集中时间和精力也是一种天才等六则
2015-02-06
集中时间和精力
也是一种天才
在我看来,天才即集中时间、集中精力。
具有正常智商的人,如能集中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全力做好一件事,而且是长期坚持不懈,一般都能做出不俗的成绩,表现出相当的才具来。
其实人与人的先天的差别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大,大区别大变数在于你把时间、精力集中到了什么地方。
集中毕生精力打桥牌、养蛐蛐、做泥人儿、捏面人儿、雕虫雕龙,都能创造成绩,都能当大师。可惜,很多人把自己的宝贵光阴、宝贵精力用在无聊无益的事物上了!有的人一辈子干什么事都是五分钟热度,有的人一辈子总在改换门庭……他们还能有多少时间集中精力工作学习奋斗?
所谓天才,常常在非专长方面表现得像是傻子,我很喜欢牛顿拿怀表当鸡蛋煮了,以及他要为两只猫挖两个洞——他竟不懂大猫虽然进出不了小洞,小猫却可以与大猫共享一个大洞的道理。
这就对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有为;有所知有所不知,才能有知;有所长有所短,才能有长。
(摘编自《秘书工作》 王蒙/文)
“删除”自己的优点
朋友是一位画家,尤其擅长画山水,水中的小船与空中的飞鸟是他画作中最令人称道之处。
可近日我再观朋友新作,却愕然发现,小船与飞鸟在画幅中竟踪影全无。
我问朋友:“为什么你的新作中都没有它们了呢?”
朋友笑着说:“我故意的,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我画小船和飞鸟最精致,所以大家看我的画不自觉地就会去找这两样事物,反而忽略了我画的山河溪流,忽略了我的构图与线条。而且,总是画这两样事物,会让我忽略对其他事物的描摹,变得固步自封,最后,当大家都看腻了时,我再想提高其他技法已来不及了。”
听了朋友的话,我恍然大悟,主动“删除”最擅长的,才会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也会让他人发现你更多的闪光点。
如果只关注固有的优势,容易让人骄傲和满足,从而忽略学习其他技能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要学会“删除”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勇气,更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超越的智慧。
(摘编自《哲思》 石冰/文)
为人“做球”
懂得做人的,要为别人“做球”,也就是当你发现某人想要表现什么时,主动制造机会,让他“显露”出来。譬如宴会时,你看到朋友穿了身漂亮的衣服,你能不主动赞美吗?你太太做了特别的发型,回家朝你直笑,还在你面前左转转右转转,你如果视若无睹,她能不伤心吗?
如果你非但赞美惊叹,还叫别人一起来赞美,对方是不是更要感谢你为他“做球”?为人“做球”,是礼貌,也是修养。
林书豪就是擅长做球的,当他把球丢向篮筐上方,让队友正好跃起,拿到球,再扣进篮的时候,大家注意的都是那个“灌篮”得分的人。多漂亮啊!多爽啊!可是真正的行家注意的却是那个能传球、做球,不抢风头的人。
话说回来,为什么无论是从人缝、胯下还是从身后冷不防传出的球,高明的队友都能接到?
难道他们总等在那儿,注意拿球的人是不是正要传给自己?
是的,不仅是球员,其实每个人,都会随时有意或无意地注意别人会不会“做球”过来。
他等着你注意他,也希望被注意。
人生百善,其中一善是“与人为善”。人生百忌,其中一忌是“不给人表现的机会”。
(摘编自《把世界带到你眼前》 刘墉/文)
让“信任”有章可循
我曾在国内一家知名企业任总经理。上任没多久,了解公司基本情况之后,我向财务主管们提出,要设立一个每月审查制度。提议遭到他们一致反对。理由是:“如果你不相信我们,就不要让我们做。既然你交给我们去做了,就应该充分信任我们!”
在下属的概念里,似乎信任就意味着绝不干涉,而考核、监督、检查这些都是出于不信任。
我对大家说:“每月例行检查,不是对大家不信任,而是对你们的保护。你们都很清楚,如果出现问题能及时发现,就可以很快纠正,不会对你们个人和公司造成多大影响。如果一直不审查,那么一旦出了问题,肯定是大问题,到时候我想帮也帮不了你们。”
虽然他们并不情愿,但我依然坚决执行了这项制度。
事实证明,大家很快习惯了这项制度。在我的任期内,财务方面没有出现过问题。
由此可见,“信任”和“监督”并不冲突。对管理者来说,一方面,我们要离下属“远”一点,别把他们看得太紧,最大限度地放行;另一方面,也要制订一些监督他们行为的制度,有章可循就会避免他们产生被监视的感觉,这样才能收效良好。
(摘编自《经理日报》 贾长松/文)
扮演好“团队副手”的角色
管理者要有一个正确心态:团队一定要比管理者更受欢迎,因为管理者是在团队被肯定后才获得注意的。
管理者必须将赞美的目光,无私地加冕在团队头上,团队才会有努力的动能和向心力,只有团队的表现持续赢得好成绩,管理者才能跟着受惠。
当一个管理者只懂得和团队抢光环,这表示管理者没有尽到推销团队的责任,只顾着让自己“发光发热”,掩盖了团队的光芒而不自知。用不了多久,团队会因为缺乏认同感而失去动力,管理者也会因为团队的退步而光彩渐失,双方都得不到好处。
一切问题的起点,就在于管理者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将自己定位成团队的副手与仆人。当管理者拥有自己是副手的自觉,才不会只懂得对外经营自己形象,却将团队的辛劳弃之一旁。
管理者必须懂得调整心态,将个人英雄主义舍去,以协助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只要将“聚光灯非得在我这儿”的偏执拿掉,管理者就更能看清自己在舞台上的角色,虽然不是主角,却拥有导演全局的重要性。
(摘编自《老板手把手教你》 蔡嫦琪/文)
与下属保持“安全距离”
团队一成员跑来对你说:“我想跟你谈一个私人问题。”
那个问题可能是“我觉得另一个成员的工作态度不配合”,或是“我有个家人生了病,我没办法专心工作”。
当员工因为个人因素,暂时无法表现出平常的水平时,主管有责任做出体贴的回应。但有时候,你却会被卷入非常私人的话题中。原因在于:在充分了解员工并提供协助,和过度介入私人领域之间,存在着一条很窄的界线。
对某些人来说,当他们和你分享个人信息的时候,可能表示他们已经把你当成站在他那边的亲密好友。
但是,你们在工作上的关系并没有改变,即使他们第二天仍然沮丧,你还是必须要求他们努力工作,尤其是当成员个人与团队的利益相冲突时,又或许你得到上级指示,必须采取对组织有贡献,却对某成员不利的行动时,就很容易发生问题。
所以请务必小心,尽量避免跨越工作利益和个人隐私的界线。
如果有必要,也请控制你的好奇心,只参与工作层面的讨论。这样你才能保持安全的距离,也就是建立密切的工作上的友谊,而不是密切的私人交情。
(摘编自《最困难的事,别交给最有能力的人》 史都华·俄怀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