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近代男装初探

2015-02-02马小庆李建中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男装

马小庆+李建中

摘 要:天津自古就是一个五方杂处的城市, 南北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和融合。到清代中晚期,西方侵入者一直想侵入北京,但是这是天朝所不允许的,于是,天津成了侵略者的“过渡地带”,租界成为洋人的天下,因而天津又变成为“华洋杂处”,成了中西文化撞击、交融的场所,文章就以男装为例,探究天津近代男装服饰的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关键词:近代天津 男装 服饰文化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Abstract :Tientsin has been a place where all kinds of people live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culture of North and South interflow、collide and integrate he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western invaders always want to invade Peking, which is never allowed by the government of Qing Dynasty. As a result, Tientsin becomes invaders transition zone. And concession is under foreigners domination. And then, Tientsin becomes a place where Chinese and foreigners live together, which make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ollides and integrates. In this paper, the mens clothing, for example,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mens clothing in tianji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feature.

Keywords :The Modern Tianjin, Mens Clothing, Dress Cultur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天津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北方城市,不仅是重要的商业中心,贸易港口,和现代工业的胚胎发育地,也是文化发展中心和新文化思潮发源传播之地。天津近代的“人烟稠密,交易频荣”使这座城市走在了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前列,因此,天津近代男装也融合了许多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因素。下面就以男装为例,探究天津近代男装服饰的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一、天津近代男装上衣

(一)潇洒的长袍

长袍满汉都会穿着,是这一时期天津地区中上层男子最为普遍的服装。长袍是一种身长至脚面的外衣,袖子较窄,多为天津男子常服,平常百姓的待客礼服。颜色多为红、紫、黑、绿、黄等,年长者则穿素服,一般为青色、黑、白。质料从纱的到皮质的,多至数十种,仅纱质的就有亮纱、暗纱之分。皮毛类的又分小毛、大毛之分,从狐皮、银鼠到猞猁、海龙不等。长袍的最大特点就是袖身很长,垂落下来完全遮盖住指尖。

清代的官服须挂朝珠,平时男子也有带配饰的习俗,与长袍相呼应。天津地区的男子也不例外,他们在腰间挂各种饰品,名目繁多,比较常见的有荷包、眼镜盒套、玉佩、扇套等。而手帕也是一种既实用又可作为装饰的生活必需品,男人多用白绸或白手帕,携带时装于袖管之中。

天津地区的长袍在近代逐渐向实用性发展,功能和款式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轮廓和女装一样,也在逐渐走向合体化。

(二)男子的礼服马褂

天津男子穿长袍,本来是常服,而且无论内外,居家或应酬,都是一袭长袍(天津话名“大褂儿”),遇有婚丧嫁娶、喜寿大事,只不过选一件新一些、整齐一些的长袍而已。但因受北京影响,上面要加一件马褂。越是身份高贵的人越要穿马褂。因此长袍马褂成了礼服。

马褂的款式单、夹、皮都有。夏天绸长袍可外罩管纱马褂,春秋则夹袍夹马褂,面料在乾隆后则礼服呢、黑呢、花绸、黑缎均可,冬天则毛皮紫羔、水獭其内,毛呢其表,领子要“出风”(出锋),甚或整个毛朝外,显得厚重豪华。“毛朝外”北京在乾隆时盛行,满语称“打呼”,俗语称为“内外发烧”。天津在盐商中也一度盛行。

坎肩,作用颇与马褂接近,单、夹都有,面料也与马褂接近。款式中,对襟与马褂无异,仅仅是无袖而已,另有琵琶襟(对襟曲折而下)、一字襟(也叫“巴图鲁坎肩”,领下一字线及左、右衣襟有纽绊,或开合,或仅有装饰作用。“巴图鲁”源于蒙语勇士)。

单、夹之马褂、坎肩都讲究面料高贵,装饰镶边,最好是“大镶大沿”,即用宽边栏杆装饰衣服外缘。传世有许多清代人像照片,都穿这种“大镶大沿”上衣或马褂,显得豪华而高贵。马褂与坎肩都有立领,有清一代天津人穿这种衣服,领子由低而高,到晚清时衣领最高,几乎裹住整个颈项。

(三)天津短打扮服装创造

夏天的大裤衩与冬天的“二大棉袄”,是近代清晚期天津劳动者的常服。按照传统的服饰惯制,裤衩为亵衣,是不能穿着它招摇过市的,当时又不兴穿西装短裤。于是,劳动者在暑热季节便将长裤裤腿裁剪稍短,在膝关节以下、脚踝以上,并且裁缝得较为肥大。劳动者穿用它,既便于登高奔跑,又便于风凉,而又不失礼仪(不露腿部肌肉)。

