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形成

2015-02-03李晓霞胡立功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生

李晓霞 胡立功

摘要:价值观的心理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渐进,从对事物价值属性的感知与理解以及对事物价值大小的判断与评价,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层面上的价值观;随后在意志的努力下,产生维护个体所认同的相应行为,形成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一定年龄段的特殊群体,他们在知情意行各个特点会影响到其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价值观形成  心理学  大学生

价值观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领域,是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众多科学研究的对象。各门学科在研究价值观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对象,心理学主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把价值观作为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加以研究,着重分析价值观的心理内容,形成过程及其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价值观形成过程。

价值观的心理形成过程:知情意行,即认知-情感-(价值观)-意志-行为。具体表现为:对事物价值属性的感知与理解以及对事物价值大小的判断与评价,形成一定的认识;个体对事物形成认识的同时,产生该价值观是否符合自己的内心需要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即情感;在认识和情感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层面上的价值观;个体按照本身对一定事物的价值认识和情感体验去认同和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意志的因素;在一定的意志的努力下,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产生维护个体所认同的相应行为。当到达行为这个阶段时,我们可以说个体已经形成了社会层面的价值观。

1 认知与价值观形成

认知就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是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对于认知的研究与价值观教育有关的主要是认知过程、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和元认知四个方面。

1.1 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即人脑将所接受的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使之内化为支配人体行为的心理活动。认知风格即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是个体经过长期的认知活动,逐步惯性化的或者说无意识的以某一种方式加工所接收的信息。而这种逐步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通常不被个体自身所认知。

1.2 认知风格 对于认知风格理论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日趋成熟,且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关于认知风格的类型,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常见的认知风格主要有: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冲动型-沉思型,辐射型-发散型,整体型-顺序型,同时型-继时型,具体型-抽象型等。几乎每个人的认知风格都不一样,在价值观教育中要选择适合学习者认知风格的教育方式。

1.3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和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通过内部语言在人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主要有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1.4 元认知 元认知通俗的说,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元认知涵盖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心理成分。元认知知识是个体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元认知知识。伴随认知活动所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属于元认知体验的内容。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自觉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由于受到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影响,个人的元认知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元认知的特殊性对个体的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很大。

认知是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构成了个体价值观的主体结构和主要内容,决定了它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在价值观中要注重认知能力的作用。大学生认知能力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观察力发展较快,观察的目的性、主动性、精确性和深刻性有很大提高。大学生的记忆力发展到达黄金时期,有意记忆、意义记忆占据主导地位;记忆容量扩大,除了书本知识外,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源源不断涌入他们的大脑成为记忆库中资料。由于观察力、记忆力的发展,个体学习、生活资料的积累,为大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准备了充足条件,使得大学生充满幻想,憧憬未来,向往明天。抽象思维在思维活动中占据主要地位,其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立性有明显发展。

2 情感与价值观形成

人将接受和加工外界所输入的信息的过程中,除了能对事物属性、特性及关系进行认知,还会以喜恶、爱恨或满意、不满意等主观态度来评价事物,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可以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或控制的内在因素——情感,是人们普遍共有的,它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影响认识的产生。

情感因素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正负影响作用。个体在情感中,总是支持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而抵触自己认为是无价值的或者有害的东西,无论他本身所持有的观点是否正确。情感是价值观形成或发展的催化剂,在积极情感的引导下容易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在价值观成形阶段,情感因素被认知因素启动,当对某种价值属性认知启动的是正情感因素,或者能够满足个体精神需要,就会对价值观的成形起到推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价值观成形。在人的价值观成形阶段,我们可通过两个维度来评价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一是个体在情感的驱动下,以积极的态度接触某种价值观的知识,接受相关教育,使显性的价值观内化为隐性的价值观。二是个体以固有的倾向性来决定对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或各种准则的喜恶,对于与情感倾向一致的价值观念或准则,往往表现出过分偏爱,而与情感倾向相悖的价值观念或准则则表现为不愿意接受。也就是说,个体所固有的情感倾向对价值观的成形有导向作用。

