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汽车或遭“反垄断”蝴蝶效应
2015-02-03徐榕梓
徐榕梓
未来汽车“反垄断”深化,合资车企主流车型的车价受到打压,自主品牌汽车有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
8月14日,湖北武汉4家宝马经销商因存在垄断行为被罚总计162万元。8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日本住友等八家零部件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8.3196亿元。
对比《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中国反垄断当局已经开出了史上最大罚单,针对丰田公司等日美欧整车生产企业的调查仍在继续。日媒认为,一方面这使得人们对创建公平竞争的环境充满期待,同时也透露出中国扶植本国产业的意图。
按理,借此机会国内汽车品牌可以凭借渠道优势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然而,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这一系列措施可能会误伤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原因是原本就更青睐外国品牌汽车的中国消费者更容易买到进口车。另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未来汽车“反垄断”深化,合资车企主流车型的车价受到打压,自主品牌汽车有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担忧,本轮降价风暴或诱发蝴蝶效应,将伤及自主品牌汽车的生存空间。
影响波及自主品牌
美国福布斯网站预计,中国汽车市场不会有大的震荡。路透社也注意到,大多数外企确认被调查,并表示在进行配合,但很少公开表示对其中国市场前景的担忧。路透社指出,外国豪华品牌对经销商和零配件供应商享有相当大的强势地位,并得以控制价格。
投资银行麦格理资本的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为大众及其旗下的奥迪品牌贡献的税前利润占到40%到50%之多,为宝马贡献了25%到30%,雷诺日产也有相同的比例,奔驰的税前利润占20%。
如果豪车价格下滑,合资车价格步步紧逼,这对于以价格优势为主打的自主品牌汽车来说,有限的市场份额被进一步挤压。
分析人士指出,高端车型价格向下压缩会给中端市场传递负面预期,中端价格下探进而又逼迫低端市场下调价格。当进口车价格水分被挤掉,维修保养费用大幅降低,性价比势必大幅提升,这使得原来部分合资品牌的目标客户将转向豪华品牌。为了保证自己的市场份额,合资品牌们的整车及零部件保养价格,或跟风下调,这样一来,对自主品牌将造成更进一步的挤压。
自主品牌以往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及较高的性价比占据着低端轿车市场,当“I生价比”已不再是自主品牌“专利”,反垄断会否拖垮自主汽车品牌?虽然自主品牌经过几年的发展技术已经趋于纯熟,不过在品牌名气及细节做工方面还有待提升,在车市反垄断浪潮下,如果自主品牌没有顺应时势调整战略,将彻底失去竞争优势。出口拉美逆风上扬
数据显示,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逐步下降,2010-2013年分别为33.8%、31.3%、30.8%、29.9%,年均降幅分别为8%、16%、29%,市场占有率降幅逐年加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6.91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4.55%,占有率比上月下降1.6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64个百分点:中国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则跌破20%,当月共销售15.14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 7.65%,占有率比上月下降312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5.64个百分点。
尽管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被看好,但是,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正逐步打入拉丁美洲的汽车市场。
《经济学人》刊文称,经过几年不断增加产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国内汽车市场已显现成熟的迹象,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把诸如智利、秘鲁及巴西等国家作为市场突破口。
数据显示,南美国家已成为中国汽车最重要的出口市场。《经济学人》称,中国汽车完全符合南美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该区域的收入水平在最近几年持续上涨,因而数以千万计的消费者正准备购买新车。尽管如此,他们的财富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层次,因而,高级昂贵的“油老虎”仍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之物。中国汽车价格合理、结实耐用恰好满足了该类型的消费者的需求。
去年,中国品牌汽车占智利全年新车销售量的1 0%以及运动型多用途车(SUVs)总销售量的8%;在哥伦比亚,市场份额达到6.2%;在秘鲁,达到了15%左右。
中国汽车企业不仅决定在南美进行销售,也在当地直接生产。根据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ECLAC)的数据,中国汽车制造商在2007至2013年间,共在该区域投资60亿美元。长城汽车在厄瓜多尔的装配工厂已经完工:奇瑞在乌拉圭、委内瑞拉及巴西修建了厂房:江淮汽车也选定巴西作为其工厂选址。
自主研发是内在动力
业内人士指出,以市场换技术是中、日、韩共同经历的历程,但日本与外资企业到了30年期限不再续签,坚定自主研发:韩国在合约进行一半就撕毁单干:中国车企却总在合资到期,就马上续签二三十年。
对于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工业来讲,技术上的差距注定只能压缩成本沦为低端市场的产物,很难抵御外在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本世纪初,中国品牌汽车出口巴西便获益颇丰。截止到2011年,江淮汽车在巴西的累计整车销售量已达到破纪录的23474台,奇瑞在当地的销售量也已达到了21682台。奇瑞在乌拉圭投资建厂,此工厂生产的产品在巴西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后来,江淮汽车亦仿照效法。
2012年,巴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巴西汽车经销商联合会(FENABRAVE)的数据显示,上述措施明显降低了中国汽车的出口量,江淮2014年上半年的销售量降至4804辆,仅比奇瑞公司的4365辆车的销售量略高一点。
《经济学人》称,中国品牌尽管价格合适,但是质量和耐用性还需提高,这是海外对“中国制造”的印象。第一批中国汽车出口巴西也曾经引发诸多消费者投诉。
如今,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已经开始把安全性和舒适性放在了第一位,而不再一味追求低价以及节油等。数据显示,包括在南美,今年上半年,进口豪车销量甚至与中国汽车并驾齐驱。中国品牌汽车海外名片一向是低价和节油等,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技术与设计,已经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