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
2015-02-05
(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69)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防治
杨末,赵晓春,李鹏
(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69)
1 流行特点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也称牛新森林眼或牛红眼病。
本病多发于潜伏期或慢性发病的牛,流行原因是带菌牛混入牛群。成年牛对感染更具抵抗力,犊牛和2岁以下青年牛的发病率最高,症状也最重。本病的发生与结膜囊感染的摩勒氏杆菌类型有关。已证明存在2种类型的摩勒氏杆菌:一种为光滑非溶血型,无致病性,可从恢复期牛和临床健康携带牛中分离出;另一种为粗糙、溶血致病型,能引起急性发病。粗糙型呈伞状便于粘附,且反复传代后可转变为光滑型。伞状物的存在可能是致病和产生免疫的必要条件。
若进一步针对结构进行研究就能确定伞状物的免疫原性,克服生产牛摩勒氏杆菌有效疫苗所遇到的实际困难。过去,疫苗制剂失败的原因,可能完全是由于菌体表面成分的改变。开发出有效疫苗对该病有重要意义,但要最终生产出来仍然需要时间。
2 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症状差异很大,这取决于个体的免疫状态和当时协同因素的水平。此差异不仅见于牛群之间,也见于同一牛群的不同个体间。单侧或双侧眼发病病例都可见到。在症状出现后不久,两眼发病的严重程度亦有差异。通常是眼球的炎症,然后是角膜炎,但直到角膜炎出现以后,才能见到结膜发病。眼睑痉挛、羞明及大量眼分泌物,暗示眼球前端疼痛,初为清亮稀薄的分泌物,很快变为脓液粘附于睫毛和眼周围的被毛上。可出现球结膜水肿及眼睑肿胀。角膜在48 h内发生变化,在混浊角膜的中央出现一个3 mm宽、稍高于角膜的突起。可用荧光素点眼证实上皮细胞丧失,化脓坏死性病变可呈黄蓝色。周围角膜水肿并呈雾状,有些牛的眼睛还伴有低强度前色素层炎。第6天时,病灶边缘的角膜血管化,新生血管快速长入位于前基质的病变中央。疾病的这一阶段眼球极为疼痛,若患牛双侧眼受感染,即意味着视力受损或失明。
厌食、精神沉郁、增重下降和产奶量降低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此阶段,尤其是犊牛,病变中央的上皮细胞和前基质丧失,溃疡可迅速扩大,累及深基质组织。轻型病例在2~3周内痊愈,随着血管停止向处于愈合过程的溃疡处供血,混浊的角膜自周围向中央逐渐变得透明。若发生大面积溃疡,愈合需更长时间,可能导致深基质瘢痕和圆锥角膜。某些病牛后弹力膜突出可以并发深部溃疡或后弹力膜破裂,引起全眼球炎。可能导致失明或青光眼,最终眼球萎缩(眼球痨)。偶见死亡病例,可归因于视神经的上行性感染引起了脑膜炎所致。
3 治疗方法
3.1 局部结膜下注射或非肠道给予抗菌药物
牛摩勒氏杆菌对很多抗菌药物敏感(包括防腐药),但对林可霉素、泰乐菌素和红霉素有抗药性,对氯唑西林、磺胺药的敏感程度不一。局部使用眼药时,药物与病灶的接触时间因分泌物和泪液阻隔进一步缩短,且眼睑痉挛使得用药更加困难。将来可能会试用其他给药方法如眼内插管,以延长药物释放时间,当前主要是通过特殊配方来增加药物接触时间,如把氯唑西林、头孢罗宁、青霉素和链霉素混合在一起使用。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可作为局部用药的替代途径,但必须把抗生素注入背侧球结膜下,且必须使用局部镇痛药。长效氨苄西林、土霉素和青霉素可通过非肠道给予,重复给药有良好效果。越早治疗,病情越轻,也越有把握防治本病的暴发。若缺少隔离设备,建议对整群牛进行治疗以保护未感染牛。考虑到潜在带菌者,正确的做法是对新购入牛先用抗生素防治后,再放入牛群。
3.2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治疗能起到一定作用。可用瞬膜支持严重溃疡的角膜,保护已破损的眼前房,此法更多地用于暂时性眼睑缝合术,即把两眼睑缝合到一起,使用局麻术进行耳睑神经传导麻醉,以防止眼睑痉挛,把瞬膜和疏松的球结膜一起盖住角膜,用不吸收缝线作褥垫缝合,遮盖角膜2~3周。需要注意的是,缝线不能穿透角膜全层,否则易发生角膜糜烂。■(编辑:赵晓松)
10.3969/j.issn.1008-4754.2015.09.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