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旅,精彩的是过程而非终点
2015-02-03程惠萍
程惠萍
一、感悟成长
在我们的成长世界中,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也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人生之旅,精彩的是过程而非终点。
成长,让我们不能随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们必须努力地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成长,让我们由衷地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们认真地耕耘着脚下的每一分土地。
基于“成长”带给我这么多思考,我才有勇气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历程,希望我走过的每一步都能对大家有所启示,更希望大家认真审视我的前进步伐,给我提出宝贵意见。
二、成长历程
1.积淀:学习做教师,初步学会钻研教材。
我1989年师范毕业从教后,1992年有了第一次参加太原市南城区教学大赛的机会。那一年,我和梁俊峰老师一起参赛,虽然是自选课题,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竟然敢和当时已有显赫名声的梁俊峰老师讲同一课——《鸟的天堂》。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评委们竟然以包容的心态不断挖掘我备课的亮点,使初出茅庐的我获得了区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给予我莫大的信心与鼓励。于是,我于1994年、1996年、1998年又连续参加了三届区教学大赛,且都获得了“区教学能手”的光荣称号。十年磨一剑,十年的坚持与守望,使我终于有机会能代表区参加市教学大赛了,当时内心的那种兴奋与激动我至今难以忘怀。我想这个机会对于我来说太宝贵了,我一定要好好把握。经过努力,我当年就获得了“太原市教学能手”称号,紧接着在1999年又获得了“山西省教学能手”称号,并在山西省首届“三优”课评选中获一等奖。
回想走过的第一个十年,对我来说,那就是教学的储备期。俗话说:“人必须习惯在压力下运行,习惯在困境中成长。”这十年中,我不断地上着各种公开课:学校研讨课、中心组研讨课、省市区年会课、市教材培训观摩课……几乎可以说,只要是点名让我上的课,我都欣然接受。
面对大家的一次次给予,我快乐着,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展示大家的智慧和愿望!可以说,快乐和尽职是不能分开的,我常借着自己肩上的这份责任,来增加自己的快乐,并为之付出更大的努力。一次次的磨课让我越来越成熟,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当时的我仅仅只拥有一个“省教学能手”称号,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家长、社会真正需要的老师,我并没有完全领悟。因为,那时候的我上课几乎不敢借用别人的学生,只敢用自己熟悉的学生。因为只要一换学生我就觉得没底,怕不了解学生谁优谁劣,遇上难题有学生不配合怎么办?该让谁帮自己解围?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就是在“演课”,让学生配合自己演好一节课,学生的收获并不是自己关注的目标。
正当我心存困惑时,1996年,我有幸结识了张钧篪老师,他的“四心相通”备课法(作者心、编者心、老师心、学生心)很快让我明白了该如何钻研教材。当时能够聆听他的示范课,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启迪。
从张老师那里获得启迪后,我又多了一个想法:只有起点高,才能飞得远。有了这种想法后,我开始想办法去听特级教师的课,读他们的书。支玉恒老师的智慧、贾志敏老师的谦逊、于永正老师的善读……一点点在我的课堂,甚至生活中展现出来,我逐步学习着怎样做老师——既教书,又育人。
课是要上给学生的,要
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为师
之道!
带着思考,我一直努力着、成长着,也逐渐走出了山西。2000年4月,我第一次代表山西省去天津公开教学。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讲那节《田忌赛马》的情景。临行前可以说我的课还不太成熟,在赴津的火车上,山西省小学语文专家张月仙老师和白建华老师还在一句句地帮我雕琢,我的内心也一直忐忑不安。
直到第二天赶到会场,我才意识到这对自己是一次多么严峻的考验——著名的靳家彦老师曾多次在全国讲过这节课,而且天津是他的故乡;更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天,靳老师也来到了会场聆听。只有孤注一掷了,我抛开了所有的包袱,在课堂上努力体现着新课标的理念——以生为本。课上得很成功,得到了天津小语界专家的一致好评。也就是这次高难度的磨砺,我在我的导师们的帮助下又向前迈了一步。更欣喜的是,我这节课还被作为新课标的典型课例在全国推广。
2.飞跃:“学会”做教师,明确了教师的“责任”。
2002年,我迎来了又一次机会——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拥有这样的机会是一种幸福,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每一个参赛选手的身上都承载着太多人的期望!山西连续三届都是二等奖,这个一等奖大家已经盼了八年!当时我所教的学生在上二年级,而我抽到的课题是三年级的新课文《中彩那天》,没有名师讲过,也没有范本可以模仿,就靠一本参考书自己琢磨。为了不耽误正常的教学,白天我在学校里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本作业,晚上回到家再细细品读参赛课。一次、两次……一个月里整整试讲了八次仍不尽如人意。记得最后一次试讲完,依然不成功,一向坚强的我忍不住放声大哭,因为那时候我才体会到了“压力山大”,才觉得自己无力担起这副重担!在备课回家的路上我骑着自行车一边骑,一边想,谁知竟莫名地摔倒在路边,泪水随之而出,心里的苦楚无法倾诉……
不久,我就匆匆踏上了去南宁的列车。到达南宁的当晚就抽签决定讲课顺序,我抽到的是第一会场第一天的第一节课!我拿着抽条,当时心就凉了,因为这对于参赛选手来说绝对是个“下下签”!但是,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远在山西的导师们后,他们为了安慰我,给我鼓劲,开玩笑地说:“好签!都是‘一,后面肯定还有个一等
奖呢!”
