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
2015-02-06於常勇陆睿
於常勇+陆睿
“咦,外面有响动。”
2014年9月1日凌晨4点,徐世仲从床上翻坐而起。
昨天,县上通知——特大暴雨会夜袭巫溪。巫溪县峰灵镇党委要求各村党组织安排人员监测情况,预防灾难发生。
而徐世仲,就是峰灵镇双树村监测员。
“出门一看,地坝已经开裂。”徐世仲赶紧通知村党支部书记谭金平。
两人分头行动,逐户敲门呼叫村民转移。
“轰——”刚把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一片房屋轰然倒塌。
因为党组织的及时预警,28户村民得以幸免于难。
“不幸的是,我们失去了所有财产。”谭金平说。
11月16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曾庆红来到双树村。在听完灾后安置情况后,曾庆红向谭金平送上慰问金,并郑重交待:“要将这笔钱用到点、用到位。”
接着,曾庆红来到村办公室,查看“四风”问题整改台账。
随后,曾庆红来到便民服务中心,详细了解运行情况。
…………
“要建好服务平台、搞好服务功能,着力健全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真正通过服务凝聚群众。”曾庆红语重心长地嘱咐。
随后三天,曾庆红奔赴城口、巫山、奉节等地,调研、思考新常态下组织工作的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一系列超常措施,开创了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攻坚克难的新常态。
要适应、引领这种新常态,尤其要抓好党建工作。
“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如何运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推动党建工作,构建组织工作新常态,成为摆在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2015年1月9日,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召开,就如何找准新常态下组织工作的着力点进行了部署。
2014年7月,北碚区歇马镇,市团校。
骤雨突来,旋即停歇,绵密的热气浮上地面。
天气燥热,龚明钊却感到清风拂面。
这些天,这位来自黔江区的年轻干部,正在市团校参加“优秀年轻干部五大功能区域建设专题培训班”的“定向”培训。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出台后,市委组织部开办了这个培训班,分批次培训全市优秀年轻干部,增强其专业化能力。
龚明钊参加的是第37期培训班——专门针对渝东南区县优秀年轻干部。
在14天里,多名专家为“龚明钊们”释疑解惑。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出台,渝东南将迎来什么机遇?”
“地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黔江,该如何把握机遇?”
“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是不是意味着不再发展工业?”
培训之前,龚明钊脑子中飘着一个个问号。
而经过14天“定向”培训后,这些问号飘然而去。
“以前一些培训,指向性弱、操作性差,学而无用;而这次定向培训,既从理论层面解释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又从工业、生态、旅游等具体执行角度进行了战术分解,对未来工作很有帮助。”龚明钊说。
“龚明钊们”豁然开朗之际,新常态下党员干部思想教育、专题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也彰显出来。
“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习近平总书记说。
因此,必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让党员干部拧紧思想的“总开关”。
领导干部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关乎地区发展成败和事业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
因此,必须强化专题培训工作,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那思想教育、专题培训如何着力?全市组织部长会议提出——
●突出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
●突出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纪律意识教育。
●突出提高干部的专业化能力和依法办事水平。
2014年5月28日至29日,渝北区委书记沐华平尝到“辣味”。
在一天半时间里,他参加了渝北区委常委班子的一次民主生活会——各位区委常委对照“四风”问题进行自我剖析。
市委书记孙政才全程参加指导了这次民主生活会。
会议一开始,浓烈的“辣味”就弥漫开来——
有常委谈到:“渝北从以前的‘江老幺发展成为全市第一经济大区后,我内心出现了骄傲自满、盲目乐观等情绪。”
有常委坦言:“我对城市发展建设很上心,但是对‘三农问题思考不够,导致城乡统筹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有常委表示:“在工作中,我急于求成、好大喜功、贪大求洋,热衷于干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事情,对全区长远发展、民生福祉等谋划得少。”
…………
“辣味”萦绕间,一个个“四风”问题显现出来——急功近利,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安于现状,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本领;宗旨意识不牢,民生问题解决不力;存在特权思想,贪图安逸享乐……
针对这些问题,渝北区委常委班子旋即提出七条整改措施。
其实,渝北区委常委班子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市级部门、区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正因如此,中央大力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作风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
经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作风有所好转,但一些问题仍然树倒根存。
“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习近平总书记说。
因此,必须深化专项整治,严格持续地反“四风”,唯有如此,才能让好作风内化为信念、外化为习惯、固化为制度。
如何推进作风建设形成新常态?全市组织部长会议提出——
●整改整治落实到位——持续推进中央确定的21项专项整治任务和市委部署的“五个专项行动”“十个专项整治”。
●专题教育开展到位——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党内生活严格到位——总结运用教育实践活动经验,推动各领域党内生活经常严肃开展。
2014年2月7日,新春上班第一天。
市委组织部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中学习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
“全市各级组织人事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让《干部任用条例》入耳入脑入心入工作,成为干部人事工作的‘政策通和‘活字典。”曾庆红要求。
为何要把学习《干部任用条例》作为开年大事?
