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自动化行业未来发展之趋势
——自动化行业应在实现中国版“工业4.0”的征程中建功立业

2015-02-06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孙柏林

自动化博览 2015年4期
关键词:工业4.0制造业应急

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孙柏林

探讨自动化行业未来发展之趋势
——自动化行业应在实现中国版“工业4.0”的征程中建功立业

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 孙柏林

当前,中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就是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在这一历史阶段中,自动化行业将如何发展?作者认为,按照《中国制造2025》,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目标。走好中国版“工业4.0”之路是自动化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三五;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新常态

引言

在2015年“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表示,应当走好中国版“工业4.0”之路。对属于装备制造业领域的自动化产业如何在中国版“工业4.0”之路的征程中建功立业,是工控界人士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则是从此角度试图来探讨该问题,并希望以此文引起工控业界的探讨热潮。

事实上,不仅是未来的五年,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工信部弱化了以往规划中“五年”的时间限制,关于制造业的规划年限扩展到2025年,更注重中长期规划,即是说,从“十三五”至“十四五”的十年时间均包含在内。由百余名院士与专家着手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被看作是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的顶层规划和路线图,其目标是建设制造业强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思想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信息通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深入融合。《中国制造2025》规划被称之为“中国版的工业4.0”,对于我国自动化产业“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发展趋势同样应当结合行业的实际,从该项规划中去寻找。

发展趋势之探讨

发展趋势之一:产业“提质增效”

在“新常态”下,传统的自动化产业关键是要解决好“提质增效”的问题,即:中国的制造业还需要处理好“工业2.0”的普及与“工业3.0”的补课问题。要努力解决好产品质量、工业基础能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

业内专家认为,“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会有五大任务:

一是推动制造业增长主要由重化工业、资源型产业拉动向高加工度工业、高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拉动转变,实现“稳中有进”。

二是推动制造业竞争优势主要由低要素成本向科技、标准等知识资本转变,实现“创新驱动”。

三是推动制造方式由传统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转变,实现“产业融合”。要大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融合。

四是推动制造业由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绿色转型”。

五是推动制造业由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向主动重塑产业链和价值链转变,实现“全球布局”。

传统制造业低廉劳动力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适应高端制造和科技行业发展的新型“人口红利”却在悄然兴起。如在制造业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接受高等教育、具备创新能力的中高端人才正在迅速增加,这种新型人口红利就是“工程师红利”。目前,机械化、自动化及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普及正在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长足动力。“新常态”下需要新作为、新突破、新开局。步入“新常态”企业应当更发力。

发展趋势之二:主攻智能制造

符合“新常态”的智能装备将迎来快速成长期,未来成长空间巨大。智能装备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替代人工成为企业的选择。正如苗圩所说:“智能制造是我们主攻的方向。”“此前经过两化融合试点示范等探索,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已快速提高,在此基础上把智能制造抓在手里,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在《中国制造2025》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也将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抓手。

据统计,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已达54%,近5年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30%,近5年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苗圩表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制造差距仍然很大。”目前,我国高端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高档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市场份额不到5%。据估算,在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GDP增量。工信部将研究提出工业互联网整体架构和发展路线图,形成工业互联网发展建设的顶层架构。2015年3月6日在媒体集体采访时苗圩透露,工信部正参与研究国家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将从今年起选择一些重点地区和行业,连续3年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通过运用智能制造的生产方式,实现企业运营成本降低20%,生产效率提高20%。

智能制造成为“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智能制造需要运营商网络及ICT(信息、通信、技术)支撑;网络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信息数据价值整合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推动力。201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选项。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两个IT(Industry Technolog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融合和倍增发展;要以工业互联网和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为重要支撑,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要以推广应用标准体系为主要抓手,促进企业在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生产管理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要以健全融合机制为重要保障,推动制定特殊的融合政策。毫无疑问,我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应当努力地符合该项规划的核心思想。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必须通过工业软件实现并推进。同时,工业软件产业链的发展必须抓住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迫切需求。着力发展各类工业软件和解决方案,提高其服务能力。构建工业软件的产业链,必须基于需求与基于工业化的技术构建这样的产业链。“世界经济格局总是在变,企业总是要面临各种压力。做出最‘牛’的产品,这才是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当前,国内对发展智能制造的需求日益高涨,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对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二期)”旨在第一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内需求的深入调研;国内企业发展和应用智能制造的基础状况调研,特别是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实施情况调研;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分析及智能制造内涵、特征的变化;对工信部组织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建议等。

