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2015-02-03郭建华
郭建华
语文实践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结合自身条件,将课堂所学活用到生活中,经过一次次的练习、操作,从而获得语文技能和语文能力。而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语文课难上,语文教师难做。因为对于以学习一技之长而走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认为它不过是一门纯理论的课,对以后的就业没什么帮助,自然不爱学。其实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首先,它是以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的,而语言和文字在生活中又无处不在。语言文字仅仅靠老师教是教不会的,这就像学开车一样,无论开车之前上了多少堂理论课、看了多少次别人开车,自己不开车上路练一练永远也不能自称会开车。语文学习也是一样,需要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语言和文字运用到生活中去,否则仅靠课堂上老师一遍遍强调,即使一时被强行灌输到大脑中,也不可能长久记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常问一句话“听懂了吗?记住了吗?”其实,仅听懂记住不应是教学目的,懂了记了并会用,才是教学的成功。所以语文学习,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好的语文教学,应该能为学生创造出实践的机会与条件。
而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是,语文教学仍然是以课本上的知识为中心,以认知过程为语文教学过程,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强调分析和理解,却忽视了它以口语交际、日常写作为主的运用能力。现在的语文课基本还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来的信息,即使部分老师注意到要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也无非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作品,解读生字词,总结文章的段落大意,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如此等等,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留给学生自由阅读与表达的时间与空间太少。课堂成了老师练习讲课的场所,即使练习也不过是围绕课本上的知识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或做习题,而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运用的技能却没能得以充分锻炼。往往是学生课文听懂了,字词理解了,最终却连一篇课文都不能流畅地读下来,课文中独特优美的语言在脑中一带而过,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于是学生不爱学,学到的也不能活用。教师用了大量的课时和精力,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学生考试时考了高分,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生连基本的读写能力都没有得到提高,更别提个人的审美修养、谈吐举止、服饰装扮、人际交往等等能得到极好的完善。
众所周知,职校生走出学校后便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那么对他们来说,不能将语文仅仅定义为文化课,更应该是一种帮助他们生活、工作、适应社会的工具:待人接物、打电话、写借条、写求职信……我们在学校的语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掌握生活与社会中基本的文字与语言技能。当然,有些教师也明白理论讲得再好也需要训练来巩固,但具体操作起来却不尽如人意,要么指导学生时奇思妙想,离题千里随意发挥;要么课后训练搞题海战术,漫无目的面面俱到。语文教学效果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和语文教学训练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有关。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对于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尝试,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向古私塾教育学习,强化学生朗读能力
我们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代私塾中,一群孩子在老先生的带领下,摇头晃脑地读古文。初读、熟读、反复读,直到背诵如流。即使学生年纪小,对文章内容不理解,声情并茂地朗读也可以有效地发散思维、增强语感、激发联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其中的自见,便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一种顿悟。待到学生的年龄增长,理解力增强时,年少时曾经反复背诵、深藏在脑中的那些美妙的词句就会脱口而出,那些深刻的文字会自然地与生活和社会现象产生联系,这绝对比课堂上老师的反复剖析感悟深刻。
历史上这种自读、自悟、自用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们可以试着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其带着问题自问式地朗读: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么写有什么好处?例如学习《致橡树》一文,学生如果仅仅是认识了真正的爱情观,答出了老师设计的问题,而情操没有得到陶冶,语感没有得到释放,那么对日后的生活又有多大的帮助呢?《致橡树》一文中优美的文字、动人的表达非常适合朗读。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朗读中想像自己未来的爱情和进行自我定位,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我消化了生字词,思维、语言和文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二、动静结合,在课堂内外积极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
所谓动态训练和静态训练,就是多为学生创造“听”“读”“说”“写”的机会。如果教师把语文训练仅仅放在课堂的几十分钟内,只是让学生做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他们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全方位的培养,久而久之,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大大减弱,认为语文不过是读课文、记生词、做习题,认识不到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因此,语文教师要把视野拓展到课堂以外,根据学生爱好和需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比如朗读比赛、即兴演讲、辩论会、模拟应聘会、自导自演课本话剧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焕发出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并在集体活动中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别人的长处,从而自发地取他人所长弥补自己的不足,促进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因人施教,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实践
语文教学首先是口语教学,而学生自上幼儿园起,就已经从语言上显示出了差异,有的不爱说话,有的却能背几十首古诗和儿歌。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的身体素质、性格爱好等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同一个学习起点上起跑的速度不同,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也不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和思想状况,并根据这些差别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思维的创新性,与其在课堂上向他们讲授知识,不如鼓励他们预先看书,学会自己设计问题,并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在设计与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而面对大部分学生,应要求他们从最简单的内容学起。比如学会使用礼貌语言待人接物、会写一些常用的文书、能够将一件事物完整地描述出来并谈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从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开始,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习难度。
四、树立处处皆课堂的教学思想
语文实践学习来源于日常生活,又终将为生活服务,所以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相连。纵观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语言和文字无处不在,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也都能在我们身边找到踪迹。所以,可以说我们身边每个角落都有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得到语文能力的锻炼。关于这一点,北师大教授于丹就曾在采访中谈到过,她在课堂上更注重与学生对话、交流,而不是说教。于丹给学生上课也绝不限于课堂,很多时候,她把讲课地点转移到了咖啡馆、茶艺馆和家里。学生可以随意地站或坐,可以任意地反驳她,还可以吃零食,这种教学方式自然是被学生欣然接受的。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可以试着把学生带出课堂,在青山绿水间体会课文中描述的自然之美,在大街小巷中找到人物的不同特征,甚至在菜市场我们也可以从买卖者讨价还价中发现语言的精妙并进行双方心理的把握……
综上所述,语文实践性教学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解放学生的脑、眼、手、嘴,解放学生的时间,给他们自由,让他们把课外获得的信息带到课堂,解决书本上的问题,把书本上的知识活用于实际生活中。
(责编 陈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