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长江支队(连载七)

2015-02-06邱文生李晋榕唐明

红土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三明支队甘蔗

邱文生李晋榕唐明

永远的长江支队(连载七)

邱文生李晋榕唐明

第七集 探索·开拓

1953年元旦,党和政府通过《人民日报》社论向全国人民宣布:中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把发展重工业放在优先的地位。但是,由于福建地处海防前线,除了鹰厦铁路之外,国家没有把一个重点建设项目安排在福建。实现工业化,是福建近代仁人志士共同的追求和梦想。如何走出一条适合福建工业化发展的路子?省、地、县各级领导干部也都在思考。

思考得出的答案是:从实际出发,发挥福建资源优势,按“农、轻、重”布局,在优先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福建地方工业,稳步地进行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福建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

新任省工业厅厅长的梁灵光和副厅长毕际昌,深入全省各地对资源情况作了一次全面考察。

山多、林茂、海阔、滩平,气候温暖,这是福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

经与各级干部群众深入交换意见和实地考察之后,梁灵光和毕际昌认为:必须从实际出发,在以农为本的同时,优先发展轻工业,走“以轻为重,以轻养重”的发展路子,重点抓糖、纸、盐三大支柱行业,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为国家培养干部,为农业和重工业建设积累资金。

他们提出的思路为省委省政府所认可,并被确定为福建“一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福建有两千多年的种甘蔗历史,沿海20几个县都是甘蔗的高产区,农民有种甘蔗的经验,甘蔗甜度又高,亩产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但福建制糖业落后,解放前全省甘蔗种植面积仅8.5万亩,全部是土法制糖,糖产量仅1.5万吨。

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年糖产量高达83万吨。福建土地面积比台湾大2倍多。制糖工业投资不大,税利高,资金又积累得快。发展制糖业,不仅国家税利收得高,农民也可以获得高收益。

1954年,梁灵光与毕际昌到莆田、仙游考察时商量,在仙游县创建一个日压榨量在1000吨以上的大型机械化糖厂。

采访仙游原县委书记申九顺:仙游糖厂的发展,既是国家的需要,群众也有种植习惯,市场又有需要,县委、县政府就把这个当成一个重要工作去抓。当时甘蔗的品种不行,产量太低,一亩地只有1500斤到2000斤。改种“台糖134号”,甘蔗产量提高了,面积也增加了。全县12万亩甘蔗,平均亩产是12000斤。仙游县每年产糖10万吨,够全国每个人一斤糖。群众的收入也增加了,工业也发展了。仙游县甘蔗产量全省第一,税收全省第一,县财政也是第一,糖产量是全国第一。

1955年毕际昌升任为省工业厅厅长后,更把制糖工业作为重点项目,先后在漳州、平和、云霄、南安、莆田建了几座大中型糖厂。到1966年福建糖产量已居全国第二位。

当长江支队老同志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他们感触颇深地说:那个年代,我们指导农民种甘蔗、修小铁路、办糖厂,干一件成一件。榨糖季节来临的时候,工厂机器日夜轰鸣,企业生产搞得红红火火。发展蔗糖业,国家满意,老百姓高兴,那真是甜蜜的事业。

福建历来有“东南山国”之称。绵延起伏的丘陵,虽给交通带来不便,但它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森林资源。

建国后全国各地报纸大量发行,新闻纸生产供不应求,利税又高。梁灵光和毕际昌一心谋划着在闽北山区筹办大型纸厂。经国家轻工业部批准,决定在福建办一个日产100吨的大型新闻纸造纸厂,代号为“102”工程。参加筹建的长江支队干部杨友合、刘任道,到上海拜访了留美的造纸专家金瀚,邀请金瀚到福建工作,聘任他为总工程师。1956年10月,南平纸厂破土动工,一年半就建成投产。

