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溯源与展望:我国淑女教育发展述评

2015-02-03臧玮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挑战发展

摘要:我国女性教育随时代变迁,从无至有,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淑女班”,部分女子学院推行“淑女教育”,一些普通高校设立“女性研修班”,诸多民办教育机构开展“淑女培训”,这四种模式各有优势与缺点。随着社会变革,淑女教育将面临与职业化结合、功利化挑战和素质化发展等不同发展方向的选择。

关键词:淑女教育  教育模式  发展  挑战

“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这是梁启超在其著作《倡设女学堂启》中的论述,意指女性教育关系子女培养、国民素质乃至国家存亡,应予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获得学习的机会和途径日趋多样,受教育比例和人数大幅攀升。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女性教育受到空前重视,很多学校甚至开设了专门针对女性的“淑女教育”课程。回顾历史,淑女教育从何而来,分析现状,淑女教育情形如何,展望未来,淑女教育该向何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 我国淑女教育发展溯源

1.1 我国古典文化描绘了淑女的轮廓

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和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帮我们描绘了古代淑女的基本轮廓。《诗经》开篇就写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崔莺莺、杜丽娘、薛宝钗等文学人物虽然性格各异,但是都属于大家闺秀,身材容貌姣好,琴棋书画精通,温柔体贴多情,大致都符合人们对“淑女”的幻想。而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等历史上有名的才女,通过历史资料描述和对她们作品的解读,大致也符合“淑女”的标准。

虽然女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形象光彩夺目,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女性教育历来不受重视。女性不允许进入官办学校,也不能接受正规的教育。尤其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人心,儒学大师董仲舒曾说“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这些观念使女性实际上成为男性的附庸。建立在性别等级观念基础上的女性教育,自然不可能有平等的教育理念,女性只能接受“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论语》、《女四书》、《内训》、《女诫》等教育。而这些教育基本是以服从为基本准则,以规范女性的思想言行和日常起居为主要内容,将女性的价值定义在对丈夫、儿子和家庭的无条件付出和依附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女性教育。

1.2 西学东渐带来现代意义上的女性教育

“近代女子教育是西学东渐的产物。”随着清末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文化输出方面也加快步伐。“各国传教士纷纷创办起了教会女子学校,尽管这些学校‘非专门教育家所设立,其意图也不再教育人才以促进教育的进步,而是以学校为一种辅助之物,以助宣传福音之业”。但是客观上还是打破了中国女子长期没有专门教育的传统局面,为女性教育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范本。女子教会学校的设立,成为中国众多女校的起点。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程度日趋加深,更多的有识之士对中国的制度、文化、教育开始进行深刻反思,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女性教育的重要性。郑观应、宋恕、陈炽等人都提出了“兴女学”的主张,维新派则把女子教育作为社会改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女子教育为强国保种之本”的女子教育观,辛亥革命中主张男女平权,提出了“女权必以教育为预备”,五四运动之后,更是提出“以提高妇女自觉意识”为主导的女子教育观。伴随观念更新和社会变革,一些教育先驱纷纷创办中国自己的女校,长沙女子自强学校、苏州女校、武昌女校等女校是当时的代表。

1.3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教育得到空前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女子接受教育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新中国提倡男女平等,打破了千百年来对女性的禁锢,并且,真正推行了有利于男女平等的一系列措施。其次,《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充分肯定了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享有的权利,从法律上保障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再次,当时政府采取了一些教育政策,比如上学免费,大学发放生活补贴等等,客观上促进了女性能够广泛接受教育。在这期间,一度对女性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不爱红妆爱武装”。“淑女”因“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自然也远离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不受待见的名词。于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出现了女性教育迅猛发展,淑女教育销声匿迹的局面。

1.4 女性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细分出“淑女教育”

改革开放后,女性在接受正规学历教育方面与男性已经基本没有差别。女性教育朝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随着社会进步,更多的人认识到,女性在生理、情感、大脑活动、学习兴趣与能力方面与男性是不同的,片面地追求某些方面的平等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所以,社会上逐步兴起了专门针对女性特点、开发女性特长的“淑女教育”。此外,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英国“绅士、淑女”文化也逐渐影响到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起,推动了淑女教育的发展。

由此可见,淑女教育的兴起有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现代淑女的含义与古代淑女已有所区别,现代淑女教育的内容则与古代完全不同。现代淑女教育是女性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融合我国古代女性优良传统和外国先进经验之后的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尝试。

2 我国当前淑女教育的模式评析

目前,很多公办和民办教育机构都开设了淑女教育,类型多种多样,但是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笔者将其大致分为四种模式,每种模式各有其典型代表,也各有其优缺点。

