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秘营知多少
2015-02-05
抗联秘营知多少
在距吉林省桦甸市30多公里的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内,20世纪50年代当地农民在上山挖参时发现了一些人类居住和生活过的房址及遗存物。这里地处长白山北麓的原始森林,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在这深山老林之中会有什么人在这里居住呢?1951年,东北烈士纪念馆的文物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发掘,发掘出了“太阳牌”橡胶鞋、罐头盒、玻璃瓶、碾盘等一批遗物,通过结合史料进行科学论证后断定,这些物品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留下的物品,这里便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的密营之一。
当年,日本侵略者对活跃在吉林红石林区等地的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大规模的疯狂围剿,实施“铁壁合围”、“篦梳山林”,并采取集团部落制,焚烧民房,强行并屯,妄图封锁抗联武装,切断抗联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致抗联于死地。面对极其艰苦的环境,东北抗日联军的将士们不屈不挠,顽强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保存和发展抗日武装,扩大实力。他们在深山密林中择选了若干地点,储备军需、医治伤员、修理枪械、收集敌情、宣传抗日、缝制冬衣,建起了很多秘密的宿营地,这些秘密的宿营地,被抗联战士和当地群众称之为“密营”。在吉林省红石林区内,就有抗联将士建立的密营30余处,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后来敌人的焚烧和破坏,这些密营大多已经坍塌,只存有部分房基,但其轮廓依然清晰可辨。这些抗联密营,不仅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抗击日寇的真实写照,更是抗联英雄们浴血奋战的历史铁证。
2015年6月初,本刊记者一行来到了红石林区当年的抗联密营之一——蒿子湖杨靖宇密营。
蒿子湖杨靖宇密营又称“司令部密营”、“南岗头密营”、“大顶子密营”,是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杨靖宇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此密营位于红石林业局红石林场辖区老龙岗山脉的密林中。密营地处东南走向的杨木沟上掌北侧的山坳里,往北翻过南岗头是大柳树河河源,向南越过老龙岗,是红石林业局的批洲林场。
蒿子湖密营四周群山环抱,地处号称方圆百里的蒿子湖之中,属长白山原始林带,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川——老龙岗,当地人称这里为“迷魂阵”,大川之中小川交错,地形复杂相似,令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据有关部门考证,这座抗联密营修建于1935年,由指挥部、兵营、仓库、厨房、军械库、药房、磨坊、枪械所、被服厂、哨所等组成,是当时抗联密营中功能比较完善、布局比较合理、构造比较齐整、规模比较壮观的一处密营群落旧址。据当地农民介绍,密营是用木楞刻成的连体式马架子房,顶盖用桦树皮及木柈子苫盖,所有密营都是用原木干打垒制成,当地人称为“戗子”或“地窨子”,大多为地下或半地下式。戗子内均分东西搭建有两铺火炕,其中杨靖宇所居住的密营是用原木刻成的戗子,东西长8米多,南北宽约7米,建于一处东西宽约15米、南北长约16米的平台山麓上,现已自然坍塌,但木土墙中仍可见朽木柱残迹。在杨靖宇所居住的密营东南6米处的小溪边有一口木刻的水井,是当年抗联战士的饮用水源;东侧3米处,有一突出的山包,将密营遮掩,是一处绝佳的天然屏障。山包的密林旁,有一圆坑,是警卫哨兵的掩体。
在蒿子湖密营的南山坡上有三处用原木干打垒搭起的木房子,这是当年抗联第1军的战士兵营。据抗联老战士回忆,严寒是当时抗联战士最大的敌人之一。当年在东北的冬天,气温可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吐口吐沫不等落地就冻成了冰疙瘩,深夜里寒风凛冽,用当地人话讲是“冻得小鬼儿都龇牙”,因此抗联将士留有“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露营诗句,这也是当时抗联将士在严寒中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抗联老战士曾回忆说:有的战士在烤火过程中就睡着了,甚至一头栽倒在火堆里,当同志们将他抢救出来的时候,人已经牺牲了;还有许多同志在和衣睡下后,第二天早上再也没醒过来。
