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尔的智慧源自“无”

2015-02-03张兴龙

醒狮国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张瑞敏海尔神话

张兴龙

曾经有人如此问张瑞敏:“企业家首先应该懂哪些知识?”他的回答是:“首先要懂哲学吧!”张瑞敏在老子的道家哲学与商业实战经验之间构建了血脉纽带关系,成功地把哲学思想融入到企业经营中。有经济学家曾如此评价张瑞敏缔造的海尔经营哲学,宣称“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张瑞敏对于《道德经》中“有生于无”的哲学理解、运用,可谓独辟蹊径,这也成为张瑞敏缔造“海尔神话”智慧宝库中的又一个重要元素。

海尔的诞生和成长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张瑞敏接手青岛家电公司之前,上任领导曾如此告诉他这个企业的情况:

八点钟上班,九点钟就没人了,十点钟扔个手榴弹,保证炸不死一个人的鬼地方,下雨必须要用绳子把鞋绑起来,否则鞋子就会被烂泥拖走的烂泥路。谁去都死定了。企业欠债147万元,半年没发工资,全厂共有600多名工人,但有50多人要求调走。

不可思议的是,在张瑞敏接手之后,这个不仅一无所有甚至负债累累的企业,就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翻天覆地的转变。有报道指出,1984年张瑞敏接手后的海尔营业额为348万元,而2004年海尔创下了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仅仅20年的时间,企业营业额增长了近3万倍,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80%。这一增速,在美国《家电》杂志对世界主要家电企业的调查中名列第一,远远超过西门子、通用电气等著名企业。

海尔能够从无到有,其中蕴含了张瑞敏的商业哲学智慧。作为临危受命接手倒闭企业的领导,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能够对这个一贫如洗、负债累累的企业进行挽救,但是,绝不是仅仅救活这个企业,因为这个目标实在是过于平庸和短浅。在张瑞敏的观念中,要把这个烂摊子打造成为中国的第一品牌,这在本质上是一种从无到有彻底再造的过程。结果,张瑞敏让企业所有工人在当年拿到了工资。

从无到有并不是一种天上掉馅饼式的暴富

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从无到有必须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海尔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但是,海尔并不是天外来客,因为此前的青岛家电公司已经为海尔的创立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该厂有600多名员工,虽然企业设备陈旧落后,但是,工人的生产技术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许多人在倾听海尔神话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虽然张瑞敏在青岛家电公司这个烂摊子上建立了“海尔神话”,但是,他并没有在接手后把原来工厂的员工清退,也没有把原来的设备全部砸烂。工厂还是那个工厂,员工还是那些员工,设备还是那套设备,唯一不同的是领导换了。

那么,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海尔神话”的缔造并非是张瑞敏这个“巧妇”做了“无米之炊”,而是“借鸡生蛋”。

张瑞敏接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针对该厂纪律松散、作风不正的弊病,专门制订了一套员工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立刻改变了工人们原来的工作态度。在这个基础上,张瑞敏对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现了使原来的工厂脱胎换骨的转型。

这个转型的背后,从表面上看,是领导的才能和技术手段,其实,在深层上,则完全是一种在企业文化和理念上的转型。此前的工厂领导和工人并不是不想把工厂做大做强,而是没有先进的文化理念;相反,在落伍、陈旧的文化价值观念指导下,整个企业如同一匹奄奄一息的老马,因为不堪重负而倒在路边。但是,张瑞敏没有让这匹马继续背负沉重的负担,而是先医治这匹马身上的旧疾。因为在张瑞敏看来,这匹马并不是病入膏肓,而是因为饲养不当导致它出了问题,只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就可以彻底治愈这匹马身上的疾病,让它再次站立起来。

张瑞敏把一个烂摊子企业缔造成为“海尔神话”,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本质变化,变化的背后不是让企业家像变戏法一样倒空卖空,而是善于用文化哲学的理念去改造旧的企业,往里面填充新鲜的价值观念。如此一来,企业看起来还是那个一无所有的企业,但是,不久的将来,必然产生你所想拥有的一切。惟其如此,“有生于无”并不是一种故弄玄虚,而是以文化哲学充塞其间,虽然看起来什么也没有,然而这种“无”并不是“没有”,而是一种包容一切“有”的“无”。

这正是张瑞敏企业发展智慧产生的文化源头。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瑞敏海尔神话
东方神话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张瑞敏:2017,“人单合一”进入全球化应用元年,要遍地开花
“神话”再现
海尔变革
张瑞敏:《致创客的一封信》
海尔:世界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