听后,我觉得我应该学学导师们的心态。心态决定一切,我一定要坦然面对。当我内心做出决定的时候,其实成功已经在向自己招手了!
最终我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拿到了一等奖的桂冠。可当时的我没有丝毫的兴奋,只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我清楚地记得当宣布我获得一等奖时,60多岁的张月仙老师哭了!她告诉我的第一句话是赶紧给山西的老师们打电话,她们都惦记着呢!那一刻,我又一次明白了什么是“责任”!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到了香甜的果实,同时也感受到了老专家们的敬业与奉献精神!那一刻,在我的成长生涯中我真正读懂了“责任”的内涵。
载誉归来后,我又应邀去广州、北京、天津、济南等地去讲课,虽然讲的都是同一课,但每次课后都有专家不同的点评,一次次的点评使我把许多备课中的潜意识提升到了理论高度!这次比赛,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个国家级的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在自己人生经历上也写下了重重一笔。经过这样的洗礼,我逐步走向成熟。可以说,这是我教学生涯的又一次飞跃!
回想细节,我至今感慨不已。在抽到“下下签”经过短暂的心理调整后,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面对3000多名听众,开始渐入佳境。就在这时,课堂上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这名学生却由于紧张,结结巴巴地读不下去。这绝对是一个意外事件,尤其是在这么重大的比赛中。课是绝对不允许拖堂的,没有多想什么,我走到学生身边,轻轻搂着学生的肩膀,陪着他一起读完了这段课文。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细节,让所有在场的老师大为感动。课后有评委称这是一个神来之举,充分体现了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
经此一役,凤凰涅槃,褪去青涩,我学会了做教师。再次上路,我将飞得更高更远。
没有名气时讲课很坦然,因为我还是无名小卒!有了名气再讲课负担反而重了,因为我怕“名不副实”!
大赛后我接到的第一个公开教学任务是学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赛讲。说心里话,真不想讲,因为大家都会以一等奖获得者的标准来审视这节课。由于是校内赛讲,我没有兴师动众地去找专家备课,只想向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
没有试讲,我坦然地登上了讲台,想尝试着上一节地地道道的“自己的课”——《掌声》。那天听课的人很多,但那天的课上得也确实精彩。不是我精彩,而是孩子们精彩。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让大家赞叹不已,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到会的专家给予我的评价是,“成熟了!这节课上完,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爱的味道”。
细细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成长来自于我对一节好课的认识——把老师藏在幕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精彩起来。一名真正的好老师一定是培养了一个个优秀的学生!
教无止境。此后,我没有停止讲课的脚步,一直在讲台上履行着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认真地让自己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学有所获,坚持“一课
一得”。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在教好本班语文课的同时也认真履行着学校教研室主任的职责:认真帮助每一位青年教师备课。看着一个个年轻教师的成长,本身也是一种幸福!同时,我的课堂对大家开放,谁都可以进来听,因为我把他们的听课作为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不能随意怠慢任何一节课!
