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抗战四大特色彪炳史册

2015-02-06缪慈潮

红土地 2015年9期
关键词:华侨抗日福建

缪慈潮

福建抗战四大特色彪炳史册

缪慈潮

福建素有“东南海疆”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大举进攻华北的同时,发兵侵占福建金门、厦门两岛,两度侵占省会福州,八闽大地深受其害。据战后福建当局的不完全统计,日军先后对福建出动飞机3104架次,投掷炸弹5511枚,炸毁房屋23105间,造成直接死伤8万余人,财产损失达177.4亿元(法币)之巨。1937年福建全省人口为1240.79万人,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达253万人,占当时全省总人口的20%;在逃难途中饿死、病死达几十万人,到1945年全省人口降至1109.94万人,减少了约130万人。侵闽日军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其暴行罄竹难书。然而,富有反侵略反压迫优良传统的福建老区人民奋起反抗,表现出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给后人留下了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据福建党史记载,我认为福建抗战彪炳史册,至少有如下四大特色:

顾全大局主力北上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图谋付诸实施,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日军继侵占中国东北之后,1935年又制造了华北事变,1937年更悍然挑起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濒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期间,1934年10月福建子弟兵3万余人走出苏区老区,参加中央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艰难险阻的生死考验,到达陕北时仅剩下2000多人,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就立即投入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创造了1939年11月击毙日军号称“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于太行山黄土岭的杨成武以及罗舜初、黄鹄显、刘忠等闽籍将领浴血奋战威震中原的辉煌业绩。这正如习近平同志2011年9月所说的“经过长征北上推动了全民族的团结抗日”。

在福建本土,坚持在闽西、闽北、闽东、闽南(闽粤边)、闽中、闽赣边6块游击根据地的中共地方组织及其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历经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虽然身处深山密林,陷于国民党“清剿”部队的重重包围和猛烈进攻之中,又同中共中央长期中断了联系,但仍然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的变化,从而对国内形势作出了正确判断,坚持以民族大局为重,主动地停止了针对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军事行动,主动以各种方式与国民党军政当局接触,要求举行和谈,甚至跨省谈判,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积极姿态推动福建各地的国共合作。尽管在谈判过程中曲折复杂,随后又发生过由国民党一方制造的“漳浦事件”、“泉州事件”等摩擦,但通过中共各级党组织的正义斗争与交涉,捐弃前嫌,团结御侮,终于达成合作抗日共赴国难的协议,先后改编成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四团,第三支队第五、六团和新四军军部特务营,共5600多人,占当时新四军总数的一半多,被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称为“南方的模范队伍”。这支队伍奋战在大江南北,英勇杀敌,屡建奇功,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成为插向华中日军的一把尖刀,为抗战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出现了张鼎丞、邓子恢、陈丕显、谭震林、叶飞、王集成、饶守坤、陈挺、黄烽等一批闽籍将领,其中不少八闽儿女为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这种为了国家民族利益顾全大局,听党指挥,坚定信念,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不正是苏区老区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依靠民众守疆卫土

