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控

2015-02-05

中国动物保健 2015年7期
关键词:病牛犊牛病毒性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玉树815200)

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控

周洛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玉树815200)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病,以发热、消化道黏膜糜烂或坏死、胃肠炎、腹泻等为主要临床症状[1],进而引起生长迟缓、产奶量下降、孕牛流产等繁殖障碍及其他疾病甚至死亡等。BVDV除感染牛外,也可感染羊(绵羊、山羊)、猪、鹿等动物[2]。

OIE将牛病毒性腹泻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3]。随着我国养牛业规模化的发展,牛病毒性腹泻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日益严重,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养牛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对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情况

BVD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二季多发。自然感染的病例常年可见。发病牛病程长短不一,长可达1~6个月以上,短者7 d左右。通过对我国不同省份的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内蒙古、新疆、辽宁、四川、黑龙江、陕西、宁夏、甘肃、河南、青海、安徽、广西、河北、福建、湖南、江苏、吉林、浙江、江西等20多个省市均有该病发生[4]。本病呈地方性流行,牛病毒性腹泻老疫区大多呈隐性感染,感染率可高达50%以上,发病牛较少;新疫区犊牛急性发病率可达25%。

1.2 易感动物

BVDV感染率很高,可感染各年龄段牛,发病率不高,约5%,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其中膘情好的成年母牛和6~18个月龄的犊牛易感[5]。自然条件下仅见于奶牛、黄牛、水牛、牦牛等感染,且无显著种间差异。

1.3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BVDV可在不同反刍动物间互相感染,患病和带毒动物是该病主要传染源,感染后康复的牛长期带毒,向外界排毒,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进行传播,主要感染消化道和呼吸道。同时,病毒血症期的公牛自然交配时可感染母牛,经胎盘垂直感染犊牛,死亡率很高。

1.4 临床症状

BVDV感染后,主要出现发热和腹泻的临床症状。最初牛表现为高热、情绪低靡、呼吸急促等症状,高热一般可达40℃以上,通常持续3~5d,而后再次出现高热,双相热后,出现腹泻的症状,同时肠胃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糜烂。临床上将其分为以下3种类型:

1)急性黏膜病型:常见于幼犊和青年牛,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多于感染后15~30 d内死亡。病牛口腔黏膜出现糜烂、坏死,重者口腔呈被煮样,大量流涎。病牛的白细胞、血小板急剧下降,会造成淋巴组织破坏,会继发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流鼻血、便中带血等。病牛粪便内含大量黏液和气泡,呈黄色水样,恶臭,多因脱水导致死亡。有些病牛快速康复,受损黏膜痊愈仅需10~14 d左右。

2)慢性腹泻型:大多数持续感染,表现为间歇性腹泻,后期腹泻带血及大量的黏膜,病畜可在发病几周或数月死亡,死亡率高达90%。最常见的症状是病畜鼻镜糜烂,眼有浆液性分泌物。病牛血清中可检测到BVDV,但抗体水平较低或检测不到抗体。

3)胎儿感染型:表现为孕牛感染后,引起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或所产犊牛出现发育不全、眼睛失明等先天性缺陷。牛胎儿在母牛妊娠40~125 d时,可产生持续性感染,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2 诊断

牛病毒性腹泻一般可以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初诊,但确诊还需病毒分离、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诊断[6]。

2.1 病毒分离和鉴定

采取病牛血液、口鼻分泌物、脾及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处理后接种犊牛睾丸细胞、犊牛肾细胞、胎牛肾细胞等进行病毒的分离,研究证明犊牛睾丸细胞最敏感。因牛病毒性腹泻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口蹄疫、蓝舌病、水泡性口炎、副结核病等临床病症相似,故需通过电镜检查、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分离的病原进行鉴别。

2.2 血清学诊断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血清学诊断方法有血清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常用血清中和和ELISA检测方法,其中ELISA法具有快速、敏感、简便、易于标准化等优点,是牛病毒性腹泻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良好方法。

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应用于牛病毒性腹泻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主要有RT-PCR、实时定量RT-PCR、环介导体外等温扩增 (LAMP)技术,套式RT-PCR、多重RT-PCR等,上述检测方法不仅可在分子水平上快速、特异地检测出样品中BVDV,且可区分不同基因型的BVDV毒株及与BVDV相似的其他病原体,如猪瘟病毒(CSFV)、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等。

