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问题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2015-02-06福建省福清市滨江中学邱美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堂教学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中学 邱美芳

优化问题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中学 邱美芳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引用日常生活素材,巧妙结合化学实验内容,恰当融入化学史实材料,重在促进知识内涵理解,是优化问题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提高课堂效益。

问题设计;优化;有效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探寻问题、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连贯统一成一条线,所设计的问题恰似串在这线上的一个个珍珠,如何串得恰当、串得漂亮,需要教师独运匠心深入思考。充分重视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广泛引用日常生活素材,巧妙结合化学实验内容,恰当融入文化史实材料,重在促进知识内涵理解,是优化问题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学得轻松,使课堂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

一、广泛引用日常生活素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或自身经历等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将化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常识融会贯通,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生动的自然现象或有趣的化学史实重现于课堂,让学生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真切地体会化学知识的学习价值和意义,增强学习兴趣,由趣促奇,由奇生疑,由疑燃思,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尝一口汤的味道来判断一锅汤的咸淡呢?种植葡萄时喷洒的农药波尔多液,在配制时常用陶瓷制品或塑料制品等,却不能用铁制品或铝制品,这是为什么?炎热的夏天,喝下冰爽的碳酸饮料后为什么会不停地打嗝?类似这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们都见多不怪,但通过教师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提问,学生才会意识到“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从而认可化学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捕捉时机,引导学生在生活常见事例中质疑,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化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有效方式。

二、巧妙结合化学实验内容

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从感知材料获得抽象和想象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化学实验过程中所创设教学问题情景的探究,其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对于新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中学生而言,化学实验充满奇妙,但如果缺乏恰当的指引,多数学生仍是不能快速地掌握化学实验的一般规则,只会投以“看热闹”的心态,而不是“看门道”。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从学科知识的逻辑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设计由浅入深的阶梯式问题来成为使学生“渡河”的“石头”。

例如,在探究实验“蜡烛及其燃烧”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以下问题:

(1)点燃前,蜡烛的颜色、气味和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能不能用简单的实验来检验蜡烛的密度大小以及能否溶于水?

(2)点燃时,观察到蜡烛有什么变化?能判断出烛焰中哪部分温度最高吗?为什么?燃烧有没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怎样证明?

(3)火焰熄灭后,有什么现象?产生的白烟会不会被点燃?

可借助此类阶梯式的问题设计,更好地帮助刚入门学习化学的学生快速领会实验观察的要点,从而使学生明确进行化学实验时可采取哪些基本手段。

再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有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两套发生装置A和B,它们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优点?学生在讨论后就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在评价了两套装置的优缺点后再提出问题:如果要实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目的,应该在原装置的基础上如何修改?原理是什么?如果有同学用B做实验时不小心将长颈漏斗的颈部打断了一截,能否找到一种简单的补救方式?如果长颈漏斗破损得太厉害无法再使用了,能在生活中找到可代替的物品吗?

图1 装置A

图2 装置B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能经常性地设置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地将观察、操作、分析能力有机地融合起来,开阔他们的思维,还能使他们更为深入地把握具体实验设计的原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恰当融入化学史实材料

浓厚的兴趣,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以渴望的心情更专注地投入学习活动。营造民主开放的人文情境,通过幽默生动的课堂讲授,引导广泛趣味的课外阅读,都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更需要发挥化学知识的内在力量,展现化学知识本身的魅力,让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更充分地融入化学,形成化学学习与研究的终生爱好,这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崇高境界。在化学发展史上,各个时代的科技文明,如从矿石提炼金属、制作陶器、酿酒、制作颜料、从植物中提取香料和药物、制备奶酪、染布、制革、将脂肪转化为肥皂、制造玻璃、制作像青铜器与其他合金等等,无不让化学知识广泛传播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恰当融入一些有趣的化学故事与史实材料,设计优美的教学问题情景,能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良好的教育须以优秀的文化育人,化学教学活动以思维的促进与发展为主要内容,但并不是单纯的化学知识教学,而是一种文化滋养下的知识生成教学。化学课程应适当介绍化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化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化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化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化学科学的思想体系,化学的美学价值,化学家的创新精神,事实上,化学课堂上只强调化学的知识技术是不够的,要使学生被化学所吸引,一定要运用化学历史知识。化学史素养对于一个合格的化学教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化学史上,有许多精彩有趣的教学话题,即使在课堂上简略提及一个问题的研究者,研究的原因,最早的思路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最好的方法又如何等等,都能激发学生无尽的兴趣,因为学生对于人物、原因和最佳结果等有着天生的好奇心。

四、重在促进知识内涵理解

对于许多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因为这些概念与原理不仅抽象而且逻辑性强,所以,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使他们在分析感性材料的过程中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在对概念及原理的讨论、辨析、练习等活动中,吃透概念、原理的内涵与外延,在灵活的综合运用过程中促进对知识的内涵理解。

例如,纯净物中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教学,若只是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直接给学生,接着分析概念的内涵、外延,由此判断几种具体物质属于以上类别中的哪一类,这样学习概念、原理,学生只能是表面接受,也就形成了“当时懂,过后忘,听时会,做时错”的现象。而如果教师能找准知识的切入点,从学生已经学会的混合物、纯净物概念出发设计如下问题:空气、水、氮气、海水、氧气、铁、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氯化钠、高锰酸钾等物质分别属于哪些类别?这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纯净物、混合物有何本质的区别?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纯净物类别中物质的化学式,分析它们在组成上的不同点,由此得出单质与化合物的定义,并请学生试着表述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找出二者的异同点;接着让学生观察属于化合物的几种物质,提出问题:化学式中的元素种类有哪些不同?可以给氧化物下怎样的定义?高锰酸钾、氯化钠是氧化物吗?为什么?然后再针对学生缺乏对概念内涵及外延的认识,以实际例子让学生进行辨析、思考,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重在促进知识内涵理解,注重采用合情推理方式,通过归纳与类比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猜想证实猜想,这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也是科学设计教学问题的好手段。例如,课堂上利用学生玩过的搭积木游戏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首先让学生用积木搭好一种建筑物后,拆掉所搭建筑物,并用同样的积木搭建另一种建筑物,比较前后两种建筑物容易知道,建筑物变了,但积木块本身和积木的个数、种类、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整个过程只是将旧建筑物的积木,重新排列后形成新的建筑物。此时通过合情推理的类比思考,容易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不会发生改变?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本身没变。)然后追问: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否改变了?最后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共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与搭积木的前后变化是一样的。

总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科学地设计问题并加以合理呈现,广泛引用日常生活素材,巧妙结合化学实验内容,恰当融入化学史实材料,重在促进知识内涵理解,可以吸引学生注意,营造良好氛围,从而能优化课堂结构,展示教学艺术,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张贤金)

猜你喜欢

化学实验课堂教学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做个怪怪长实验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