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的农业报道:在融合中创新
——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对粮食生产报道的探索与启示

2015-02-06顾玉杰

中国记者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夏收周口晚报

□ 文/顾玉杰

新常态下的农业报道:在融合中创新
——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对粮食生产报道的探索与启示

□ 文/顾玉杰

顾玉杰河南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周口日报》总编辑

2014年以来,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围绕农业领域的深刻变革,主动适应新常态,从新闻报道内容到形式,从强化传统媒体优势到适应新媒体,从深化“走转改”到坚持“内容为王”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新常态 农业报道 粮食安全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新常态。一方面,粮食产量高位爬坡,全国夏粮获得“十二连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粮食生产遇到诸多新挑战,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同等重要。

创新农业报道手段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黄淮平原腹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连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作为市委机关报,周口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周口日报》《周口晚报》,一直把农业报道作为重中之重,积累了不少经验。2014年以夏粮丰收为开端,日报、晚报同步开启全新农业报道新模式。 《周口日报》从6月中旬开始,刊发《粮安天下 周口责任》系列深度报道,分别从科技的贡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生产的问题与思考等角度,深层解析周口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的突出贡献,探讨周口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的机遇、问题、出路等。《周口晚报》结合自身都市报特点,推出“麦香”系列报道,从小麦的起源,当地种植历史,民间传说,一株小麦的播种、生长、管理、收割等环节,从新闻的视角,用散文化的语言,把粮食生产过程中种粮人的期待、兴奋、细心、忧心等诸多情感表达出来。这组系列报道,视野开阔,文章优美,读起来如同《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脍炙人口,耐人寻味。

2015年夏收期间,《周口日报》《周口晚报》继续改进、创新农业报道。日报精心策划组织了《周口崛起 农业担当——喜看农业大数据》系列报道,把突破口放在数字的运用上,用大数据说明变化。记者从农业、农机、水利、环保等部门找到12组5年来的数据,涉及财政支农、农业科研成果、高标准粮田、机械化水平、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经过分析,5年间的数据,有些不断增加,如粮食总产、科技贡献率、支农资金等;有些稳定不变,如土地总量、耕地面积;有些逐年下降,如化肥、农药施用量等。这些变化,说明周口农业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变。有些数据如农业产业化率、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等,也说明周口农业存在着差距和不足。如何让数据说话,我们采用柱状图、曲线图等图表模式表现。五年来的变化一目了然。有部分数字的深层意义图表未必能够完美表达,记者请来农业专家精当点评,道出数字背后的意义。相对于2014年的“麦香”关注粮食生产,《周口晚报》2015年的夏收报道以“黄土地”为题, 以表达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为线,深挖农民、工人、学生、公务员等各个阶层,对周口这片黄土地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豪情壮志。这组系列报道30篇,从5月底麦收开始到6月底秋庄稼一片葱绿结束。现场见闻、人物对话、历史回忆加上文学的修辞表达,诗意展现了周口人与黄土地割舍不开的浓厚情结。

从唱“四季歌”到打好农业报道主动仗,从报道手段传统单一到使用数据图表,从纯新闻语言到散文化手法,《周口日报》《周口晚报》连续两年倾心打造以夏收为主战场的农业报道,亮点纷呈。《周口日报》的《粮安天下周口责任》与《周口崛起 农业担当——喜看农业大数据》,《周口晚报》的“麦香”与“黄土地”,双双形成相得益彰的姊妹篇。这种新颍的新闻表现方式,受到当地读者、领导、专家的好评,也为集团探索新常态下的农业报道、增强传统媒体活力带来几点深刻启示。

把握手段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手段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方面,新闻手段为新闻事实服务,新闻事实决定新闻手段;同时,新闻手段又反作用于新闻事实。据此,我们要善于根据新闻事实的需要,从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出发,去选择利用和创造最适当的新闻表现手段,来丰富和完善对内容的表达。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新闻表现手段变化不突出,仅限文字、摄影等,即使文字也多是消息、通讯、言论等。殊不知,简单的表现形式局限了对新闻事实的充分挖掘,再美的文图长此以往也会让人审美疲劳。况且,新闻事实既丰富多彩又不断变化,新闻手段如若固守老皇历,只会逐渐丧失生命力。多年来,《周口日报》的农业报道一直比较传统、守旧。农业报道内容多为传统的耕作管理模式,如大水漫灌、大量喷洒农药、大量施用化肥等;农业报道主角常常是普通农民,农业的成绩常常丰收增产,农业的工作总是田间管理、抗旱播种、秸秆禁烧……唱不完的农业“四季歌”。这些传统种植模式虽然在周口这个农业大市仍有普遍性,但却不是新农业的代表。事实上,周口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紧要关口,绿色生态、智慧农业、订单农业都在不断发展探索;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无土栽培、无人机治虫、滴灌技术、“互联网+”等现代农业的标志屡见不鲜。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约束倒逼农业转型,农业转型也倒逼农业报道方式的转变。