民惟邦本。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之最深厚的伟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等游击战的战术,使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福建本土的抗战,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1938年春,福建红军游击队主力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福建当局和驻军认为“调虎离山”的目的已经达到,先后制造了多起反共事端,对留在福建的共产党人和不足200人的自卫武装进行打击,先后于1941年春到1943年春对中共福建省委驻地闽北基本地区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攻,以数十倍兵力妄图将福建沿海的共产党人斩尽杀绝。然而,尽管环境如此险恶,中共福建省委及所属党组织仍然从抗战大局出发,维护民族利益,紧紧依靠老区群众,先后组织起一系列抗日游击队。在福州,由中共闽东特委书记范式人、闽东北抗日军政委员会主席王助主持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是福建唯一被国民党当局允许存在的共产党公开机构,在组织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继续整编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泉州,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利用“抗敌后援分会”的名义,团结一批爱国人士,联合晋南24个乡抗日自卫武装,队伍发展到2000余人,发表了“保国保乡”的宣言,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在福州地区,1941年4月省会福州第一次沦陷后,由中共福建省委所属党组织组建或领导的抗日武装主要有:由秘密共产党员刘润世为总队长的“国民党长乐县游击总队”;由中共福清中心县委委员陈亨源领导的“长乐抗日游击队”;由中共连江临时县委书记陈凯斌为队长的“下洋抗日游击队”(又称“闽海人民抗日游击队”);以中共福建省委候补委员陈金来为中队长的“福(清)平(潭)沿海游击队第八中队”;由中共福州工委林白领导的“闽侯南屿游击队”;由中共平潭县委组织在大扁建立的以曾焕乾、周裕藩为指挥的平潭县“大富民众自卫团”(后改称“沿海游击队”);以何胥陶为大队长的“福清江德抗日游击大队”等,总兵力1600多人,枪支600支。还有中共莆田县委于1940年6月派张伯庭到莆田忠门发动东坑、月塘周围30多个村庄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抗日武装,并在忠门设立“抗日办事处”,组织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在罗源,共产党员欧阳友心还在家乡组织了一支70多人枪的“青年抗日先锋游击队”。尤其是长乐抗日游击总队最为活跃,在三溪、江田等地多次袭击日伪军,取得琅尾港伏击日军汽艇一艘、全歼日酋中岛中佐、分队长村野以下42人而我方无一伤亡的辉煌战果,受到中共福建省委、中共华中局的嘉奖。闽海人民抗日(下洋)游击队和国民党75师一部也在连江东湖山岗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击毙日军驻连江最高指挥官原田大佐等6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2月到1945年8月,福州沿海军民先后与日军作战60多次,共歼日伪军2200多人,其中日军1400多人,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在厦门,不愿当亡国奴的热血青年为伸张正义,秘密组织了“复土血魂团”、“锄奸队”,爆发了一系列刺杀敌酋汉奸事件,如日伪首脑机关报《全闽新日报》社长泽重信,“厦门维持会”委员兼厦门商会会长洪立勋,驻厦日军特务机关长田村分藏,敌警长忠山贞夫,伪法院院长黄仲康,伪“劝兴银行”董事长殷雪圃等相继被杀,还炸死炸伤正在鹭江戏院看电影的60多名日军,使侵略者惶惶不可终日,都体现了福建人民抗日斗争的特色。

永安文化光耀东南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战争可以摧毁文化,也可以创造进步文化,永安进步文化就颇具代表性。

1938年5月,随着闽海战事骤紧,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机关及所属一批单位由福州内迁永安等地。这时,由于中共统战政策的感召和中共福建地方组织的大力推动,加上国民党主政福建的陈仪迫于抗战形势而采取一些比较开明措施,于是一大批中共地下党员、革命知识分子、进步文化人士及国民党内的爱国人士云集永安。他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进步文化活动,使永安成为抗战时期东南的文化中心。其中共产党员起到了先锋模范、骨干带头作用。据统计,这时期在永安参加抗战文化活动的共产党员先后有陈培光、陈公生、王一平、杨昌辉等60余名,由中共福建省委及其下属组织派出的有20余人,还有暂时失联或脱党的同志。在这支队伍中,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卢懋榘、邵荃麟、钟尚文、杨骚;有蜚声文坛的作家、学者王亚南、谢怀丹等;有著名的木刻家、翻译家、记者萨一佛、林天兰等;还有爱国民主人士程星龄、沈铭训等,促进了永安抗战文化事业的空前繁荣。仅新闻通讯机构就有4家、文化学术团体40余个、出版社近30家、印刷所19家,出版了通俗性的报纸《老百姓》等12种、期刊杂志《改进》、《现代青年》等129种及各类书籍700余种。抗战戏剧活动在永安也日趋活跃,充分发挥了文化领域在抗战中的强大威力,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战则存、降则亡”的道理深入人心。其中,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委书记邵荃麟委托左翼作家王西彦担任主编,于1940年4月创刊的《现代文艺》,是改进出版社战斗性最强、艺术品位最高的文艺刊物。而著名国际军事评论家、记者杨潮(笔名羊枣)在永安仅13个月就发表文章90多篇、70多万字,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大大鼓舞了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到1945年7月,国民党顽固派大肆拘捕了谌震、杨潮等进步人士29名,制造了波及全省、轰动全国的“永安大狱”,逼死了杨潮等人,扼杀了永安进步文化活动,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但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包括红色文化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对唤醒民众共同抗日起到了重大作用。

