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与以心换心
2015-02-06朱莉
朱莉
在学习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时,他的一句话特别震撼笔者:“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
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尊重学生,就能发现他们身上积极美好的东西,就能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爱,学生就容易接受教育。在美好的青春期,不让青苹果过早成熟变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容忽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又是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没有尊重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85年前,陶行知创建了晓庄师范,提出了一条条切实可行的教育理论。而且,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的师爱,不但对今天的教育有着强烈的影响,而且与目前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息息相通,也正因为如此,重温陶行知有关师爱的论述,笔者感悟很深。
从年龄上,初中生在13至16岁左右,还是未成年人,还处于特殊的青春期。教师既要把他们当成孩子一样呵护,又要尊重特殊发育时期的特殊心理。教师经常听到,当学生受到大人的约束时,会说这么一句:“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大人会感觉可笑,同时又为学生的执拗感到担心。可以看出这个年龄的孩子更需要被当成大人一样对待,他们渴望长大,渴望有大人一样的权利,一样被尊重。教师既要把他们当成“大人”,又不能按照“大人”对待。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中学生心理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育”过程中,这种发展性,是我们增强中学学生教育可塑性信念的一个最坚实的基点。对学生而言,聪明与“笨拙”,都是暂时的;好与“坏”,也是相对的。青春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教师应该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并尊重这些特征的存在。在校园里,教师是受尊重的,但学生却不是卑微的。所以师生不是尊卑的关系。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教师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学生。学生在知识方面不如自己,教师不要用傲慢和不敬的话去伤害学生的自尊;一个真心懂得尊重学生的教师,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笔者做了一个调查:写下最近听到的一句最讨厌的话!惊奇的发现,除了同学间交往的问题和其他方面,还有的就是教师的严厉及不正确话语,被学生记录下来了。“不要问我问题,烦死了!”,“切,这题都不会,呆子!”,“少脑子!”……这些都是不尊重学生的做法。想想在教师说完这些话后,当时学生的心灵多么受创,他们的求知欲,自信心都被扼杀,还被辱骂。对待学生要有礼貌,与学生见面时,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用文明用语。用不健康,不文明,不恰当言语辱骂学生的做法,对学生心理伤害很大,影响学生性格发展,以前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失群,暴躁,抑郁,甚至出现偏激现象,骂老师,打老师,自杀等,这些惨痛的教训足以证明教师不正确处理学生关系造成学生心理变化的问题化,严重化。教师光辉形象也一下子被毁灭,社会上对教师素质产生质疑,严重影响广大教师形象。
教育专家、知名心理咨询专家沈健说“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变“毛驴”为天使,家长不能做“老毛驴,要做一名懂得驯驴的人。”从这句话中,笔者感觉到,教师更应该是个专业的训驴师。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难免会发生一些关于学习、生活的心理问题,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该会运用一些正确地方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度过难关,重展信心,积极进步,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的“面子”
在笔者从学生调位子意见中得知,不少同学对此极为不满,觉得很没有面子。这些同学大多都是被教师强行安排在后排,或最边角一个人的位置,或者被异性学生包围中间。每个班级都会有些“单座”“隔离区”,这些位置上的学生大多比较顽皮,成绩偏差。在教师眼里,他们是差生;在家长眼里,他们是不争气的孩子。在处理这些学生的时候,隔离、单座这些做法是不对的,是对这些学生人格的不尊重。自尊是人格的基本要素之一。青少年学生血气方刚,自我意识、自尊心理尤为强烈,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尤其在发育的情况下,心理有了变化,在意同性和异性对自己的看法,非常注意形象,对于被教师强制安排在异性包围的位置,女生显得非常伤心,常常看到排位子后,女生有哭的情况,还有男生愤怒摔东西,并故意与周围女生发生矛盾发泄不满,在生理、心理、行为上有缺陷的学生更是如此。
