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卡”评价法的操作模式
2015-02-06常爱春
常爱春
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同样如此。目前,中小学教育依然存在重文轻德轻美的现象,这对推进音乐教育的发展无疑是障碍。为此,除了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外,还要使学生的德育与智育有发展的条件和空间。鉴于当前城乡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不利于教育改革、严重妨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的各种弊端,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构建新的评价平台——艺术卡的诞生”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构建新的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师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目前,出现的问题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单一,往往只用学习成绩或考试分数来评定;以衡量学生学习结果为最终目的,只着眼于学习结果,而忽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指导,只着眼于学生的表现,而忽视道德教育,这就不可能发挥评价的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以选拔为目的,选精英,多数学生退居边缘,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学生的成绩由教师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尤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注重知识、技能,而忽视对一般能力的评价(如态度、情感等方面)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一些典型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新课程的推进,因此,构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和体系势在必行。
艺术卡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催生了艺术卡的诞生。一年多来,笔者收集1000多份来自于学生对教材、教师态度、成绩评价的看法,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方法,就要把评价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起来,在平时上课时,教师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等形式进行评价,然后,将所有的结果记载到他们的艺术卡里,并做长期的跟踪追寻。
为每个人确立艺术卡,并将它放置于课堂评价中,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与学习目标相呼应。教师要收集学生的作品,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供丰富的信息。这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技能应用水平为基础,以基本能力发展为目标的学业评价标准,深受学生喜欢,成为中小学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核心。
分项建立,多元评价
分项建立的第一步 要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的言行、思想和生活、学习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如抓住教材中的思想情感素材,小学音乐三年级第二单元《可爱的家》片断,以鲜活的、通俗的语言配置影片,使学生体验家庭的的思想境界。同时,进行分项改革。笔者从唱歌、欣赏、素养、器乐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发展情况,让学生充分发展自我,给学生提供小舞台。
分项建立的第二步 教师将如何操作和运用告诉学生,使评价落到实处。在课前或课中均采用积极手段,引导学生从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起,对他们的成长进行记录,这一动态的记录与观察,从教师方面全面评定,从学生自身方面由多种评价来确定,如:器乐展示时学生的熟练情况,学生在小组表现情况等,都要跟踪。艺术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完整记录每个人每节课音乐课的学习、思想、成绩表现等。
艺术卡的实施,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促使学生在主动构建相关知识与资料时,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提升了音乐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课堂实践证明:运用此评价体系是符合新教材思想和学生发展规律的。
分项考核,保强项促弱项
在这项体系中,学生既是评价的主体,又是评价的对象,在评价中既看到了自己的成绩、优势,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还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具体分四步:
第一步,课前评价 教师要记录音乐课之前的准备情况,主要看学生在思想,课前教材、学具、准备的怎么样,每班民主选出文艺委员1-2人配合教师做这项工作,将检查的结果汇报或用笔记录下来。
第二步,课中考核 教师把声乐、欣赏、器乐、舞蹈、课堂表现(主动发展)几项,按照课型与内容进行记录,把每个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检测出来,告诉学生并对其进行强化,使学生保强促弱,除了平时课堂,还要结合课外以及定期的检测成绩。比如,学期末考核,用问卷、口试、抽签的形式,自主决定某一项来考核,如唱歌可选书上也可以选课外健康的乡土内容,器乐曲也是同样,给学生很大的灵活度,这对于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同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能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
第三步,各项中设置ABCDEF标位,上不封顶 在具体运作中,可容许学生考两三次,或放手让学生代表去考核学生的某一项,让学生形成互动的局面。对学生实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表现性评价。学生学习时评价要注意做到系统性、一致性、参与性原则不放松。
第四步,整理汇集 将各班成绩汇总、诸项算出,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可以通过成绩,及时告诉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这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健康、向上的环境中成长,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