2.1 高职院校设置的“淑女班”。2008年,武汉科技学

院高职学院首次公开设立“淑女班”,引起社会热议。50名身材高挑、形象气质颇佳的女生经过层层选拔,成为首批学员。从开设课程来讲,有《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也有形象设计、形体等外形培训,还有驾驶、电脑等技术培训。该校“淑女班”的特点是,不改变学生原专业,不耽误学生专业课学习,而是利用课余时间,对50名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这样,学生既完成了原专业方面的学习,也提升了自身的形象和气质,一举两得,得到市场欢迎。这种教育教学方式,既充分利用了职业院校自身的优势,又在专业学习基础上提升女学生素质与技能,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尝试。但是,培训数量不多,教育氛围不浓厚,培训时间有限。

2.2 女子学院开展的全方位的“淑女教育”。以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女子中等专业学校为代表。该学校前身为1884年创立的明德女子学院,该学校多年来坚持女校办学特色,以培养淑女为教育目标,取得了很大成效。近十年来,学校经历了“淑女”到“职业淑女”再到“现代职业淑女”三个发展阶段,培养模式日趋完善。经过该校师生的广泛讨论,确定了培养“现代职业淑女”的办学目标,并将其理解为:礼仪文明,儒雅友善;博爱敬业,自信自强。其中“礼仪文明”注重外在形象,“儒雅友善”讲求内在气质,“博爱敬业”兼顾事业家庭,“自信自强”是说现代淑女要有自主独立的人格。在教育教学方面,开设礼仪、形体、手工、艺术欣赏等课程,从学生入学起,就按照“公民教育”、“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生存安全教育”、“感恩教育”“淑女教育”等10个模块50多个专题开展教育活动。效果良好,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欢迎。

2.3 普通高校设立的“研修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纷纷设立“卓越女性高级研修班”、“完美女性高级研修班”、“白领女性塑形班”等,课程内容涉及芭蕾舞、练仪态、学防身、讲美容、做西餐等。这种方式既依托了知名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也有助于培训对象提升人脉资源,是比较高端的淑女教育,但是收费昂贵,只有少数职场精英可以得到教育培训。

2.4 民办教育机构设立的“淑女培训班”。2010年,北京“德育女学馆”成立开班,其开设课程包括如何提升女性魅力、如何化妆、如何与男性交流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论。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还将目光瞄准了10至15岁的青少年市场,通过培训,将女孩打造成优雅、言谈得体、具有艺术素养的小淑女。这类培训方式良莠不齐,收费标准不一。

3 淑女教育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淑女教育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其发展的结果如何一时还难以准确做出判断。但是,根据其发展历史、目前模式和自身规律,结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改革情况,还是可以作出一些初步预测与评判。

总的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淑女教育将继续深化发展,但发展方向和模式可能呈现逐步分化的特征。

3.1 与职业化结合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尤为显著。这里面除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因素、企业就业歧视因素之外,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封建社会残余的男尊女卑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只要这些社会土壤存在,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就难以发生根本性转变。将淑女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和竞争力,既是学生本人的意愿,也是学校和社会的期许。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淑女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和职场竞争力的课程,将是女子学校和职业院校淑女教育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

3.2 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浓厚。不可否认,我国目前仍处于“男权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男性对女性的期许是“容貌美丽、气质高雅”、“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再加上社会流行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观念推波助澜,一些女性对自身的定位就是“傍大款”、“嫁个有钱人”。在这些观念影响下,社会上一些淑女教育可能会“走样”。比如,现在就有培训机构将“如何取悦男人”列入培训课程,有的甚至公然将“你想嫁个有钱人吗?”做为宣传招生口号,招致社会批评。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整个社会风气倒向功利化之时,淑女教育难以独善其身,部分功利化色彩浓厚的培训将以各种形式存在。以淑女教育方式去实现庸俗的、功利化的目的,无疑脱离了教育的初衷,将对淑女教育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3.3 素质化教育越来越受欢迎。长期来看,淑女教育与学历教育有所区别,淑女教育更加侧重于女性素质、气质的提升。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改革大致完成的情况下,淑女教育可能成为一些女性从小到大都要经历的教育。比如,现在有的家长已经认识到,让女孩练习钢琴并不一定要过级或者成为钢琴家,而是为了修炼气质,陶冶情操,提升品味。同理,淑女教育也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女性修养甚至是提升国民素质,而不应该是单纯为了求职或嫁人的目的。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淑女教育兴起与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但如果任由其一味迎合社会某些需求而不加限制地发展,那么将面临误入歧途的严峻挑战。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认清淑女教育的本源、实质与发展方向,合理规划,科学发展,真正将淑女教育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曲剧.近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8(4):35-38.

[2]李永贤,王敬红.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想及实践[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1:84-89.

[3]唐志华.走百年女校特色发展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3(7):60-63.

作者简介:

臧玮(1986-),山东诸城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现任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女性教育等。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挑战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