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族的前世今生
2015-02-04蒋成龙
蒋成龙
1938年的1月,佩吉在伦敦开办了一家现代艺术画廊。在众多朋友的帮助和建议下,画廊运营得非常成功。达达主义画家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是佩吉于1920年前后在巴黎生活时结识的一位老友。正是他为佩吉介绍了众多画家,教导她当代艺术与审美格调,并为画廊的几次展览出谋划策。此外,佩吉也会承办一些雕塑或综合展览,参展者不乏如今人们眼中的经典现代艺术大师。
尽管画廊看起来一帆风顺,也闯出了相当的名号,岂料第一年的经营却让佩吉损失了600英镑。她开始思索其它更加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艺术理想和经营目标,最终,一个当代艺术的博物馆在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这个想法也极大地受到了叔叔所罗门的启发,因为两年前他与希拉刚刚共同在纽约创办了“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
于是在1939年6月22日的一个告别派对后,佩吉正式关闭了画廊,并开始与英国艺术史学家、批评家——赫尔伯特·里德(Herbert Read)共同商议,准备在伦敦开办新的当代艺术博物馆。起初,她准备了4万美元用于博物馆的运维开销,不过这点预算远远无法满足她的野心。当年8月,佩吉来到巴黎,为博物馆拟将筹办的首次展览筹集展品,至于展品的选择主要参考了赫尔伯特为她列出的清单。可是当她出发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即爆发,致使这一计划不得不被取消。
不过战争的阴霾并没有将佩吉的热情击垮,反而激起了她那犹太人基因中与生俱来的敏锐。考虑到战乱中人人急于将艺术品出手变现,佩吉灵机一动,转而开始大量购入艺术品,而收购目标依然是此前赫尔伯特为她列出的清单上那些艺术家的作品。在这段期间,佩吉的生意可谓是风生水起,门庭若市,几乎已每天一件作品的速度疯狂地进行低价收购。最终,她人手了10幅毕加索、40幅恩斯特、8幅米罗、4幅玛格丽特、3幅曼·雷、3幅达力、1幅克利、1幅帕伦(Wolfgang Paalen)、1幅夏加尔以及众多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收购时的价格如此之低,以至于现在恐怕连其中任何1幅也买不到了。
就在德国人占领巴黎之前,佩吉不得不逃离到了法国南部。一方面为了躲避战乱,另一方面也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艺术品,以及那些艺术家伙伴们。直至1941年夏天,她才动身前往纽约,并在那里开办了一家名为“本世纪艺术”的画廊(The Art of This Century Gallery)。说是画廊,其实主体就是佩吉一直在追求的博物馆。在画廊的4个展室中,其中3个都是向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和动态艺术致敬的展览馆,而只有1个是商业性画廊。
在此期间,她也积极赞助和推广美国本土,以及来自澳洲、德国等地的众多艺术家。直至1947年,她关闭了画廊,回到了欧洲,并最终决定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生活。她在那里开始游走于各个艺术机构和展厅,积极为自己的藏品策划、组织各类展览,并致力于推广更多艺术家的作品。她的收藏可谓是欧洲最富盛名的展览之一,并成功推出了众多美国艺术家的作品。直至20世纪60年代,她几乎停止了收藏活动,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藏品的展览和推广上。
时至1969年,她开始将藏品租借给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并最终在1976年决定将藏品连带她的住所一同捐献给了基金会,成为了如今基金会旗下的“佩吉·古根海姆艺术馆”。
此后,佩吉一直在威尼斯安度晚年,直至1979年在意大利的坎波桑皮耶罗(Camposampiero)病逝。她的骨灰被安葬在住所处(如今的佩吉·古根海姆艺术馆)的雕塑园内,与她的爱犬相伴长眠……
现代博物馆的典范:
贯穿古今、联通世界的连锁经营
自从基金会成立后,古根海姆博物馆便一直在基金会的名义下运营。与其说是博物馆,倒不如说如今它变成了一个“博物馆群集”,以连锁方式运营。除了设在美国纽约的总部,在西班牙毕尔巴鄂、意大利威尼斯、德国柏林和美国拉斯维加斯拥有4处分馆。作为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为艺术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2006年7月又与阿布扎比政府签订合同,在当地建立一个新的分馆。
首任馆长希拉·冯·雷贝在任期间,博物馆的馆藏已经相当丰富,但由于希拉对于艺术具象化的排斥,诸如雕塑作品这种以“有形”存在的艺术形式一直被排除在博物馆的收藏范围之内。
此后的第二任馆长詹姆斯·约翰逊·斯威尼则不像希拉那样偏执,可以说是拥有更宽阔的艺术视野与感受力。为了弥补美术馆收藏的严重空缺,自他于1960年任职以来先后收购了大量包括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亚历山大·阿契本科(Alexander Archipenko)、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恩斯特(Max Ernst)和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青铜雕刻以及其他重要作品,如塞尚(PaulCezanne)的《抱着双臂男子》(Manwithcrossed arms),抽象表现主义的德库宁(Willem deKooning)、克莱因(Franz Kline)、波洛克(JacksonPollock)等的作品均被列入收藏的范围。
在博物馆正式开放不久后,詹姆斯便辞职离开,并于1961年由下一任馆长托马斯·M·梅塞尔(Thomas M.Messer)接任了职务。除了延续詹姆斯的任务,继续扩充博物馆的收藏之外,他最重要的任务和成就之一便是重组了新的管理团队。在他任期的27年内,不仅延续了博物馆长、短期展览的主要业务,更开始着眼于为馆藏作品进行图录编册和出版发行。另外也开始组建学术研究的团队,并为其提供平台。在梅塞尔的领导下,博物馆凭借丰富的藏品,优秀的展览策划和执行,再加上学术研究和出版活动,为博物馆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峰。
此后,博物馆又先后从贾斯丁·K·赞豪瑟尔(Justin K.Thannhauser)及其夫人希尔德(HildeThannhauser)处或的了大量的捐赠及遗产,极大地增加了博物馆对于毕加索、莫奈和巴黎画派艺术家的收藏。赠品列表中包括了凡·高的《圣雷米的群山》(Mountainsat Saint-Remy)和毕加索的《熨衣服的女子》(WomanIroning)。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上文提到的佩吉·古根海姆所捐赠的大量艺术作品,大大丰富了叔叔原本缺乏的超现实主义和早期战后美国“姿态风格绘画”(gesturalpainting)作品。
实际上,自从博物馆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集中在基金会旗下的博物馆进行集中展览,并通过与全球不同国家、机构进行合作,将欧美艺术品输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包括德意志银行、俄罗斯圣彼得堡爱尔米塔什国家博物馆(StateHermitage Museum)、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等国际知名机构都是其主要和长期的合作伙伴。包括中国在内,基金会一直在寻求与亚洲地区的深层合作。
古根海姆模式带来了全球轰动效应的是在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建立分馆。一座博物馆带来一座城市的复兴让古根海姆模式为人所知。一度有130多个城市想与古根海姆合作建立分馆。在全球建造古根海姆博物馆群几乎就是个伟大的事业,也给本部带来了无数的利好。目前古根海姆已经在全球建立了5大分馆,时至今日,古根海姆基金会与它旗下的博物馆凭借连锁经营的模式和全球化策略,成为世界博物馆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