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合点与促进教科研一体化
2015-02-06钱坤南朱芝兰
钱坤南 朱芝兰
学校管理过程中,发现教师会比较认真完成学校德育处和教务处布置的任务,而对于教科室布置的科研任务,大部分教师是排斥的,原因是课题研究太难、太繁,研究周期长;写论文“简单”,东拼西凑也能应付,甚至能发表,这就使教师越来越忽视理论的学习和学科的研究。
教科研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摸清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参与研究现状,寻找有效的提高路径,笔者在学校教师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下是问卷中的部分选择题,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参与状况。
1.您主要依据什么来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可多选)( )
A.课程标准 B.参考书
C.课程与教学理论 D.学生能力与需求 E.其他
2.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儿童做过哪些研究?(可多选)( )
A.儿童心理 B.儿童行为
C.儿童言语 D.儿童能力
E.其他
3.您对某个学生有过持续的观察并作记录吗?( )
A.经常会 B.偶尔会
C.极少会 D.从不会
4.您会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成果和教师预期成果之间的差异调整教学内容吗?( )
A.经常会 B.偶尔会
C.从不调整
5.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您会作为课题在后续教学或教研中进行研究吗?( )
A.经常会 B.偶尔会
C.一般不会 D.从不会
6.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您是否发现或总结出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或经验?( )
A.经常 B.偶尔 C.没有
7.您认为提高自己的课程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可多选)( )
A.参加在职培训 B.有人指导
C.在实践中探索 D.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E.在课程活动中提高 F.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8%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力与需求应该是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教师们对儿童的心理、行为、言语等有过关注,约75%的教师偶尔会进行观察、记录,约56%的教师偶尔会撰写相关的案例或随笔。因此,笔者认为本校大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有一半以上教师尝试过对儿童的研究。第4—7题是调查教师的反思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以及研究能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一定的反思意识,但不到20%的教师能把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不能经常性地发现或总结出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或经验。
教科研一体化的尝试
抓住契机——学校主课题确立 教研和科研两者的契合点在哪里呢?2012年,本校申报立项了省级课题“研究儿童:教师课程能力自主建构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相关,抓住了这个契机,将教研与科研合二为一。
进行培训——强化理论指导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教育科研必须要重视理论对教师实践与研究的作用。2012年3月初,学校召开了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会议,钱校长主持,详细介绍了被学校立项为省重点的课题“研究儿童:教师课程能力自主建构的行动研究”。从基本概念、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到具体的研究内容,钱校长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会后,有教师感叹说:“是啊,儿童是教学的主体,不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就盲目给他们灌输知识,怎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围绕研究主题——引领教研科研 有无明确的研究主题决定着研究是否有效。无主题的“研究”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甚至根本算不上教育科研。学校要求各科研组围绕“研究儿童”的主题确定自己组的研究课题,开展主题教研。例如数学组,为了确立组内的课题,召开了一次科研组会议。教师根据自己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遵循研究流程——规范研究过程 各科研组围绕组内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课题研讨活动,目前的主要形式有沙龙研讨、集体备课和课例研究等。系列活动中的“课例研究活动”是重点,各组每学期开展一次基于学情的课例研究活动。课例研究需经历“选主题定计划——解读教材——分析学情——设计教学——课堂观察——评价建议——重构教学——课堂(自我)观察——后测、评议——总结反思——形成观察报告”这样一个比较规范的活动过程。
组织一张交流的网——实现资源共享 在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教师的研究意识逐步增强。教师们把研究儿童案例、反思、随笔等上传到学校论坛和科研组博客,教师可以随时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随时了解他人的研究状况,互相分享借鉴。期末,学校开展以“跟儿童一起成长”为主题的分层交流会,主要分教科研组、青年教师组、骨干教师组和全校层面四个层次。交流会上,组内教师以课例、个案的体裁,或从学情前测,或从后进生转化等视角谈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儿童的心得、体会。
两年多的教研与科研整合尝试中,笔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使教研活动逐步摆脱了随意性大、效率低下的窘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