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古代陶瓷的审美价值
2015-02-02赵朴
赵朴
摘 要:中国古代陶瓷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因它特有的材质、工艺特性而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同时,它的装饰特征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陶瓷所独有的审美价值。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特征的论述,并结合道家和儒家两学派的传统美学思想,来阐释这种审美价值,即运用“饰极返素”“文质彬彬”的中和体——适宜,适度的原则来审美。
关键词:中国古代陶瓷; 审美价值; 适宜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8-0120-03
Study 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Porcelain of Ancient China
ZHAO Pu
(The Arts Institute of Xinxiang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0, China)
Abstract :Due to its originality, larruping arts, and special materials, the porcelain of ancient China whose decoration shows the unique aesthetic value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the porcelain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The thesis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celain of ancient China with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ideology of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to explain its aesthetic value with the moderate principle which is between garish and plain decoration.
Key words :The porcelain of ancient China; Aesthetic value;Moderate principl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陶器和瓷器统称为“陶瓷”。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及地区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可见,陶器的出现掀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工匠发明了瓷器,所以,陶瓷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工匠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创造。我国的古代陶瓷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因陶瓷独特的工艺和自身的特点,所以它的装饰手法也与众不同,尤其是我国的古代陶瓷,具有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
一、中国古代陶瓷的装饰特征
(一)装饰纹样的特征。纹样最能体现器物的装饰性,它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却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纹样不但可以体现在陶瓷上,还可以体现在青铜器、刺绣等传统材质上。然而,陶瓷器上的装饰与其它材质比起来却有不同,它的装饰效果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是任何材质无法替代的。在陶瓷装饰中,纹样不但起到美化瓷器的作用,而且也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但是,陶瓷的装饰特征与它的造型和色彩息息相关。
1.造型。陶瓷器物各个部位根据中国传统称谓习惯,有着拟人化的名称,从上至下分别为口、颈、肩、腹、足、底等等。对于一些富有构件的造型,也有相应的称谓,比如耳、鼻、嘴等。在中国古代陶瓷当中,绝大多数的造型都能体现各部位的特征,并形成体型连贯,上下呼应,左右均衡的和谐关系,给人以完整统一之感。