因为与修订前相比,《干部任用条例》作出了很多改进和调整。
《墨子》说:“尚贤者,政之本。”《贞观政要》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都讲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好干部乃治世为政的核心要素。
在不同历史时期,好干部因其任务不同,也具有不完全相同的标准——在革命战争年代,好干部突出表现为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比如狼牙山五壮士、左权、江姐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好干部突出表现为甘于奉献的“螺丝钉”,比如焦裕禄、雷锋。
在改革开放初期,好干部突出表现为具有开拓和务实精神的“蒲公英”,比如孔繁森。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当代中国开始向着更加宏大的梦想迈进。古人说得好,“行百里者半九十”,任何事情越接近成功往往就越关键。
那对于现在而言,什么样的干部才是好干部?
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写进了总则第一条。
如何贯彻“二十字好干部标准”?
市委书记孙政才强调:“按照‘二十字标准,着力在风清气正、科学民主、规范有序、广纳贤才上下功夫,选任干部重点做到‘五看:看党性、看作风、看实绩、看操守、看民意。”
“五看”导向,是对“二十字”好干部标准的具体化和实践化,既生动形象地描述出“好干部”的立体形象,又阐释了干部选用的科学标准。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所以必须以《干部任用条例》、“二十字”好干部标准、“五看”标尺为遵循,严格持续地选好干部、用好干部、管好干部——
●围绕选用好干部打好“主动仗”、围绕防止带病提拔打好“攻坚仗”、围绕保持风清气正打好“持久仗”,着力健全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切实选好人、用好人、管住人。
●一把手管理从严、日常管理从严、监督机制从严,推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常态化,抓苗头抓预防,防止小毛病拖出大问题。
2014年5月,武隆县巷口镇石龙村党支部书记刘世洪遇到一件闹心事。
他遵照镇党委要求,组织一批农民工为贫困户修房子。
房子竣工后,镇上补贴款却迟迟没到位。
农民工急了,天天围着他闹腾,刘世洪急得直跺脚。
“你到‘群工系统上说说。”有人支招。
“对啊,我怎么忘了这个‘宝贝。”刘世洪一拍大腿。
打开手机,登陆群工系统,刘世洪将这件烦心事传了上去。
没想一周后,补贴款就到位了。
“群工系统效率真高!”刘世洪喜上眉梢。
刘世洪不知道,为提升群工系统服务效率,县委将全县26个乡镇、210个村(社区)及66个县级部门都纳入群工系统,打造了三级联动服务网络。
“基层群众交办的事,村和社区无法解决的就转交乡镇、街道,乡镇、街道也无法解决的,就交到县行政指挥中心协调办理。”县委组织部干部徐江军说。
2014年9月19日,刘世洪又碰到一件“民生大事”。
这次,他不慌了。
他一手拿着手机,一手点击屏幕。
少顷,屏幕上出现一条申请:“我村山坪塘已经完成整治,希望尽快验收投入使用……”
他轻点“发送”——“嗖”的一声,申请上传到群工系统。
“以前要四五天处理的事,现在三五分钟就能搞定。”刘世洪扬眉笑着说道。
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刘世洪”的现实需要和愿望期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日趋多样,这需要我们党顺应群众期盼,回应诉求,解决问题。
而基层组织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基层组织抓好了,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才能落到实处,老百姓所急所难之事才能得以排解。
那如何抓基层强基础呢?全市组织部长会议提出——
●纵深推进三级服务体系建设——让群工系统真正成为反映问题的“一点通”、服务群众的“快车道”、基层治理的“掌中宝”。
●纵深推进后进党组织整顿——完善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标准和晋位升级制度,建立常态化整顿后进党组织工作机制。
●纵深推进薄弱环节建设——农村要解决基层组织缺人问题,社区要解决阵地建设滞后问题,机关要解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落实不到位问题。
2014年以前,荣昌县城乡建委主任竹林村参加单位会议时,不喜欢第一个发言。
“‘一把手表了态,其他人就不好再提不同意见,‘一言堂现象严重。”竹林村说。
但有时候,他不第一个发言,会议就会冷场。
“大家希望他给重大项目决策、重要岗位干部任用等事项‘定调调。”一名副职说。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把手缺少定力,就会犯错误。”竹林村说。
竹林村说得没错,前些年,荣昌接连发生了几起“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