学生涉世不深,阅历不丰,他们还比较稚嫩脆弱,在努力维护自尊之时易产生自卑,在渴望理解之时易自我封闭。学校的歧视、家庭的压力,使他们深感自卑和压抑,渴望改变环境,获得理解和尊重。然而受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维定势影响,教师往往视之为劣等生,难成气候,从而在思想上轻视、忽略他们。他们的自尊心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和践踏,希望一次次破灭,原本自卑之心更为自卑,冷漠的环境使他们变得更加抑郁,甚至“破罐子破摔”。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了素质教育的障壁。尊重人格,因此成为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呼唤,成为激活他们心灵的甘霖。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做有损学生人格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的不快施加到学生身上,也不要到处宣扬学生的弱点、缺陷,使学生丧失自尊。
尊重学生的“不对”
前段时间,班级里有一名学生向笔者打小报告,反映班级里的一位班干部这不好那不好,反正就是对班干部偏见很深。我们知道打小报告是教师常遇到的事情,并且打小报告并不是君子所为,要如何让这位同学明白这个道理,又能妥善解决问题呢?对于这件事,教师正确心理咨询态度应该是: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首先就是尊重。所以也就没有当面说什么,而是私下里找那个班干部谈了几次话,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后笔者反复考虑了怎样和那位学生讨论这件事,最终我灵机一动,和他说:“小明(学生化名),我和小利(班干部化名)谈了,小利觉得自己确实有些地方做得不对,但是又没法拉下面子和你道歉,但是你也要考虑一下自己做的事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小明一言不发,但是我明显感觉到,小明对于这位班干部小利的看法变了,之后再也没有说那位班干部的坏话。endprint
要用智慧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因为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时期,对于外界的看法相当敏感。所以一旦教师明确的说他不对,他一定会感到愤怒,“我检举问题,我有错吗?就因为他是班干部?老师有偏见!”一些学生,只要教师嘴里冒出“你是不对的”几个字,接下来的沟通就会无效,因为教师的理由,他根本已经没有心思听进去了,而是想方设法找教师言语中的漏洞,证明教师处理这件事情是不公正的,以此表明自己是对的。我建议,在遇到学生做错事的时候,千万不能一开始就对其否定,而是要先肯定他正确的部分,然后话锋转到他不妥当的地方。这就是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效解决了问题。还使得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
善于欣赏与接纳
尼采说:对于应尊重的事物,我们应当或是缄默不语,或是大加称颂。初中繁重的作业压力让学生对作业难免有反感、抵触、无奈、灰心、应付的心理出现,故在评价学生作业这一教学环节时,笔者会对他们的作业和作业中某方面表示赞许、鼓励、关注和肯定,也是对学生品质的赞美和赏识。用一些鼓励激励的语言作评语。如:“今天我太高兴了,因为看到了你的作品!”“就这样做下去!”“你在努力!我感觉到!”“这么端正的作业,一定下了很大功夫!”我们知道鼓励可以激起人的希望,催人奋进。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个被人肯定的人。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人欣赏,一个人只有收益大于付出才会付出,只有幸福大于苦难才会接受苦难,只有“行”大于“不行”才会承认“不行”,只有“赞扬”大于批评才会接受“批评”。教师对学生辛苦完成的或者未全部完成的作业多一些赞扬,少一些批评;对待压力重的学生多一分和蔼,少一分严厉;对待成绩没有进步和落后的学生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淡。
批改作业的时候还会遇到一些有错误的、质量不高的或者是特别作品,比如,美术作业中,会有一些学生没有按照教师或者书本要求的技法和风格,或是自己创作,还有甚至比教师做的还好的特别作品,这些作业有意外也有惊喜,这是学生个性的凸显,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如何来对待?特级教师朱乐平所说:“当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时,请您允许他走。”学生性格各异,爱好有别,其生活经历也不同,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明显凸现其独特的个性。
要善于欣赏学生,接纳学生,不能够嘲笑他的缺点与不足。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正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与不足。因此对待学生不如意的地方,要能接纳、不排斥,不然会抹杀学生超越自己的地方。但是,如果教师经常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否定和约束,就是破坏学生的劳动成果,就相当于破坏他心中美好的幻想,打击他的创作激情,这会影响到他思维的变化,事物的改变创造机能,同时会觉得你不相信他,拉远与人交往的距离,形成极端个性。因此,只有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才能真正展现学生的个性,为群体护航,为奇才扬帆。
遵守诺言也是一种教育
遵守对学生的诺言,这是一个信誉的问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可以从诚信方面看出来。经常教育学生要守信,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教师要以身作则。而教师,正是学生最信赖的人。如果不诚实,说明你对那个人没兴趣,自然不会有尊重他人的意思。虽然青少年不像儿童那么单纯,但是他们眼中的天空也是很纯净的,他们的心灵还是纯洁的。作为经常跟他们打交道的教师,一举一动,都会在不经意间给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用爱和实际行动去教育他们,感染他们。
刘墉说:“施与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在管理学生时,能对学生做到尊重,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曹集中心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