智能制造成为“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智能制造需要运营商网络及ICT(信息、通信、技术)支撑;网络是智能制造的基础。信息数据价值整合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推动力。

发展趋势之三: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苗圩说:“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工业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将提升我国工业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比如凭借“工程师红利”,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据测算,对比欧洲、日本等地区的情况,我国“工程师红利”至少可以维持20年,必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国际上用于衡量机器人普及的指标是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目前我国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为23台,德国为273台,日、韩已超过了300台。这表明,我国以机器换人还有很大潜力和市场。2013年底,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培育3家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个至10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机器人方面国产机器人占到45%左右市场份额。“过去,大约一半左右的机器人用在汽车行业,现在在电子信息业等其他工业行业都得到普及和应用。”苗圩表示,“工信部将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专项,支持工业机器人重点领域推广示范,一手抓产品技术突破,一手抓好应用。”

2015年新春伊始,浙江制造业车间里的工作场面正在悄然变化,许多企业车间内变得安静整洁,只有三三两两的工人,或操作电脑,或检查成品,大批的自动化“机器人”代替操作工,24小时工作着。2013年5月,浙江正式提出“555”推进计划,即在未来5年,通过每年实施5000个项目,投入5000亿资金推进“机器换人”。2014年减少简单劳动为主的操作工人61万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工人数下降8.6%。

在发展机器人产业时,企业应当注意机器人领域的全部,即机器人不仅仅只是工业机器人,而还包括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服务机器人。对于服务机器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给了一个初步的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设备,服务机器人的定位就是服务。从机器人的功能特点上来讲,它与工业机器人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工业机器人的工作环境都是已知的,而服务机器人所面临的工作环境绝大多数都是未知的。在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对智能服务机器人也给予了明确定义——智能服务机器人是在非结构环境下为人类提供必要服务的多种高技术集成的智能化装备。

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机器人面对人类社会更有发展前途。服务机器人涉及多项学科及多项先进技术领域;系统产品的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设计开发比重非常大。从事本行业的厂商必需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多学科的先进技术集合为一体,熟练掌握上游行业所提供的各类关键零部件性能,并对下游行业用户的需求进行挖掘,高度综合相关技术并对系统进行集成后,才可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产品。有未来学家预测,2015年家用机器人和3D打印食物有望登堂入室。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急速发展,不仅实现了机器人与人类对答,机器人更能模仿人类的“情感”,打破了昔日的冰冷形象,逐渐登堂入室。多款家居机器人2015年起将陆续投入市场,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发展趋势之四:推进绿色制造业

“绿色化”一直是近年来国际工业领域的重要发展潮流,这一主题是对当前实际工业需求的高度概括。绿色制造是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量,实现生态工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它要求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而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为了使制造业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积极倡导“工业4.0”的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不难看出,强调“绿色”意在提升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涵盖全球工业范围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人们在追逐着飞速发展经济的同时,环保、绿色的话题已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和关注的焦点。绿色制造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及环境保护行业。推动制造业由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转变,实现“绿色转型”。绿色转型孕育新经济增长点,绿色、智慧技术加速扩散和应用,将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服务业兴起,带来绿色增长新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掘“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动力,要特别重视向科技创新和信息化要动力。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抓住绿色工业革命的契机,积极构建中国绿色产业安全战略。

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为此,确定开展节能环保示范工程建设。发布《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行动计划》,进一步落实重大节能技术与装备、重大环保技术及装备、重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推进节能环保重大技术工程、重大装备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及服务业。组织实施高效锅炉系统产业化示范工程,培育高效锅炉制造基地。推进《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落实依托单位,推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2015年,预计将是环保政策的密集出台期与调整期。中国制造2025的奋战版图上,一定会有环保节能产业的身影。对于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企业而言,问题既然必须直面,那如何找到环保与经济发展间的平衡、如何去掉过剩产能、环保产业自身发展机遇几何,都将是一个个待解的问号。

2015年3月24日政治局会议,首提“绿色化”,“新四化”全面升级为“新五化”。简单来说,就是把生态文明摆到了非常高的位置,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而且要使之成为高级别价值取向。绿色制造技术也正在以创新形式向前发展。制造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呈现出绿色化。完全可以说:“绿色制造:点亮制造技术未来!”因而,十分有必要深入地来认识绿色制造。进入经济新常态,面对增长动力转换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紧迫形势,只有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向“绿色化”要生产力,才能趟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同步实现的康庄大道。

