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字经”
2015-02-06蒋秀锋
蒋秀锋
语文课应具有哪些特点?在听了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凤的公开课后,答案在笔者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语文课堂的率真、灵慧、精透,具体表现为“通”“活”“味”等特点,而这也正是优秀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
特点一:通
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都是这样累积成的。“通”恰是好语文课的首要特征。这样,课堂教学的小环境才能与语文的大环境珠联璧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主线双线联通 长期以来,文言文复习形成了从文言到文道的基本模式。但是,李凤老师在给学生复习文言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时,却能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谈方法,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写景游记类散文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课堂引领动态贯通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语文课上,教师要引领学生将语文知识牵点成线、连线成面、叠面呈型,形成一个知识不断构建的动态过程。这既需要教师积淀丰厚,又需要教师能够旁征博引、相机渗透、巧点妙拨。如李凤老师在复习《小石潭记》“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知识点时,由《小石潭记》联系到朱自清的《春》;在复习动静结合的知识点时,联系到《岳阳楼记》中的“静影沉璧”;在复习文言词“秀”时,拓展到“佳木秀而繁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外慧中”等;在引领学生体悟作者思想感情时,联系到《捕蛇者说》《黔之驴》以及“永州八记”,联系到柳宗元特定的人生境遇,联系到古已有之的“贬”文化以及古今文人在大自然的山水美景中疗伤排遣的妙法。
特点二:活
语文课堂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一样的授课方式。活脱、活变、活性贯穿了李凤课堂的始终。没有教师的“活”就没有学生的“活”。而这“活”恰恰是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透彻领悟和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学内容去粗取精,重点难点举重若轻 语文教师要具备一种准确处理教材的慧眼。《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精品,在初中文言文里是不可取代的经典。学生把这一篇文章吃透了,对于其他的游记类散文,便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文中涉及到许多游记散文的知识,尤其是多种常见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既是初中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师要不惜浓墨重彩,重锤重敲。
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学切口灵活机动 语文教师要善于搭建各种舞台,巧用各种激趣的妙招,通过不断变换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五光十色。在这堂文言文的复习课中,李凤老师随机抽出两名学生,由一名学生扮演“老师”,另一名学生接受“老师”的检测。这样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寓教于乐,乐中受陶。特别是,李凤老师的课堂不局限于教室:公园、食堂、体育场都是她的课堂场地;一颗枣核、镇江陈醋、黄桥烧饼……这些文化内蕴丰厚的地方特产常常就是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道具和切入口。
课堂点拨随机应变,教学语言负气含灵 李凤老师认为,要想学生的语言活泼生动,教师的语言也应当活泼灵动。当学生没有听清时,她说“把耳朵叫醒,你再问一遍”;在喊到一个牛姓学生时,她说“来,对牛弹琴,开始”;当牛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她说“牛的琴弹不起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昨晚没有好好准备‘米,今天没草吃了”。在李凤的课堂上,这样富有情趣的对白很多。整堂课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玩味语言的“超级语言秀”。
特点三:味
语文课堂必须是有味道的课堂。所谓味,应该是趣味、细味、韵味的有机融合。
趣味横生 语文的趣味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表达欲望。平等的生命意识,教学相长的教学艺术,与时俱进的时尚词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断变换的角色互动,让李凤老师的课堂趣味盎然,语言秀贯穿始终,实现语文和生活的融合。
细味妙生 李凤老师对教材的研读很细,细到一个标点、一个字词,常常能在文本看似不经意处咂摸出许多意蕴来。除了体现在文本的解读上,李凤课堂的细味也体现在对学生细腻的关爱之中。她让学生背诵《小石潭记》时是这样说的:“《小石潭记》是经典名篇,这些经典名篇多记一些是好的。而且你们现在正处在记忆的好阶段。老师就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记住这些名篇的。一旦记住,就不会忘记。所以现在老师上课都不需要看书的。来,我们一起试试看——”同时,在课堂上她还特别关注那些边缘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边缘生。她能关注每个学生举手投足间的神情姿态,并能随机形成课堂的小插曲,而学生在这样的小插曲中被关注、被肯定、被喜爱,学得更是情趣盎然。
韵味无声 语文的韵味来自于教师对语言文字的品咂中,来自于教师对文本深入浅出的解读中,来自于教师对文化的独特感悟中。比如,在执教《你一定会听到的》时,李凤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从听的繁体字‘聽中,你发现倾听有哪些条件?”这里巧助了我国古代丰富的造字文化,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