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让学生向阳光漫步
2015-02-06李桂英李峰华
李桂英 李峰华
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校本课程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多元教育,也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小学阶段收获一份精彩,教师们正在努力完善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顶层设计决定课程导向
顶层设计关系到了一个学校的走向,因此完成顶层设计时必须慎之又慎。教师必须基于一个核心理念之上,力求通过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相对整合,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笔者所在的震泽实小办学特色是:多元教育。那么“多元教育”就是一个核心理念;而本校的顶层设计就应该围绕“多元教育”这一关键词而制定。在完成了顶层设计之后,再去完成课程建设的建构,这样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十分完整的,培养学生的目的性也就更明确了。于是,便有了本校课程建设的七大板块:阳光体育(赤)、律动乐章(橙)、思辨火花(黄)、绿色物语(绿)、青豆文学(青)、奇思妙想(蓝)、英语国度(紫)。“七色”寓意“多元”,更彰显了在“阳光”之下,学生蓬勃、茁壮地成长。
因地制宜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国家课程“校本化” 在数学这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至三年级学生加入了“珠心算”课程,四至六年级又插入了“趣味奥数”课程;在体育及美术这两门课程中又分别添加了乒乓球及综艺两门课程。显然,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基础型课程的外延无限扩展,最终获益的就是学生。
拓展课程“多元化” 拓展型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课程建设要以学生为本位
大部分学校花了很大的财力和人力,轰轰烈烈地进行课程建设。其目的大抵上有以下两个:为了应付检查,或是为了在校本课程评比中获奖。所以,就算他们的校本课程获奖了,也不会实实在在地落实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究其原因,在于管理者本末倒置了,他们不清楚进行课程建设最终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加学生的体验”这是学校在建设拓展型课程的一个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校开设的不管是限定型的课程还是非限定型的课程,每一门课程都能很好地得到落实。学生也的确能通过参与各类缤纷的活动,而使个体愉悦地成长。要达到最终以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宗旨,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时间求“足” 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如果真能这样,也是机器马。同样的道理,要使校本课程得以实施,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因此,学校在实施限定型课程的过程中分别让学生分年段分时间地完成。如,一二年级是周一、周三的下午的第二节课后开始,三四五六年级是周二、周四的下午的第三节课后开始。这两段时间内,必须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而非限定型的课程,考虑到是学校特色的重点课程,除了师资和财力上的保障之外,同样更需要挤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其中。于是,早晨、中午或是放学后,都可以纳入学生学习的时间。只有给足了时间,校本课程才能学好学精。
内容求“精” 学校的领导与教师毕竟不是专家,因此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肯定多少会存在一些不足。而这些不足需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逐步改进和完善。所以千万不要误解为今天学校编了一套校本教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比如,在做一年级的入队仪式这门课程时,今年可以这样实施,第二年可以在前年不足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第三年继续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此类推,直到这门课程经得住推敲,而且又能有效地实施之后,才能说这门课程做好了。
认识求“新” 校本课程的实施,会让原本工作繁忙的教师产生望而却步的心理。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因为忙、因为累而给自己一个松懈的理由。这时,作为领导者,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去引导教师换一种角度去看待这件事:首先,让教师明白通过一门课程的实施,可以把自己的所长带给更多的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引领下定能有所获益,简而言之,就是可以用自己的特长去点亮一些学生希望的火种,那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其次,自己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作出相应的思考,并带着一定的思考去钻研,于是每一次的思考就是自己在专业领域上的一次提升,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如此下来,教师就算认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加重了自己的负担,但肯定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如此自上而下地完成课程建设,并且按部就班地实施,学生们一定能在这个过程中幸福地成长,校本课程建设也吻合学校确定的“多元教育”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