2006年4月,太原市举行首批名师教学展示活动,作为太原市首批名师,我又被选为第一个展示的人员。精心选择之后,我选定略读课文《花的勇气》作为执教内容。当展示安排公布之后,许多老师都慕名而来,整个阶梯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连窗台上都坐满了人,我的导师也只能坐在讲台前的地上。专场分三个部分,首先是讲课,接下来是现场教师提问,随后是专家点评。从市教育局局长到普通教师,大家都在静静聆听我和学生的分享,对这样一个场面隆重、规模宏大的展示,我坦然面对,真诚分享,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对学生真挚的爱,尽最大可能去让更多教师受益。那天,听课的人很多但会场秩序特别好,我的表现再一次赢得了专家与同行的赞赏。那时,我才真正明白“名师”的分量有多重,但这更坚定了我继续前行的信心,向着特级教师不断努力。
2007年5月,在“太原市城乡互动工程”开播仪式上,我又一次被选为唯一的执教教师承担现场网络授课。那天,我一边在太师二附小的多媒体教室给现场学生上课,一边通过网络视频对太原市娄烦县的学生进行同步教学。授课内容是《乡下人家》,我通过城乡互动的教学方式,既让太原市区的学生直观地看到娄烦的学生的生活状况,使城市学生对课文的描写有了现场体验,又让娄烦的学生讲述了他们的乡村生活,使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互动中相互了解。这种基于特殊环境的教学设计让许多教师拍手称道,也让我在教学上更加游刃有余。
几年来,我不断挑战着各种“唯一”,不断尝试各种课型,永不停止追求的脚步,不断向特级教师迈进。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看到一则报道说,于漪老师从评上特级教师(1978年)到现在的30多年间,粗略统计共进行公开教学2000节课,平均每年作课60节时,我心中不觉为之一振——名师的成长离不开“勤奋”。相比较这些优秀的教师,自己相差甚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拒绝任何公开课,把每一次上课的机会都看作是对自己的磨砺。
3.成长: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学做学生。
2007年对我来说是个值得记忆的年份,那一年,我被评为“山西省特级教师”;也是在那一年,我被太原市迎泽区以人才引进的方式破格提拔为青年路小学校长。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名特级教师,从一名中层干部到一名名校校长,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转型。我告诫自己:努力让一个人的优秀引领一个团队的优秀,让一个人的成长变成一个团队的成长。
从走上校长岗位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努力探索教师成长的路径:读书内化——教研转化——课堂实践——反思成长。我不断引领教师爱上读书,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人。从隆重的读书启动仪式到每位教师的读书分享,老师们在一次次活动中不断感受着书籍的魅力,不断提升着阅读的自觉性,不断改变着教学策略……与此同时,我还积极创新教研模式,将教研活动系列化、系统化,真正帮助教师做有意义的课堂实践,将读书内涵巧妙转化为教学实践,并在实践研讨中不断反思提升。由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校本教研模式及活动展示还被录成光盘在全区发行。与此同时,我的教师团队也在迅速成长:在省、市、区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多位教师站到了全国比赛的现场;我所主持的新学校行动研究课题——故事文化,也得到了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老师的肯定与赞赏;我还应邀在“全国新学校研究首届校长论坛”上作主题发言,受到与会校长与专家的一致好评……我努力实践着“用一个人的优秀引领一个团队的优秀”。
2013年,我再一次转型,成为迎泽区教研室主任。作为专门研究教育教学的机构,走进这个新单位,我如鱼得水,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思考教育教学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真正做自己想干的事。面对学校怎样引领?面对教师怎样做好梯队建设?听课—研究—学习—实践—反思—成长……我走在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上。以课题联盟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以“面上整体推进+点上重点培养”为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2013年底,我作为全国区级教研室的唯一代表在“全国第二届教科研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2014年,迎泽区教研室又荣获“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称号。
无论是校长还是教研室主任,我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教师,我要依然坚守在一线讲台。只要有时间,随堂课随时上,同时我还坚持上各种研究与展示课。2010年5月,山西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我带领我的团队一起展示,我执教了《与象共舞》一课,同时和团队展示了现场校本教研。这一节课真正实现了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做到了一个都不少,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这次尝试又一次让我坚定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精彩着学生的精彩”的信念。随后,我又承担了阅读推广课《夏洛的网》的实践,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使我坚定地去做一名阅读推广人。紧接着《普罗米修斯》等课例的研究,不断实践着目标简约、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2014年7月,我在“全国第一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了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导入课。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承担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教学研究课,内心的压力、心中的彷徨使自己几次都想放弃。但几番挣扎过后,使我自己能坚定地去承担的原因只有一个——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作为一名特级教师,不仅仅要能做“锦上添花”的事,更要敢于“雪中送炭”!带着一份责任,我将自己的思考完整地呈现于全体与会者面前,以促使全体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促使学生更全面地成长。
三、感恩前行
从教25年,我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一名全国优秀教师,一名全国三八红旗手……当一项项荣誉接踵而来时,我时刻提醒自己“归零”!永远以一种饱满的工作状态重新开始,永远做一个思考的前行者——要善于思考,勇于思考,不断学习。不能仅仅是埋头苦干,还要留一只眼睛多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强项弱项,找到前行的佳径。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在人生的沉浮中,有时决定我们是立于顶峰还是匍匐于平原的往往就是细节。只有那些认真书写细节的人,才会在人生的白纸上留下一篇优美的文章。正如柏拉图所说:“如果没有小石头,大石头也不会稳稳当当地矗立着。”成功只在点滴,细节成就完美。魔鬼在细节,天使也在细节,成功与否往往就藏于细节之中。“一语天堂,一语地狱。”一念之间,就可能会“毒杀”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一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能不感到责任重大,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呢?
20多年来,我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每天多做一点点。大浪淘沙,学海无涯,千舟百舸如何渡难关?——举起感恩的手!
句句感言,点滴不成熟的想法,愿大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