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5-02-03张姝怡
张姝怡
贵州省桐梓五中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张姝怡
贵州省桐梓五中
目前,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颇,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策
目前,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颇,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意见。
一、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新课改在课程实施时要求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因此,有时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合作、探究”的教学设计思路,就不是一堂新课改下的好课,在教学时,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在听课者看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活动也许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气氛也比较活跃,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做秀,完全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新的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本身的需要。事实上,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所有问题全由学生自己解决,也并不意味着要全由学生来谈论问题,而老师就成了旁观者,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压力过大,也让老师认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了!在课改中,过多地在形式上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准备资料,所有的时间过多,最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忽视了所教知识是否落实,是否被学生理解或内化。新课改不是课堂非要热热闹闹,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我们在追求形式多样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的传授。
二、要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讲授法”,而不是简单的否定或摒弃
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有专家认为,知识传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中小学教学中讲授法永远是主要的,但不等于是唯一的,也不等于“满堂灌”与“死记硬背”。注重参与合作体验,探究并不是取消讲授,也不应是用探究发现学习来取代讲授,很多老师都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与要求。
那么,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不要讲呢?我们应该给“讲”一个什么样的名分?首先,讲肯定是要讲的,没有老师必要的讲授,学生是很难自己理解的。不过,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讲”和过去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中的“讲”相比起来,确确实实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语时,教师要为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有必要创造性地挖掘传统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中的教学价值,焕发传统教学手段应有的生命活力。
三、课堂讨论不能流于形式,要注重时效性
新课程试行几年来,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法存在着误解,认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就叫“讨论”,哪怕学生仅仅念书上的答案或鹦鹉学舌,按教师讲过的回答。这是把谈话法当作讨论法。另外,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教师满足于得出唯一答案的讨论,或习惯于提出问题后,尽可能把学生的讨论引向教师预设的统一结论。
我认为,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师要注意一下两点:
1、精心设计讨论题目。
讨论题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需要教师研究学生思维的已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精心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讨论的问题不能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或是课本上已有答案的知识,是需要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完成的。教师在设计讨论题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1)目的明确;(2)设题科学;(3)表达明确;(4)难度适当;(5)结合教材,又要给学生以思维余地。讨论题的设计需要教师认真钻研和精心把握,这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2、要引导学生充分讨论。
许多老师在授课时自认为学生扎在一起,热热闹闹就是合作探究、参与教学了,其实不然,学生在一起讨论的怎么样?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恰当,讨论的时间是否充足,这些都会影响讨论方法的运用是否合理。总之,我们要合理运用“讨论法”教学,要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
此外,不能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形式而忽略“板书”教学的独特功能,也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限于篇幅,不在展开谈了。
[1]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 年01期
[2]王慧萍,回眸历史横看东西养正固本重信念——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思索[J],新课程导学;2014年09期
[3]张亚静,浅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01期
[4]黄毅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