纵观中国古代陶瓷造型,多是瓶、罐、壶、碗、盘等器皿为主,通常陶瓷器的造型和装饰的主次关系是显而易见的,造型是首要,起到主导作用;装饰是次要,从属于造型,也就是要根据造型的特点来安排装饰效果。以元青花瓷为例,“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一款珍贵的青花梅瓶。梅瓶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有特点的瓶式,因它小口、短颈、丰肩、窄底的造型只能插进一枝梅花,所以称之为梅瓶。这款青花梅瓶是元末明初作品,由景德镇窑烧制。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造型优美,器壁上附有故事情节的图案,慢慢地转动梅瓶,整个画面随瓶子的转动产生动感,就像一部“瓶上电影”,体现了图案的律动之美。而同样的图案如果用刺绣的形式表现出来,整个画面平铺而展,则体现了一种静止之美,与陶瓷瓶上的图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瓷图案所体现的律动之美正是由于它独特的造型决定的。
另外,陶瓷器壁上的图案还体现了一种象征性和符号性。如动物纹中龙纹是中国陶瓷经典纹样之一,包括云龙纹、海水龙纹等各式由以龙纹为主与各题材组合而成的纹饰。早期的龙纹并没有神圣、威严的意味。从唐代开始,龙纹称为帝王的象征,龙的形象威武,极有神采,对其使用有了严格的限制。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以青花瓷上最具典型性:如“青花云龙玉壶春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优秀作品,由景德镇窑烧制,高39.4厘米,造型上瓶颈纤细,瓶身肥大,器壁外附有龙纹图案,构图巧妙,龙头小颈细,身肢矫健,五爪强劲,腾跃于彩云之中。用笔豪放潇洒,装饰与器身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威严庄重的感觉。
2.色彩。陶瓷的装饰不但与它的造型有关,而且与色彩也息息相关。中国古代陶瓷的色彩多种多样,如果把古代陶瓷按色彩分类,一般可以分为青瓷、白瓷和彩瓷。比如呈色天青的汝窑,纯白无暇的定窑,黑白分明的磁州窑等,它们的色彩效果都体现出一种静谧、稳重、不张扬的感觉。而最终产生的色彩效果则与它们的烧制有关。仍然以青花为例,青花瓷名称的由来与它的颜色有关,因为蓝色和白色构成了它整个的色彩系统。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制作过程,青花瓷是用天然钴料为色料,在白瓷胚胎上用笔描绘纹饰,再罩透明釉,最后在高温中烧成。它具有中国国画的笔致韵味。由于它是用毛笔把图像直接书画在瓷器上,烧成后在洁白光润的瓷面上,透出青色的国画般的艺术形象,而且青白相映,幽靓苍翠,十分富有艺术魅力。蓝白两色,色彩不多,但是两者却能很好的相互搭配,虚实关系明确,既讲究图案的实处之美,也讲究空白虚处的美,从而体现了中国画里的“计白当黑”的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了青花瓷装饰的和谐之美。endprint
(二)工艺材料的特征。陶瓷是一种特殊的材质,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区别于其它器物的关键,主要和它的工艺材料有关。
1.胎装饰。胎装饰是中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的一种。它是陶瓷胚体上不着彩饰,而是用刻、划、贴、雕、印等手法处理胚体,常见的有印花、刻画、剔花、贴花,捏雕、镂雕等十余种。此外,历史上的绞胎、珍珠地刻划花等,亦属胎装饰。刻花是宋代早期白瓷的主要装饰方法,是在瓷胎快干时用竹刀等工具刻出纹样,主要以莲瓣纹为主。宋代定窑的“刻花碗”就是典型的胎装饰,碗上的刻花与蓖画纹结合的装饰,出现了花叶轮廓线的复线纹,使纹样的立体效果更加突出,纹样若隐若现,与自然的白色胎色融为一体,体现了一种朴素之美。元代的装饰也非常精致,技法上主要继承宋代的传统,如龙泉窑“青釉刻花牡丹纹大瓶”,主题纹饰为牡丹纹,形制高大,采用浮雕手法刻制的牡丹纹,穿插自如,刻画精致,瓶口部饰弦纹与器形相应,瓶下部饰竖凸线纹如“出筋”,有劲挺上升之势。可见,元代刻花技法上有所创新。
2.釉装饰。自从釉产生以后,本身即带有装饰意义。到唐代,釉的装饰功能更得到充分发挥,无论是高温釉还是低温釉,均丰富多彩,别具情趣。宋代汝窑的青釉,哥窑的开片及钧窑的红釉等,又体现出富有时代性的美感。至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则百花齐放,蔚为大观,从高温到低温,各种釉色无所不备,著名的品种及达数十种之多。彩色釉呈色的原因是因为釉中添加了呈色剂,呈色剂主要是一些金属矿物配制的陶瓷颜料。因烧成温度和火焰气氛不同,其金属矿物呈色亦不相同。而宋代哥窑“双耳瓶”是比较典型的例子,釉色米黄,里外披釉,紫口铁足,开片密布,历经千年依然光泽莹润,且器身保存十分完整,它的釉面均匀分布的一些裂纹(俗称“开片”),虽然是一种烧制不成熟产生的缺陷之美,但却是一种独特的装饰图案,是陶瓷器上的一种天然纹饰。元明清仿制品颇多,如仿哥窑“菊瓣纹碗”,据说明代仿哥釉的烧制成功是永乐末年,此器釉面呈青灰色,通体布满“金丝铁线”开片纹,仿制规整逼真,反映了明宣德时期的制瓷水平。
