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
2015-02-06周翔宇
周翔宇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通过总结人类社会自原始公式解体以来阶级发展的历史,囊括了阶级产生、发展、划分、作用以及内部阶层理论等观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阶级的存与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
唯物史观是奠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两块基石之一,也是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坚持的基本方法。社会经济结构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产物。因此,社会经济结构是与一定历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是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当前的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不可避免的在一定阶段、在一定行业必然的会允许私有制经济发展,就会出现贫富分化,甚至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这将会导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所形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出现分化,促使新的利益群体形成,冲击原有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分配机制。
二、阶级存在与社会发展相联系
马克思认为阶级是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充分肯定了阶级、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整个社会之间关系,说明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恩格斯也指出:“历史总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合力的观点。当社会矛盾尖锐时,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会呈现出紧张状态,因此运用阶级斗争理论来分析问题研究事物。但社会运行呈现出一种平稳状态时,我们就要运用社会合力理论来研究问题,需懂得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各个阶级、阶层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结果。
当前我国社会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是社会矛盾激化所导致的客观产物。但是当前我国社会的矛盾虽然比较尖锐,但是从性质上讲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具体的社会利益分化而导致的。因此,准确的对于当前社会所发生的矛盾的性质进行定位是处理此类纠纷、矛盾的关键。而“历史合力理论”为我们缓解纠纷、解决矛盾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和认识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论。
三、阶级之间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的正确性不仅体现于,它抓住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建立在现实的和历史的实施基础之上,而且还体现于它把历史和现实都看做一幅活的画卷,充分肯定了各阶级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一)阶级之间的关系决定于物质生存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阶级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是始终把阶级产生、发展以及消亡与社会物质生产以及人们在生产和交换当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来进行考察的。他认为人们所进行物质生产等各项活动以及各个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均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观察和处理现实社会问题时一定要把它们的言论、原则同实际行动背后所体现的利益矛盾、冲突区别开来,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如当前中国社会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时,其背后是相对弱势群体的物质利益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企业改革过程当中受到损害,而又没有相关的渠道、途径来维护这些利益受损群体的合法权益。
(二)阶级的划分问题
马克思虽然提出了系统的阶级理论,但是对于阶级概念和阶级划分的方法没有明确提出,而是散见于相关的论述中,“马克思认为,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进而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剥削和被剥削的不平等生产关系,这是阶级对立和冲突的根源。列宁据提出了阶级划分的标准:“区分各阶级的基本标志,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各个阶级在生产过程当中所处的地位。列宁明确反对将职业差别、生活方式等的差别为依据来进行划分,认为会混淆了阶级的界限,并进而会导致否定无产阶级的专政。列宁所处的特殊时期觉定了去理论的出发点是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巩固新生政权,因此,就必须特别强调阶级斗争。而强调阶级斗争就必须强调阶级的划分,阶级划分正是一种冲突、对立类型的划分标准。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阶层问题的论述和对阶层问题的理论思考。
阶级分析理论体现的是当社会矛盾尖锐时期的社会分析理论,注重矛盾的斗争性、对立的一面;而阶层分析理论则侧重于强调矛盾的统一性,适用于社会稳定时期的社会分层研究。但是矛盾具有相互转化的性质,矛盾有对立可以转化为统一、由统一又可以转化为对立,因此我们在进行社会分层研究时,要注意将两种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7.
[2]列宁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