“二大棉袄”则是寒风凌冽时,扛大个儿、泥瓦匠、赶车人一种轻便式棉外套,因为它比棉袍要稍短,可以挡风,但又灵便。不过比起棉袄又略显长,过了臀部,不似长棉袍不好迈腿,所以劳动者很喜欢它做冬服。同时,“二大棉袄”穿脱、存放也比较方便,可以敞怀穿用,是棉袍和棉袄都无法比拟的。endprint

(四)西装

史料记载,中国人制作、穿着西装是自大城市开埠后开始的。天津也是如此,西服的裁剪缝制工艺也由在华洋人带入,如长期生活在天津的白俄。

西式服装被称为“文明装”,是所谓新式人物必不可少的装束。20世纪初由于留学生、租界人士的影响,使得天津地区的西装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西装面料以毛呢为主,服色以黑色、深蓝色或者白色居多。都市里多数的上层中青年男性以穿西装为时髦,不论是赴宴、看电影等社交场合必穿,甚至是结婚这类重要时刻都会以西服作为礼服,头发、皮鞋均油光可鉴。衣服颜色一般以冬季深色,夏季浅色为主。同时戴上与西服颜色相同的礼帽,有的还要拿上一根“文明棍”以示身份。

(五)天津军警的服装

天津是近代文化开放最早的城市,许多新学堂在天津开办。其中的武备学堂、水师学堂、巡警学堂的开设,因军容、警容的需要,在服装上出现了与传统军人、衙役服装完全不同的新形象。无论军队、警察都戴大沿帽,肩有肩章军衔,这都是需要用新材料来制作,效果自然令人耳目一新。最初,仍是对襟制服(绿、黑或者蓝),但是因为没有新式的扣子,而是用传统式纽绊扣系;脚底下仍是青布面高腰布靴子。这样的军警制服,身披皮带,脑后拖着一条辫子,实在显得不伦不类。但是,这确实是从19世纪迈向20世纪时的军警制服。

(六)政治理想中催生的中山装

中山装,在现今的中国人眼里已是耳熟能详的服装样式,它是民国以来最重要的男装,也是最具政治色彩的服装,伴随着政治历史的起伏跌宕而呈现在近代的中国历史中。据史料记载,中山装是某奉帮裁缝在孙中山的授意下设计制作出来的。

天津也不例外,当时的中山装主要特征为:由底领和翻领构成领子,是领角呈八字的立领;上下有四个加袋盖呈倒山字笔架形,称为“笔架盖”,下边两个称吊袋,即袋边都以纽扣扣合;前门襟五粒明扣,袖口上各有三粒扣子。

但在这一时期,天津地区普通民众穿中山装的人很少。

(七)天津近代男子的下装——没有门第的裤子

由于天津地处北方,冬天天气寒冷,且冬季偏长,因此有扎腿的习惯。旧时男子的连裤裆比较肥大,里边不穿着内裤,这样的棉裤在冬天穿起来会加倍的冰凉,故需要在脚踝处用布带将裤腿抓紧,以防引起风湿、体寒等疾病。绑腿带也有宽窄之分,末端缀有流苏,垂于脚踝之处。如果不打绑腿带会被年长的人认为是不懂礼节的阿飞,因此打绑腿带成为一种礼节。

直至清末,穿着西式裤装者逐渐增多。与民国时期的大礼服搭配的裤装是西裤,多为黑色或灰色,长裤的边缘线嵌有缎面条饰。配有白衬衫、黑色领结、黑色缎面腰带,白手套及黑色高筒礼帽和黑色漆皮皮鞋。当时无论男子地位高低贵贱,下装都是裤子,因此这是最没有门第区别的服装。

二、天津近代男子的配饰

(一)上衣的衣袋

中国服装原无衣袋之设计,为装物品文件均放衣袖内或装在折叠式荷包放在靴筒内,名“靴掖子”(一直到天津解放后,天津人把皮钱夹还称为“靴掖子”)。

到1860年,天津开埠,“紫竹林通商,粤人到此者颇多。原广东通商最早,得洋气在先,类多效泰西所为……衣襟下面做布兜,装置零物,取其便也。近则津人习染,衣襟无不作兜,凡成衣店、估衣铺所制新衣,亦莫不然”(张焘《津门杂记》)。

这是天津人有衣兜的开始。天津咸丰九年(1859)举人冯向华曾写《衣兜》诗,曰:“衷衣里面作方兜,举手探囊逐件投。包括一身多少事,取携甚便勿旁求。”衣兜虽小,当时却成了新鲜事物,乃是一逸闻也。

