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袜子书店:平等世界的一抹蓝色
2015-02-03居雨勒
居雨勒
从纽约下城的诺丽塔区一直往东村走,时髦雅致的气氛渐渐褪去,就像一个穿Marc Jacobs印花裙的女郎露出刺青的花臂。五六十年前,东村和西村(格林威治村)同为波希米亚的风潮波及,成为激进艺术思潮的天堂,但随着西村逐渐“精英化”,只留东村为落魄艺术家和音乐人提供最后的庇护。用拟人化的说法,西村是一个瑜伽教练、时尚博主或者专栏作家,东村则是一个失业的朋克乐队贝司手,穿了舌环,露出暴躁的纹身。
站在东村的艾伦街上,就能看到蓝袜子已经褪色的水蓝色的招牌,门前斑斑驳驳还被贴了不少“小广告”。橱窗里的橘黄色纸灯笼、窗前掉了漆的水蓝色木长椅、以及以粉笔手写的小黑板隐约透露着这间书肆的东村血统。
蓝袜子?
袜子,在欧洲文化中与阶级的密切关系可以追溯到15世纪,威尼斯的时尚精英流行穿精致绣花的紧身裤袜,他们的沙龙也被冠名为紧身裤袜俱乐部。时间到了18世纪,一位叫伊丽莎白·蒙塔古的英国女士(后来被称作“蓝皇后”)厌弃了女性聚会只能织毛衣闲聊的传统观念,仿效法国人的沙龙传统,和几位女友建立了英国最早的文艺沙龙,她还打破女性不能参与男性聚会的规矩,邀请男性学者来沙龙讨论文学艺术。
当时的社会习俗中,穿蓝色的羊毛袜类似于今天的牛仔裤。而在沙龙这样的场合,男士需穿彰显绅士身份的礼服,着正规场合的黑色丝织长袜。但是有一位受邀的学者(据说是植物学家兼出版人本杰明·斯蒂林弗利特)对经济的考量显然超过了时尚品味,他穿着一双平民阶级的羊毛蓝袜出现在聚会宅邸中。上流社会的保守人士戏谑地嘲笑他们的聚会是“蓝袜子俱乐部”。一些受过教育、追求文学和知识的女性开始质问,“为什么一个40岁的女性应该比一个12岁的男孩还无知?”她们欣然接过这一有讽刺意味的绰号,以此表达对传统道德的反叛。“蓝袜子”开始特别指代有才华有思想的女性,“蓝袜子”们也成为近代女权主义的先驱。
求平等
蓝袜子书店成立于1999年,当时的创办人叫凯瑟琳·威尔士。这个23岁的姑娘拿出继承的一笔遗产,依靠一群志愿者的帮助,建立了一家女性书店,以知识女性的象征为名,取名“蓝袜子”。2002年,由于9.11事件之后市道萧条,蓝袜子书店也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威尔士不得不卖掉书店以继续她的MBA课程。
正值存亡之际,一个叫布鲁克·雷曼的女士走进了书店。她买下了蓝袜子书店,将其改造为一个集体所有、共同管理的企业。书店的宗旨也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女性主义扩展到反对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为社会平等而努力”。2005年,书店的面积扩展了一倍,有了现在的样子。
作为自由主义思潮的前哨和先锋艺术的中心,东村的激进风格与多元文化的融会成为书店生存的养分,朴素的装饰风格与两百多年前的“蓝袜子”先驱们有着精神上的契合。店内藏书6000余种,以女权主义、酷儿理论、性别研究和少数族裔题材为主,除了社科类,还有大量传记和历史图书。据说这里是纽约市酷儿理论书籍收藏最丰富的书店。
“我们提供一个没有阶层的环境。”书店每周末都有主题活动,包括读书会、诗歌朗诵会、电影放映和戏剧表演等,几乎场场爆满,也是为那些波希米亚的精神流浪者们提供一个没有环境压力的交流场所。
蓝袜子书店的所有工作人员均为志愿者,每周轮流工作三小时,不支取报酬。店内附设的咖啡区,所有咖啡均为有机种植,fair trade(公平贸易,以公道的价格从发展中国家制造商手中直接购进商品,以避免经济弱势的生产者在贸易中被剥削)。在平民化与叛逆精神彰显的下东区,这抹淡淡的蓝色始终守护着一个平等世界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