“原因都是部门‘一把手以行政负责制为名,独揽大权。”荣昌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童飞说。
2014年3月,这样的情况被改写。
那个月,荣昌县在九个部门和镇街推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财物试点,重大事项票决制、“一把手”末位发言制等配套制度随之建立。
试点推开后,竹林村立马感到会风为之一新——
每次开会,第一个发言的,变成了分管具体工作的副职。
其他班子成员发言时,必须明确表态,不准含糊其辞。
“作为‘一把手,我最后发言,防止‘定调调。”竹林村说。
决策重大项目、干部任用时,采取不记名投票,每人一票。
…………
“现在,想求情办事的人,找‘一把手没用,找分管领导说了也不算——都是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大家相互监督。”竹林村说。
在党的建设领域,同样存在像“一言堂”这样的老大难问题。
为何这些问题会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
“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说。
要彻底根除这些弊病,就要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简便易行、有效管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防止“牛栏关猫”、留有“暗门”、开有“天窗”。
如何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市组织部长会议提出——
●认真编制全市2014—2020年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规划,明晰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作业单。
●对接中央党建制度改革要点23项任务和市委年度改革任务,分工分线抓好落实。
●对一批党内法规制度特别是新出台制度的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检查。
“招聘信息挂了三个月,还是没招到人。”
2013年4月,江北区观音桥商圈老板皮春林有些沮丧。
有七家实体服装店的他,进军网店时却受阻了,“找不到合适的电商管理人才”。
2013年9月,江北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都市功能核心区。
建设都市功能核心区,江北区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人才匮乏。
于是,江北区打响了逐鹿人才之战——
出台《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人才资金常态化投入机制。
制定《“江北英才”特殊支持计划》,保证人才来得了、留得下。
实施《加快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实施意见》,对高端人才加以“特殊照顾”。
…………
2011年3月18日,从重庆飞往广州的飞机上。
李苌清拉开遮光板,凝视窗外。
前一天,他造访江北区人民医院,“医院想引进一批人才,经推荐,我来了”。
这次造访,让李苌清异常失望:“‘进门手续太繁琐了。”
按江北区原有引才政策,引进紧缺人才须经笔试面试,这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
“三个月时间,我能做多少事情了!”李苌清转身离开。
有了各种“政策”支撑后,江北区人民医院院长何建国拨通李苌清的电话。
“诚挚地邀请你来。”
“耗时太久了。”
“七个工作日办结人才转接手续。”
“待遇不如沿海。”
“住房补助、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和职称评审等方面有优惠政策。”
…………
一番交谈后,李苌清欣然赴渝。
前几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会长斯特罗布访问重庆。
“重庆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斯特罗布问。
“人才短缺。”市长黄奇帆答。
重庆要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就必须以服务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为导向,以实施重大人才项目为抓手,以解决人才工作机制不够活、政策不够完善为着力点,强化人才工作。
如何强化人才工作?全市组织部长会议提出——
●强化政治引领,促使各类人才永跟党走——将政治标准作为人才评价、职称评审、推先评优等重要依据,既看专长又看立场。
●强化项目实施,提高人才生产力服务力——落实五大功能区域人才专项计划等年度任务,增强人才与发展的契合度支撑度。
●强化政策创新,营造人才集聚良好环境——加快推进职称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