发展趋势之五:应急产业急国家所需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转型、转轨、转变时期,快速发展期和矛盾突显期,事故灾难处于易发期、多发期;在我国,重大疫情的不时出现和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及严重性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新的重大问题;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频发;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刑事犯罪事件高发,对敌斗争与反恐任务复杂艰巨。我国公共安全的现状和减灾救灾领域急需高精尖科技的大力投入,大大催生了科技型应急产业的发展。

广义的应急产业,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一些危及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等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前后或发生时,利用相关装备、设备、技术、信息等手段为应急救援活动提供相关软硬件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集合。应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

2014年12月24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了《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的重要推力。应急产业涉及面广泛,大约涉及到装备、材料、医药、轻工等十多个新兴产业领域,这些正在成为企业掘金的重要领域。其中,应急服务企业和应急装备企业包括大量的备灾活动中的物流、仓储专业公司;传播安全生产管理专业技能的培训公司;与灾害防御、救援相关的信息处理和技术服务公司;安全风险审计顾问公司;救援技术研发公司和引进先进技术建立的特种救援产品制造公司等。

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应急技术装备手段和生产能力差距大。一是科技含量不高。近几年我国虽然注重提升应急装备水平,但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应急产业起步晚,大部分应急产品还没有摆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状况,特别是大型、关键性应急装备难以适应应急实践需要。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应急产品的科技研发不够,缺少核心竞争力。有些看起来比较先进的国产装备,其实是对国外零配件进行的集成,基本上处于“攒机”阶段。三是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如航空应急救援、矿山井下救援、应急通信、生化与核辐射防护等设备、装备均严重依赖进口,难免被动。一些国家借机抬高价格,赚取超额利润;很多国家出于冷战思维,对先进产品限制或完全禁止对我国出口。

大量高新技术和新装备正在为应急产业,提供及时和高效的保障,为不断创造出救援奇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新科技正引领应急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自动化行业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推动大数据与物联网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卫星在远程搜救中的应用、无线网络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救援机器人的应用、GIS技术在综合减灾防灾空间的信息服务与军民融合技术在应急后勤保障装备中的应用等等。

应急产品具有公益性、专业性、安全性、准公共产品等特点,应急产业具有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等特征。积极发展应急产业,顺应形势,发展应急产业就是一举数得。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重特大事故灾难时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总结反思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时,必须清醒看到,部分核心应急装备技术水平不高,处置突发事件的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救援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顺应人民群众对安全需求的新期待,大力发展应急产业迫在眉睫。

发展趋势之六:互联网+装备制造业起飞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带火了一个概念——“互联网+”。“互联网+”,就是智能互联网,被视为是继蒸汽机、电之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力工具,将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李克强提出的“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加的不仅仅是技术。互联网更带给传统企业决策方式、业务模式和经营思路等诸多方面的巨大转变。“互联网+”,绝对是今年“两会”的热词。这个“+”让互联网与传统业态的结合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想象。互联网+通信是即时通信,互联网+零售则衍生了电子商务,那么互联网+智能终端、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制造业的融合又会带来怎样的精彩呢?

“互联网+”的一个核心意义是创新。云计算、大数据是创新基石。互联网行业自身发展的驱动力本来就是创新,而“互联网+”还要带动传统企业和行业的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的核心是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生产智能化提供支撑。因而,应大力释放“互联网+”的潜能。“互联网正在彻底改变制造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在日前举办的2014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指出,继零售业、金融业之后,互联网正在给制造业带来新一轮的变革。它打破了工业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彻底改变了工业生产模式。互联网+装备制造业正在促使装备制造业的加速起飞。“互联网+”就像是一个万能的前缀,“+”后面跟上任何一个行业,这个行业都会被“互联网+”的解决方案深刻改变。

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寻找商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思维将会催生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对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意义重大。尤其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的发展趋势下,以信息消费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居民需求相结合,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巨大,对促进内需、推动“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其中,大力推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不仅是促进未来信息消费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将可能掀起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的渗透融合,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为形成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也将出现全新的智能生态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需要这样的工具来革命。未来的互联网对企业的改变究竟会到什么程度。目前还很难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企业一定不会像今天是一个僵硬、官僚的机构,应该是像有机体一样,是有生命力的,非常活跃的企业。在互联网思维下,市场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乃至创新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制造业企业不变革就要落后挨打。“互联网+”:旨在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双向变革。“互联网+”已经在影响并改变中国,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都在被互联网的改变中发觉商机、产生新的格局。“互联网+”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颠覆传统产业工业联姻互联网正呈现四大新趋势:

一是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

二是定制个性化:由规模化标准产品向个性化定制产品延展。

三是组织分散化:由于互联网的融合,工业已经呈现出组织分散的转变,主要模式包括协同研发、众筹融资、众包设计、网络制造。

四是制造资源云化:某一公司建立了工业云,将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采购服务、制造能力、3D打印、零部件库、产品模型、设计产品融合在一个平台上,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工业云构建各个环节,并进行生产。

综上所述,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制造业。新业态将可能成为主导产业。“互联网的创新,未知远远大于已知,后面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现在关键问题是你能不能领先一步,去占领这个制高点。”互联网装备制造正在成为创新的热点!