侨胞赤诚感天动地

抗日战争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面对一个蓄谋已久来势汹汹的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要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保障是万万不行的。在这方面,数百万闽籍侨胞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空前的爱国热情共赴国难,写下了功垂青史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海外华侨工作。福建党组织与华侨的关系,特别是与东南亚(南洋)华侨的关系尤为密切。七七事变后,以方方为书记的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就积极进行国际宣传工作,不断地向南洋各地报导新四军和国内抗日救亡动态,同时发动并组织回国工作队、服务团等,号召全体侨胞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支援祖国抗战。由中共厦门工委领导的厦门儿童救亡剧团39人,最小才7岁,最大的也仅17岁,赴香港及越南、柬埔寨等地宣传募捐演出,被邓颖超称赞为“我们的国宝”,1939年秋带着爱国侨胞捐献的五大卡车药品等财物和十几万侨胞的深情回到祖国。1938年10月,在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庄西言、李清泉等推动下,由南洋45个城市救亡组织168位代表参加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新加坡成立,它标志着占世界华侨总数79%的南洋华侨第一次实现了不分地域帮派、不分政治倾向、不分阶级阶层团结起来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而共同奋斗,开辟了南洋华人华侨联合抗日的新纪元。于是,一个节衣缩食、援助祖国抗战的大规模募捐活动便在南洋各地风起云涌、海啸山呼般地展开了。据南侨总会统计,自全民抗战开始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四年时间里,华侨捐款每月达国币1350万元,每年1.6亿多元,等于负担了当时全国军费的1/3,其中闽籍华侨捐款将近一亿元。在物资方面,至1940年10月,海外华侨共捐献飞机217架(成为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1万包以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用品,总数在3000批以上,平均每月100批左右。这一笔笔捐款、一批批物品,是海外华侨以自己的心酸血泪、拼死拼活得到的劳动果实换来的,每一笔款项、每一件物品都代表着海外华人华侨一颗颗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正是这种源源不断地输向祖国的爱国举动,才铸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般的物质力量和精神伟力,为祖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更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华侨青年技工、技师在“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信念的感召下,怀着“祖国不胜利、民族不解放,就不想再回到南洋”的坚定决心,告别亲人,辗转万里回到祖国,奔赴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有一位华侨母亲在送别儿子回国前嘱咐说,此行要时刻牢记“为祖国尽忠、为祖国争光”、“你能为国尽忠也就是尽孝了。”寥寥数语,感人肺腑。在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上,他们驾车穿越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平均每天运输军事物资300吨以上,三年共运输45.2万吨,被誉为抗战运输线上的“神行太保”、“模范机工”,为国殉难数以千计,其中闽籍800多人。还有许多华侨青年,如福建龙海籍印尼华侨李林,担任八路军一二0师骑兵营教导员,驰骋雁北、绥南,屡建奇功,令敌胆寒,日寇曾以5000元重金悬赏取其首级。在山西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和群众而壮烈牺牲,年仅24岁,中共中央妇委称她是“女共产党员的光辉榜样”。还有福建永定籍缅甸归侨、抗日女英烈陈康容,1940年秋被捕,受尽毒刑拷打,坚贞不屈,在敌人逼她的所谓《自首书》上写下“青春价无比,团聚何须提?为了伸正义,何惧剥重皮”的豪言壮语,牺牲时年仅25岁。

抗日救华夏,华侨建殊勋。在烽火连天的抗战中,千百万华侨对祖国的无私援助,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在华侨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是华侨为国家民族独立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都值得每个国人永远铭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当人们在欢庆70周年抗战胜利的同时,我们应当铭记峥嵘岁月,弘扬抗战精神,维护世界和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作者:福州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猜你喜欢

华侨抗日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我的华侨老师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抗日英烈马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