基于性质、内容,通常可将情感细分为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三项内容。基于固有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意图、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主观体验,这就是所谓的道德感。道德属于社会历史范畴,道德标准的设定与所处的民族、阶级和年代背景息息相关。道德感的形成因道德标准而异。理智感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重要动力。它在智力活动中,认识事物并对其进行评价时会产生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就是理智感。一般来讲,个体知识水平的高低以及学习愿望的强弱会影响理智感形成的程度。除此之外,个体所固有的世界观和人生理想对理智感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而美感则是基于固有的审美标准对事物进行评价,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个体的思想水平和价值观念对美感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通过个体的审美标准我们可以获知事物所固有的属性。另外,个体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民族、阶级等也会对美感的形成产生导向作用。个体的美感通常萌发于事物或人的品行中。在对自然景象或人类创造物的美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人类社会的道德品质或行为特征,也能引起美的体验。一言以概之,美感就是基于一定的标准评价客观事物的特征,以及评价人的品质或社会行为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大学生是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增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体表现为:①道德感明显发展,但存在差异。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但是,离教育目标和理想状态仍有较大差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同群体大学生道德情感呈现出结构性的发展差异。②理智感显著发展。理智感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它又促进和推动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实践的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基本任务是学习,由此他们的理智感发育的较快。③美感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鉴别美的能力更高,欣赏美的范围更广泛,内容更深化。他们对美的欣赏不限于艺术,还能欣赏来自自然、建筑、人心的美。他们在欣赏外在美的同时,注重欣赏内在美,对艺术美、社会美的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④情感的不稳定性。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具有外露性,有着复杂而强烈的情感世界,情感体验快而强烈。这种情感状态在积极方面可以表现出为理想奋斗的热忱,而在消极方面容易出现感情冲动,盲目狂热,容易出现不假思索,不计后果的举动。

3 意志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

人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以情感倾向来决定对事物的喜恶,并且能够在认知活动中基于一定的目的或计划对事物进行控制或改造。意志系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规律以及主观需要会影响意志的成形。另外,认知与情感也是与意志相关的两个因素。人是基于这两个因素来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人的意志的坚强或懦弱也对认知与情感产生导向作用。

意志往往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通过人的主观行为表现出来。被意志支配的行为叫做意志行动。意志行动通常带有目的性。人基于设定的目标对自身行为加以监控和调整,由此构成意志行动的前提。一般来讲,个体对目标的自觉程度以及目标所体现的社会意义对意志行动具有导向作用。清晰的目标和自觉的主体行为往往赋予意志行动以积极的社会意义,在这种社会意义的引导下,意志对主体行为的支配及调节作用更加明显。

构成人意志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意志品质。主要包括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意志的自觉性是指是否清晰认知行动目的和社会意义,主动以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个体清楚善恶的界限,继而迅速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意志自制性是指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的意志品质。意志的坚持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在困难或阻力中坚持决定,实现既定目标方面的意志品质。通过这种意志品质可了解意志的发展趋势,并且能够保证具有一定价值观信念的行为的目的得以实现。

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有一些集中的特点,并促成其价值观存在知行不统一的情况,即自己的行为与内心的价值观存在差异。这些特点为:①独立性提高并伴有依赖性。他们独立性显著提高,除了外在原因独自求学的需要,更多的是学生内心渴望自强自立,希望成为拥有独立见解、能够把握命运的人,甚至会出现标新立异。然而,无论在经济上,心理上,还是实践能力上,仍然不够成熟,具有一定的依赖性。②自制性仍旧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已经能够理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当的自我调节,对于学习和生活有一定自觉性。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等。③坚持性逐步增强。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大学生能够选定自己的目标前进,自始至终完成任务,坚持性逐步提高。这些学生责任感强,有一定的信心和毅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过程不同,其心理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部分学生仍然是一遇到挫折就心情低落、半途而废。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形成和塑造学生内在的精神结构同时,还要表现为具体的实践行为。认知与行为是密切联系、互相左右,认知影响行为,而行为也会对认知具有一定的反馈作用。行为外化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在“知情意行”共同作用下,大学生价值观才能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刘永芳,钟毅平.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心理内容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7(5).

[2]李辉.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特点及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3]谢蓉,糜亚乒.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心理学运用[J].现代交际,2011(6).

猜你喜欢

心理学大学生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