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山的呼唤

2015-02-05尚雨

党建 2015年2期
关键词:沂蒙山沂蒙

尚雨

初冬时节,我随一个培训班,来到革命老区沂蒙山进行实地学习,眼前不时浮现出一幅幅战火纷飞的画面,心灵经历了一次终身受益的崇高洗礼。

沂蒙山有一个响彻中国的名字:孟良崮。孟良崮战役开创了我军围歼敌军精锐之师的辉煌战例。以陈毅、粟裕为首的华东野战军灵活运用毛泽东思想,巧妙运筹、果断决策,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全歼国民党“王牌军”第七十四师等部3万余人,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沂蒙民谣:“七十四师消灭光,老蒋听了疼得慌,百姓杀猪又宰羊,庆祝胜利喜洋洋,幸福不忘毛主席,翻身不忘共产党。”在孟良崮战役中,沂蒙人民全程支前、全力支前、全民支前,“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孟良崮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陈毅元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据统计,革命战争年代,沂蒙根据地人口仅420万,但有120万人支前,20万人参军,10万人为国捐躯。沂蒙山支前的杰出代表就是“沂蒙红嫂”,遍布了沂蒙山老区的村村户户。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谱写了一曲曲水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是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员,没有多少知识文化,也不懂得多少大道理。但他们从共产党领导他们打土豪、分田地的行动中翻身做人,从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在这个庞大的先进女性群体中,有被誉为“沂蒙红嫂第一人”的明德英,她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著名作家刘知侠以她的事迹为背景,创作了短片小说《红嫂》,从而使“红嫂”这一伟大的称谓连同红嫂的感人事迹一起传遍了大江南北。迟浩田上将曾为之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在这个群体中,既有抗战初期的妇女运动领袖,也有拥军支前的领头雁;既有冒着生命危险抚养烈士后代、舍生忘死珍藏革命会刊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有在冰冷的河水中扛起门板组织妇女架火线桥支援孟良崮战役的沂蒙大嫂李桂芳,也有爱党拥军五十年的沂蒙妈妈胡玉萍。在这个群体中,更多的是已记不清名字的沂蒙红嫂,她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不计名利地奉献着自己的人生,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任凭岁月流逝,时空转换,但英雄的沂蒙山永远在昭示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党员也好,一个干部也罢,如何鉴定人生的方向,如何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沂蒙山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猜你喜欢

沂蒙山沂蒙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我心中的沂蒙精神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沂蒙山
遗忘的石头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盛大开园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