互联网+装备制造业正在促使装备制造业的加速起飞。“互联网+”就像是一个万能的前缀,“+”后面跟上任何一个行业,这个行业都会被“互联网+”的解决方案深刻改变。

发展趋势之七: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此后,习近平进一步地指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将会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立足“一带一部”新定位抢抓发展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一战略构想最早由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10月分别提出,之后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重大政策出台,可能会逆转整个经济运营的基本面,以及市场运行基本面。“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在提质增效升级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内市场、国际资源、国内规则的潜在优势,奋力打造中国对外开放升级版的新引擎,在经济新常态下继续向世界释放中国发展红利。“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但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总量较低。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不但能输出物美价廉的日用品,而且能提供较高水平的技术和装备。因而,在这一战略构想里面,自动化行业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发展趋势之八:积极开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近几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8%左右,对稳定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提高。预计未来5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将继续上升,到2020年将达55%左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并且要积极发展高科技的服务业,国内有专家指出,2020是我国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历史节点。从国际经验看,由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取代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一个国家由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一个国家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必由之路。2015~2020正是我国由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6年,能否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势作出正确的选择,不仅关系到短期内的稳增长,而且对实现中长期的公平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从工业转型升级、城镇化转型升级、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看,2020年我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十三五”如果能够顺势而为,实现这一转型,既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经济增长新常态,又能够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如果错失2020“中期”这个重要历史机遇期,继续坚持工业主导、投资主导,不仅会失去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还会助长日益严峻的投资消费失衡和全面的产能过剩,加剧经济领域的矛盾和风险,并给中长期的发展埋下重大隐患。对此,我们应当有客观、清醒的估计。总之,在“新常态”下培育竞争新优势,有助于推动“中国服务”再上台阶,成为承载中国价值走向世界的中国新的国际名片。

结语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产业优势,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并且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概念,所反映的是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品质和加速中国创造。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

2015年3月29日,《经济日报》的记者专门访问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洪小文先生,在记者提到,“中国如何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重要产业机遇”时,他的回答是:“数字革命才刚刚开始,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将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新的飞跃。同时,信息技术还将越来越多地与智能硬件相结合,推动互联网进入更高的物联网阶段,通过与新能源及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相结合,产生全新的生产模式。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将再次改变时间和空间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局限,进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重塑社会经济形态,成为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的新动能。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这20个字被概括为“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的核心,这也恰恰是解决中国制造业基础能力薄弱、重大技术缺乏等问题的“金钥匙”。

新常态要有新思路、新作为。在“新常态”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各种挑战,也要把握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抓住改革的红利、开放的红利、创新的红利,实施“中国制造2025”,用十年时间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中国已成为全球工控市场增长的“火车头”,应当主动适应“新常态”,真正实现大有作为,推动工控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1] 胡鞍钢, 等.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14, 35 ( 2 ): 1 – 10.

[2] 孙柏林. 绿色制造:点亮制造技术未来![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4, ( 11 ).

[3] 苗圩. 打造新常态下工业升级版[J]. 求是, 2015, ( 01 ).

[4] 吴敬琏. 新常态与国家创新体系[N]. 经济日报, 2015 – 01 – 19.

[5] 程建润. 互联网对服务业带来的十大影响[N]. 人民邮电报, 2015 – 01 – 26.

[6] 厉以宁. 新常态下小企业有大作为[N]. 人民日报, 2015 – 02 – 09.

[7] 李克强.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www.people.com.cn/n/2015/0305/c347407-26643598.html, 2015 – 03 – 05.

[8] 黄鑫. 走好中国版“工业4.0”之路[N]. 经济日报, 2015 – 03 – 07.

[9] 柳百成. “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之路[N]. 光明日报, 2015 – 03 – 20.

[10] 洪小文[N]. 经济日报, 2015 – 3 – 29.

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少将军衔,我国自动控制系统与军事系统工程专家,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孙柏林(1936-),男,湖北黄陂

猜你喜欢

工业4.0制造业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汉诺威工业展聚焦“工业4.0”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