《周口日报》《周口晚报》作为传统媒体,有一批不甘寂寞尝试创新的编采人员。2014年的夏收报道,《周口日报》叠加使用新旧报道模式,既开设“三夏进行时”“三夏播报”等传统栏目,报道夏收日常性工作,又重点策划“粮安天下 周口责任”深度报道,以新的形式报道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颖的内容辅以高调的视觉设计,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提升纸媒空间促进融合

当前,融合成为媒体人避不开的话题。传统媒体路在何方,众说纷纭。以周口报业的新闻实践为例,长期以来,一些新闻报道模式化、程式化严重,官气十足,传统的话语方式难以适应新的需求,这样的新闻报道自然会失去越来越多的读者。可以说,目前传统媒体遇到的困境,首先是因为自身不活不强造成的,自己的地盘拱手让给了新媒体。若是在现有基础上做精做活新闻报道,传统媒体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应当认识到,新媒体的兴起既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是对传统媒体转型的倒逼。竞争的压力迫使我们大胆创新,增强活力。

周口报业改进、创新农业报道的尝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按以往的思路报道农业,几乎都是领导重视、主要措施、取得成绩,有事例、有见闻、有数字等。2015年我们想到了大数据。农业大数据能使媒体人对农业发展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认识,从而以更精确的语言、更精密的思维加以描述、解释。我们选取的5年12组数字,虽称不上严格意义的大数据,但这些开放的、流动的数据,却成为人们观察周口农业经济发展的“显微镜”。报纸努力用普通读者愿意接受的形式来解读,每组报道只选取最有说服力的一组数据,制作成可视化图表,用一个关键词做标题。并辅以专家点评,增加信息量与权威性。这种可视化很强的图表,不仅让报纸耳目一新,还与新媒体尝试了融合,《周口晚报》的“两微一端”、当地一些自媒体也都抢先同步播发了这些系列图表。图表——这种可视性很强接地气的新表达方式,近来颇受媒体界喜爱。《人民日报》今年两会期间对“四个全面”的阐释,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采用的就是可视化图表形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播发、播报新闻时,图表的运用比例也越来越大。

践行“走转改” 夯实“内容为王”

面对新常态,传统媒体只能积极应对,在用户、产品、 技术、平台、管理、机制等多方面改革创新。最重要的,还是做强内容,维护纸媒内容的王者之尊,保持新、真、准、深的传统媒体优势。原创的内容始终是传统媒体的王牌。“王牌”内容离不开新闻宣传领域长期坚持的“走转改”活动。新常态下的“走转改”面临更加复杂的背景。首先,一部分读者的阅读方式、兴趣发生了变化,以前惯用报道模式有些失灵,报道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其次,当下的采访人员多为年轻记者,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面对种种诱惑难免心旌摇动,影响状态。为此,没有深入的“走转改”,“内容为王”就是一句空话。

农业报道需要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夏收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也是周口报业关注的重点。两年来,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建立了一套激励、考评机制,确保“走转改”活动深入持续实施。集团要求每位一线记者至少与5名种粮大户建立固定联系,每期的县市区新闻版上都要开设“走转改”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一线采写的稿件。全国种粮大户、商水县农民刘天华购置植保无人机的消息,《周口日报》最先刊发;2015年年初,刘天华作为全国唯一农民代表,赴中南海参加李克强总理座谈会的消息,也是《周口日报》《周口晚报》最早发表。这两个“最早”归功于与刘天华长期固定联系的报社记者。每年麦收时节,记者们顶着酷暑,与麦农、收割机手、农科人员、基层干部一起问收成,话丰收。《周口日报》《周口晚报》连续两年的夏收报道可圈可点,除了报道形式的创新外,记者们在“走转改”中获得了新内容,这才是真谛。“走转改”也要适应新常态,周口报业传媒集团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进、激励、评价机制,使“走转改”常态化、长效化,为传统媒体的“内容为王”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猜你喜欢

夏收周口晚报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交响夏收
夏收接夏种 备肥辨真伪
夏收繁忙时
“一站一台”连民心 绘出周口新画卷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为周口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二次多阶段不确定系统的Bang-Bang最优控制
周口地下水动态变化浅析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