采访时任南平造纸厂总工室主任陈庆蔚:刘任道同志被任命为“102”工地的主任。我是个技术人员,他很尊重我,对工人非常平易近人。我们常到他家里去玩。

采访原南平造纸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粟金旺:粉碎“四人帮”以后,组织上确定我到南平造纸厂任党委书记兼厂长。到任后,我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抓整顿,建规章制度,调整班子,使厂风厂貌焕然一新;二是抓久拖不决的四期扩建工程,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使南纸四期扩建顺利完成,厂里生产的新闻纸翻了将近一番,每年为国家上交税利超过一亿元。

1958年,轻工部又决定在福建青州筹建年产5万吨的纸袋纸厂。任命长江支队干部董杰为厂长,这个厂几经曲折,终于在1971年建成投产,成为专业生产纸袋纸的大型企业。

如今,南平、青州纸业有限公司,都是大型的上市企业。它们的成长历史和辉煌业绩,记载着太行儿女的一份功勋!

福建沿海岛屿众多,海岸线曲折绵延,拥有滩涂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有利于海盐生产。但由于盐业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福建盐产量不及4万吨,仅能满足本省的需要。

省轻工厅在连江、福清、莆田、惠安、东山等沿海地区办起了十多个国营盐场,总面积达到250多万亩,原盐产量达到70万吨,福建工业盐和食用盐质量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成为我国南方海盐生产的重要基地。

福建现代纺织工业的起步,同样倾注了毕际昌和他的战友们大量的心血。“一五”期间,福建已经形成了有40多个行业、门类齐全的轻纺工业体系。

在省政府的领导下,财政厅长杨文蔚与工业厅长毕际昌密切配合,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投入到能快速盈利的轻工项目上。获得收益后,支持重工业发展。福建省先后兴建和扩建了福建机器厂、福建拖拉机厂、福州发电设备厂、福州机床厂、厦门工程机械厂以及天湖山煤矿等重要企业。福州“四根烟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三明工业城建设中,主管工业的长江支队干部、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副省长贾久民,用自己学过的冶金知识,带领省地质勘探队干部在全省各地翻山越岭找铁找煤。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与叶飞、伍洪祥等省委领导一道,筹划兴建了三明钢铁厂、潘洛铁矿、龙岩永定煤矿、南平铝厂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为福建的工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采访原三明钢铁厂纪委副书记张玉文:三明是福建的重工业基地。三钢是1958年开始建立的,支援三钢的干部,长江支队大概有100来人。三钢开始建设时主要是靠人工会战,没有现代的机械设备,全靠人力,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三钢就炼出了第一炉钢。当时的厂长是马鸣琴,党委书记是三明建委副书记兼三钢党委书记孟健。1962年下马以后,乔献祥是书记。恢复生产时,温汝骧是书记。姜瑞峰也是党委书记,王芳芹是厂长。这些都是长江支队的干部。

采访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郜治才:

长江支队一共来了221人,参加三钢、三化、三重机、电厂等大中型企业建设。干部职工一起,亲自动手,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来把这些厂建起来,在一个荒凉的山沟里面,把它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邱文生:闽东的电机工业也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步的。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极为缺乏的情况下,福安地委书记程少康、分管工业的地委副书记吴健等一批长江支队干部,全力支持南下服务团干部陆东明在富屯溪畔的荒滩上办起了闽东地区第一个电机厂。几经努力,闽东电机走向全国,被誉为“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如今,福安已成为名扬四海的“闽东电机城”、“中国中小电机之都”。

鹰厦铁路的修建、潘洛煤矿的开采、三明工业城的崛起,标志着福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初步形成。

福建“一五”计划的胜利实现,充分证明了“以轻为重,以轻养重”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它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当中,有福建人民洒下的汗水,也凝聚着长江支队干部的智慧!(待续)

(作者分别为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编审、省委督查室原副主任及团职军转干部)

猜你喜欢

三明支队甘蔗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支队指挥中心一体可视化指挥平台运用
甘蔗的问题
爱咬甘蔗的百岁爷爷
多措并举铸平安——安徽省高速公路路政支队创建平安高速公路纪实
长江支队入闽67周年纪念大会在厦门市召开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黑熊吃甘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