3.彩装饰。在陶瓷上用彩绘颜料描绘纹饰的,最早始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宋以后,釉下彩和釉上彩成为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釉下彩是指彩绘图案在釉层下面的一种陶瓷装饰工艺,其中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品种。所谓釉下彩,即其纹饰是绘饰在经素烧的胚胎上,绘饰完成后再在其上罩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纹饰在透明釉之下,所以称作釉下彩。元代的青花瓷较为典型,它的装饰方法主要是用绘画的方式,这也就使中国书画艺术与陶瓷装饰浑然一体,将书画艺术从纸、帛的材料上转移到立体的陶瓷器物上来,成为一种新的视觉形式,新的艺术载体。器上的装饰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题,颜色以蓝白为主,被外国人译成“蓝天与白云”。而釉上彩则是指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之上彩绘纹样,然后再入窑经低温烧烤,使彩绘颜料附着在釉面上。最为典型的是清雍正年间的作品,珐琅彩“松竹梅纹瓶”,瓶身是一幅典雅秀丽的工笔重彩画,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在瓶上刻画的淋漓尽致,此瓶典丽清秀的绘画性再现了珐琅彩的无穷魅力和艺术表现力。而清乾隆年间的作品,粉彩“开光吉祥纹双耳八方瓶”可见一斑,造型深沉大气,敞口,棱体形。色彩极为富丽鲜艳,纹饰繁密有致,腹有开光,绘吉祥纹,色泽纯正,不愧被称为“软彩”。
二、中国古代陶瓷的审美价值
(一)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一直将老庄的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花的典范;顺应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和表现,不去施加人为的力量,致使其改变原有的自然之性,保全其“真”美。主张无雕饰的朴素美,也就是“饰极返素”。“饰极返素”如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是一种超然之境。在这一传统审美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一直崇尚俭朴的风格,虽然个别时期的设计也有极尽雕琢的作品,但总体来讲,中国古代的工艺设计者对外观形式基本上都是强调适度,反对华丽奢侈的,这一点在中国历代的陶瓷艺术中的体现,可谓比比皆是。例如,在宋代著名的六大名窑中,哥窑、官窑、汝窑都属于青瓷系,并且都是利用自然的开片釉进行装饰;而“修内司官窑粉青尊”则比较典型,它是南宋时期作品,“修内司”是宋代官窑为躲避战乱而新迁的窑址。器型造型典雅,釉厚滋润,釉积初颜色碧绿,通体开片冰裂纹,质感如玉似冰,体现了一种自然之装饰。这些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所追求的万物的自然性和本然性的美学观点。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如果哥窑的开片是自然之美, 那么青花和珐琅彩就是和谐之美,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孔子的“文质彬彬”的思想。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是文饰之意,是经过修饰加工的华丽。“质”是质朴之意,是未经修饰加工的质朴。“彬彬”即相杂适中的样子。孔子的出发点是君子的诠释,“文质彬彬”即要求“君子人格的内在品质与外在仪表”的和谐统一,由此还可引申出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认为“质”不是“文”,“文”不是“质”;艺术的内容不等于形式,艺术的形式也不等于内容。两者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规定性。这一点恰恰体现在中国古代陶瓷的装饰之中,比如说元代青花,陶瓷的造型就是它的内容,而表面的装饰就是其形式,器壁上的青花图案,根据不同的器型,错落有致的依附其上,构图手法恰到好处,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总之,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虽有所不同,但是在它们的背后,则有着一种同一性。回顾两家的思想,不难看出,两学派都体现了“适性”“适中”的原则,可见,它们之间是不同而通的关系,道家的“适性”是指无装饰的美,自然的美,而儒家的“适中”是指文与质的和谐统一,也就是美学所讲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两派分别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适性”、“适中”的意义,但是它们的相通之处是,都体现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适宜”。
参考文献:
[1] 伯仲.中国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2] 熊寥.中国陶瓷美术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3] 华石.中国陶瓷[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4]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