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局成立以后
2015-02-06张万盈
张万盈
水蛭,俗名“蚂蝗”。
由于嗜吸人畜血液,人们大多对它避之不及。
但在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多普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制胜法宝就是它。
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取水蛭体中有用成分,该企业生产的两类处方药——“脉血康胶囊”和“脉血康肠溶片”已经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
“这要感谢经开区创新发展局,帮助我们的产品得以顺利问世!”该公司总经理甘奇超说。
这一切,还得从创新发展局的成立说起。
成果“难产”
2015年1月7日下午,万盛经开区南桐镇,重庆盛镁镁业有限公司。
公司综合大楼会议室内,公司副总经理王里进正端详着一块镁制品。
“与重庆大学合作,我们新研发了一款镁合金保健杯,很受欢迎。”
看到有人来访,王里进高兴地介绍。
几年前,王里进却深陷苦恼。
那时候,公司刚刚组建,每个人都怀揣雄心壮志。
公司厂房外墙,刷上了大大的标语——“中国镁产业从这里走向世界”。
尽管一开始,公司背后有强大的科研队伍支撑——以重庆大学材料学院黄佳木教授为核心的顶级科研团队。
但研发还是困难重重。
一块镁合金,生产的废弃率为60%,加上损耗,35%的成品率就已经相当不错。
“技术成果转化太难了,大多数都‘流产或‘难产了。”王里进感叹。
为何如此之难?
“高校重视学术研究,但企业更多的是对接市场,二者协同创新不够,难以精准对接。”王里进坦言。
一个项目,高校还未出成果,很可能市场风向标已悄然变动。
减少成本,增加附加值,盛镁需要的“本小利大”在现实中步履维艰。
如何使产学研有效对接?
“支持以新产品为导向的研发,转变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完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市科委创新办主任陈军说。
完善机制
2014年4月21日下午,万盛经开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召开。
副市长吴刚、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余果、时任市科委主任钟志华等人走入会场。
一个经开区的会议,为何吸引了多名重要人物?
“这次大会我们要成立经开区创新发展局,这开了全市先河!”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肖猛说。
创新发展局在科技局下设立,并建立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中心,统筹全区创新工作。
“这种新型的行政管理体系,将有利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陈军说。
会后,创新发展局开始配强班子。
“有科技局不就行了,为何要再单独成立创新发展局?”被调任到创新发展局的舒坦刚开始还不明白。
随着人员的到位,舒坦渐渐看出了眉目——
陈凡调任副局长,此前在万盛工作多年,熟悉当地经济情况。
周雪梅,原兰州商学院讲师,熟悉金融政策。
…………
“全是专业人士,原来是要服务更专业化!”舒坦豁然开朗。
“创新发展局要注重科技、产业、财税金融政策的结合与协调,人员配备必须专业。”时任局长梁正恒说。
创新发展局成立后,将为创新项目提供产学研“一站式”服务。
“一站式”服务
2015年1月7日,一群人出现在福耀万盛浮法玻璃有限公司。
公司项目部经理谢文南定睛一看,原来这群人来自经开区创新发展局。
“欢迎,欢迎。”谢文南握着陈凡的手说。
“今天来,主要是来了解‘汽车级优质浮法灰色玻璃项目的相关情况。”陈凡说。
对此类服务,谢文南已经很熟悉。
2014年,在经开区十大高新技术创新项目中,浮法玻璃一举拿下五个,位列全区第一。
“我们要为这些项目提供产学研‘一站式跟踪服务。”陈凡说,按照《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奖励办法》,浮法玻璃2014年接受政府专项资助达20万元。
政府拟定创新项目目录,由企业自行申报申请,凡是符合条件的一律给予资金支持,区里每年要划拨1000万元创新驱动专项资金。
“从申请到拨付,我们都要帮企业紧跟!”陈凡说。
除了财税政策服务,还有技术研发服务。
如何保证企业创新项目顺利实施?“我们组织专家组进行指导和评判。”陈凡说。
于是,创新发展局请来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市科委等相关单位专家组成专家组。
“企业有什么研发难题,专家可以现场指导。同时,专家推荐专家,不断扩大技术研发团队。”陈凡说。
2014年,由浮法玻璃与重庆大学材料学院共同研发的“灰玻”,广受市场好评。
如今,万盛经开区还设立了三个专家大院站,让科技特派员就在企业的身边。
截至2015年初,一个由在渝高校、科研机构组成的包含黄佳木等顶级专家在内的20人专家小组成立。
“他们将和区内各企业进行‘点对点的项目合作。”陈凡说。
成效初显
2014年8月18日,对于甘奇超来说是个大喜日子。
多普泰公司上市——公司成为“新三板”第13家渝企,也是首家挂牌的重庆医药企业。
“这里面有创新发展局的功劳!”甘奇超说。
为了保证该企业与西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良好合作,创新发展局一班人马“全程服务”——
向上级申请科研项目资金,争取区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补助。
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到多普泰。
随时协助企业申报专利。
…………
协同创新之下,成效初显。
不妨来看看多普泰公司2014年交出的“成绩单”。
获得发明专利18项,外观专利授权4项;仅“脉血康胶囊”一类药物,年销售额就突破了3亿元,在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足足有70%,同时一些关键工序的装备水平都处在国内外领先位置。
“产学研‘一站式服务,加速了公司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甘奇超说。
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不止多普泰一家。
在重庆百瑞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发明的“高通量人类实体肿瘤早期诊断抗体芯片”实现量产。
在重庆耀皮工程玻璃有限公司,彩色玻璃生产线引进与产业化项目提升产品附加值5%以上。
…………
“今后,创新发展局将发挥更大作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陈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