3 防控对策

牛病毒性腹泻广泛流行,因BVDV具有多种基因型,且致病机理复杂,可产生持续性感染和免疫耐受等因素,给该病的防控带来很大困难。欧美等西方国家主要采用疫苗接种、加强监测、淘汰持续感染动物和免疫耐受动物等综合措施控制和根除BVDV,且以取得成效[7]。我国由于对BVDV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系统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有效的BVDV疫苗,最终致使该病在我国的流行呈扩大趋势。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可通过以下措施对牛病毒性腹泻进行防制:

3.1 检疫预防

养牛场应做好平时的检疫工作,建立完善的BVDV检测体系,特别应建立针对畜群BVDV持续性感染的定期监测制度。严禁从疫区引进牛只,调运种牛、进口种牛应严格进行检疫,防止病牛及持续性感染的种牛的引进。加强对进口的牛胚胎、冻精、肉奶制品、生物制品、皮毛等检疫,严格控制BVDV的各种外来传播渠道。进行生牛交易时,也要加强检疫,防止本病的蔓延。对于阳性病牛应及时隔离处理,最好对其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淘汰携带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动物是防制该病的重要方法。

3.2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保证牛的健康,增强牛的体质和抗病力。饲养场应定期对饲养工具及饲养环境彻底消毒。严格限制人员进出牛场,犊牛断奶及转群时尽量减少应激。发病牛群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3.3 疫苗接种

BVDV弱毒疫苗、猪瘟兔化弱毒苗等疫苗能有效预防牛病毒性腹泻,对BVDV流行区域的畜群开展针对性的疫苗接种,实施严格的兽医防疫制度。BVDV弱毒疫苗接种后免疫保护时间长,但因接种反应,该疫苗适用于断奶前后数周内牛只,孕牛不宜接种,多数牛接种后可获得终生免疫。根据BVDV与猪瘟病毒的交叉免疫性原理,我国部分养牛场采用猪瘟兔化组织苗预防牛病毒性腹泻,效果良好,已不断推广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合理免疫程序直接影响到免疫效果,养殖户应结合当地该病的流行情况和养殖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3.4 对症治疗

目前,牛病毒性腹泻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养殖场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加强护理、增强牛体抵抗力。一旦发生牛病毒性腹泻,对病畜及时隔离治疗或急宰。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以减少继发性细菌病感染。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疗法可缩短恢复期。同时用2%漂白粉溶液或其它有效的消毒药对圈舍及场地全面消毒,用0.3%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病畜口腔和鼻黏膜,糜烂处涂擦碘甘油3~4次/d,连续5 d,肌注黄芪多糖10~20 mL,控制继发感染;紧急免疫接种猪瘟脾淋苗20~30头份/头。重症病畜可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ATP、辅酶A、葡萄糖酸钙、维生素、头孢噻呋钠等,另灌服清瘟败毒散3次/d,连用5 d[8]。报道显示采取以上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病牛逐渐恢复正常。

4 小结

牛病毒性腹泻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各国学者对该病诊断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根本上杜绝本病的流行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可靠有效的防疫疫苗,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BVDV分子结构和蛋白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为新型疫苗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BVDV防制工作必将有突破性的进展。同时鉴于BVDV不同毒株抗原性有所不同,其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养牛场牛病毒性腹泻控制与净化,还应切实做好该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为疫病的防控提供重要的依据。■(编辑:赵晓松)

[1] 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M].5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75-278.

[2] 胡德全,漆英,夏磊,等.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研究进展[J].四川畜牧兽医,2014,(10):33-35.

[3] 张忠学,杨富平,任清丹,等.牛病毒性腹泻的危害与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13,(5):45-48.

[4] 朱礼倩,周艳君,于海,等.牛病毒性腹泻在中圜的流行现状分析[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1,19(5):83-86.

[5] 周洛.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 [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30(7):121.

[6] 李健明,冯海峰,时坤,等.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流行现状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经济动物学报,2014,18(4):111-115.

[7] 李慧昕,王君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生物型转化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科技,2005,35(8):657-660.

[8] 王淑娟,王华,宋晓晖,等.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J].中国兽医杂志,2014,50(3):38-40.

猜你喜欢

病牛犊牛病毒性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犊牛肺炎巧防治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以神经紊乱为共症的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
浅析牛子宫脱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加米霉素注射液治疗牛呼吸系统疾病(BRD)的田间试验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达农威推出新产品——犊牛益康TM让犊牛拥有健康生长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