(二)形式丰富的帽子

从19世纪向20世纪迈进,天津人的穿戴也有新的变化。原本紫竹林租界一带,“更有洋人之侍童马夫辈,率多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练,特栓胸前,顾影自怜,唯恐不肖。”

尤其是小草帽,成了当时“西洋化”的标志。在杨柳青年画《天津女学堂》和一些表现当时马路、火车等新鲜事物的板画中,可见到穿中国衣服的天津人,头顶平顶小帽,以显示自己的“洋化”。

(三)瓜皮帽

平常官吏、士庶所戴的帽子主要是瓜皮小帽,又称为六合一统帽(取六合一统之意),民间俗称“瓜皮帽”,天津俗称“帽翅儿”,是在中国历史上流行时间最长的帽子之一。此帽源自明朝,盛于清朝,在此期间天津地区男子戴的瓜皮帽与其他地区无异。瓜皮帽多为手工制作,通常由六块下宽上窄的黑色缎面、纱制成。其面料分季节,秋冬用绸面或者平绒,后来出现用软羊皮做面料的,颜色为黑色。帽顶呈瓜皮形圆顶,略近平顶形状,顶上有黑色的或者红色的珠子或者结子,下面衔接的是帽檐。帽檐上面通常由镶嵌的明珠、宝石来区别前后,又叫做“帽正”。

(四)头饰

近代天津男子的服饰基本上都是遵行清政府强行推行的“男从女不从”,所以,男子的发式为:沿着两只耳朵画线,前半部分的头发剃掉,后半部分留发梳辫垂于背后。有闲阶层还会在辫子上系珠宝,或带流苏的中国结。

从1912年到1928年民国政府就一“头”一“脚”的法令逐渐升级,直至剪辫的法令发布。剪发者的发型千奇百怪:“有蘈成光秃了瓢子的,就有留成八字头的,在此两种之外,又有把辫子剪去多一半的,还剩下四五寸的,用绳儿把辫梢扎住,又往前一拉。”有的披肩,有的齐耳,叫“一匹瓦”,或者叫“鸦雀巢”,还有的梳小辫儿,真是光怪陆离、五光十色。

然而,在这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背后,恰恰是两种文明、两种文化的猛烈碰撞。体现在服装上就出现了这样一种不伦不类的服饰现象:街上的男人有的穿长袍,留长发,戴着西式洋帽;有的穿西服,拖长辫,或者下身则是绑腿裤;有的穿着买的旧西服,搭配上缺这个少那个的。

(五)“足下”风采

天津男子的鞋一般为厚底布鞋,俗称“千层底”布鞋,圆口,皂色。富家子弟或官宦子弟则多为镶嵌云头布鞋,鞋头用青、灰布做成如意头式,鞋帮上则以红、黄各色布镶嵌拼接。袜子有长短之分,多用粗白布手工制作,袜子底部用线缝纳而成,富贵人家也有用丝缎制成的,多有专人或者裁缝铺手工制作。后来,鞋袜均可以去店铺买现成的。比如在估衣街的“老美华鞋店”。

三、天津近代男装服饰特点形成的原因

动荡、混乱、分裂、流血的年代,为思想意识的转折与升华,为反对封建传统、提倡新文化思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不可否认,在天津男子近代服装的演变过程中,有理性的认识,也有盲目的崇拜,甚至是对西洋服饰偏执的狂热和愚崇。因此当时作用于服装的主要因素是传统与政治。

历史上的天津,从来没有如此激烈的对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进行过批判与自省。从国外涌入的各种社会思潮和艺术流派,无论美国的、英国的、法国的、俄国的,还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艺复兴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五四新文化运动涉及的意识形态领域,从政治、哲学、教育学、艺术到生活方式,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鼎盛时期。男装从古至今虽然以风格固定、形式单一等特点为人所知,但是天津近代男装却似乎打破了这一局面,以其鲜明的特点使天津地区近代男装走在了中国服饰文化向现代化、机能化方向发展的前列。

参考文献

1 华梅.服饰社会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

2 华梅.中国衣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9).

3 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3).

4 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

5 李彦芳.天津近代服饰初探1840-1919年[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3.

6 徐华龙.上海服装文化史[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

7 朱其华.天津全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8 雷穆森.天津租界史[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9 杨丽娜,孙世圃.浅论天津近代服饰变革及其在我国服装发展演变中的重要影响[J].中国轻工教育.2009(1).endprint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男装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包袋新装
“淇”怪
楚雄彝族服饰文化发展的思考
中国唐代与西方中世纪服饰文化交融发展
云想衣裳花想容
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研究
2017年春夏男装周的女装风景
2015春夏男装周伦敦启幕
波司登男装 新消费时代下价值再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