蒿子湖密营是东北抗日联军1路军的重要营地,杨靖宇将军曾在这里以高山密林为掩体,四面出击,打击日寇,取得了多次对敌斗争的胜利。据史料记载,杨靖宇在蒿子湖密营期间,共指挥了大小战役10余次。1936年至1940年间,杨靖宇曾先后三次袭击了红石砬子;1938年,杨靖宇、魏拯民曾在这里指挥并参加了“柳树河子之战”,击落敌机一架;1939年3月,杨靖宇、魏拯民联合攻打了“木箕河木场”,并火烧了木箕河老集团;1939年5月,杨靖宇指挥袭击了六号桥,取得了“六号桥大捷”。
如今,蒿子湖密营在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内经过精心打造,部分营址已恢复了历史原貌,成为了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吉林市团市委还将蒿子湖密营纳入了吉林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游客在欣赏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秀美风光的同时,能够经历一次艰苦卓绝的抗日史实教育。
离开蒿子湖密营,本刊记者一行又来到了另一处当年的抗联密营——小二道河子沟密营。
小二道河子沟密营又称魏拯民密营,位于红石林业局黄泥河林场的黄泥岭西麓、小二道河子上掌的密林中。这里是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副总司令、总政治部主任魏拯民生前的居住地。
这里地势险要,山高林密,异常隐蔽。密营修建在群山环绕的跳石塘内,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是由两个呈长方形的地戗子组成的。戗子一面以山体为壁,其余三面用石块砌成,石壁上用原木刻成木墙,房顶平铺原木,原木之上覆盖泥土,泥土上长满了杂草,伪装得如自然山体一样,不易被发现。密营四周高山环抱,形成一处天然屏障。由于日伪讨伐队的破坏,密营现已坍塌,但遗迹依然清晰可辨,其中残留的石壁高约1米、宽70多厘米,室内用板石搭成火炕,火炕部分保存完好。戗子的门、灶依稀可辨,烟道均朝向山坡,烟出来后,可沿山坡自然消失而不易被敌人发现。一号戗子是警卫员的住室,位于山体西侧,门向南开,长4米多,宽3米多;二号戗子是魏拯民的居室,朝向东南,与一号戗子在东西角相连,长4米多,宽约3.5米,门朝西南,外间是灶房,里间南侧为火炕,门旁有一棵根部被火烧烤后而枯死的红松树,高20余米。当年,这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松树,不仅是密营的重要标志,而且还能把两个戗子紧紧罩住,使人很难看到树后的密营。
1936年6月,中共东满特委书记、抗联第2军政委魏拯民率部远征,挥师南满,与杨靖宇所率领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胜利会师,创建了威震敌胆的东北抗日联军1军和第1路军。由于紧张而频繁的野外长期作战和极其艰苦险恶的生存环境,使魏拯民积劳成疾,身患严重的心脏病和胃病,但他不顾病魔缠身,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战斗在最前线。1940年深秋,因病情严重恶化,魏拯民被护送到小二道河子沟密营中休养,1941年3月8日,病逝于此。
在密营戗子西南约30米处的斜坡下,有一眼井泉,是魏拯民与战士们的水源;在二号戗子南侧的小岗梁上,筑有三个警卫哨所,并有地下交通壕通往戗子,这是密营的警卫设施。密营的西侧是跳石塘,其上缘距密营约5米处,有一堆被剥皮后的小榆木杆,榆木杆上有扒皮的刀痕,树皮全部被扒光,据判断是抗联将士在无粮的情况下以树皮充饥所留下的。
1941年3月,魏拯民逝世后,警卫战士将烈士的遗体存放于此地的戗子内,便离开了密营。不久,由于叛徒告密,日伪讨伐队多次进山搜查,终于找到了魏拯民密营,并烧毁了密营和魏拯民的遗体,还假造了一处战迹地进行拍照后,刊登在当时日伪的战报上。
1957年,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曾到小二道河子一带调查,由于山高林密和地理环境的变化,没能找到密营遗址。1960年5月,吉林省文管会和吉林地区文物普查队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找到了密营,并初步认定为魏拯民生前居住的密营。1961年10月18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踏查队来到小二道河子,经过挖掘,发现了步枪弹壳、墨水瓶、魏拯民曾用过的茶叶筒、镐头、筛子、剥树的工具、胶鞋底等遗物,并在密营前找到了魏拯民的遗骨,从而确定这里为魏拯民生前居住的密营。1981年4月2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将红石林业局黄泥河林场的小二道河子沟密营,定为吉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红石林区内除以上两处抗联秘营外,还有摩天岭密营、金银鳖密营、大楞场密营、北沟岔密营、马驮子沟密营、穷棒子沟密营、鸡爪顶子密营、四方顶子密营、五道岔密营、葫芦头沟密营、淌河子沟密营、三和屯密营、大东沟密营、青眼沟密营、放牛沟密营等。
抗联密营知多少?我们没有准确的统计,但仅从以上已知的密营足可见证当年毛泽东的一席话:“东北抗联当年的斗争比我们两万五千里长征要艰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