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技术教学竞赛与游戏
2015-02-02邵伟德刘小萍
邵伟德+++刘小萍
摘 要:游戏与运动竞赛是体育课程教学中较为常见的内容,但是由于体育教师对游戏与运动竞赛作用的认识不够清晰,导致了游戏与竞赛活动安排过多、时间过长的现象,有时对体育课堂运动技术教学产生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从游戏与运动竞赛的作用、教学需要等角度出发,讨论了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游戏与运动竞赛安排的必要性、合理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游戏;运动竞赛;运动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1-0009-03
一、运动竞赛与游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一)运动竞赛与游戏只是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一部分
有关“竞技运动”与“体育”的起源理论存在各种说法,既有“模仿起源说”,也有“生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游戏起源说”等,从目前情况来看,“游戏”是竞技运动主要起源之一的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由于学术界至今对“体育”与“竞技运动”概念的界定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因此,“游戏”到底属于“体育活动”还是“竞技运动”也莫衷一是。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而言,青少年体育当然从属于体育教育活动,而非竞技体育,因为体育教学的对象是中小学生,而非运动员;同时,我们还需要搞清楚的是:“游戏”的特性、游戏与运动竞赛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学中的运动竞赛与竞技运动中的竞赛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游戏”的特性。游戏论之父豪伊金格总结了游戏的本质属性:一种自由的活动;非日常性的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所进行的活动;是伴有竞争的活动;有规则的活动;具有娱乐性的活动。
其次,游戏与运动竞赛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美国学者休密慈认为,运动竞技从根本上讲是游戏的延长,它的基础在于游戏,它的主要价值是从游戏中派生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游戏与运动竞赛的相同之处在于:具有过程强烈竞争性、内容自由发挥性、结果不可预测性,并具有活动规则性等。正由于运动竞赛与游戏具有上述的特性与相通之处,运动竞赛与游戏才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学生享乐其中。
再次,体育教学中的竞赛活动与竞技运动中的竞赛活动既有共性也有差别。“体育”一词(英文physical education),最早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而“竞技运动”指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力、智力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活动。从基本概念与最初的理解来看,“体育”既包含了具有发挥个人与集体潜力的活动,还包括了休闲娱乐性的身体活动与身体教育活动,因而,体育教学应该属于“体育”内容内涵之一,而竞技运动的范畴较小,是专门针对优秀运动员的一种竞赛活动。通过如上所述,我们认为,体育教学活动中的竞赛活动与竞技运动中的竞赛活动具有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在运动强度与运动量方面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除了安排一些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之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具有较强竞争性的游戏或运动竞赛活动,这样既可以达到运动技术教学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游戏与运动竞赛提高课堂气氛,它是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是否需要,还要考虑到体育课堂运动技术教学的特点、学生的需要、身体练习的需要等。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游戏与竞赛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在需要,如果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那么,学生就会采取被动甚至逃避的态度与方式对待教学。运动技术教学内容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但由于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承担一定强度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荷,因此,较长时间的运动技术教学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身心疲劳,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的倦意。因此,我们需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改变教法与手段,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缓解身心疲劳,还有助于蓄养精力,为重新学习创造身体方面的条件。众所周知,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可以改变当下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立刻进入一种虚拟的、发挥丰富想象力的、结果不可预知的环境;运动竞赛也不例外,各组实力相当的条件下,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可以调动学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适度安排游戏与竞赛活动可以转换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
2.有利于活跃体育课堂教学气氛
什么是“气氛”?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的确如电场、磁场、力场一样客观存在着,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是“弥漫”在人际之间的能够影响行为过程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既包括了积极、肯定、尊敬、兴奋、期待、高兴、热烈、信任等正面因素,它所产生的能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言的“正能量”,同时,它也包含了诸如一些怀疑、否定、消极、紧张、沮丧、恐惧、冷漠、鄙视等负面因素,它所产生的能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言的“负能量”。发挥正能量,克服与消除负能量正是我们各种社会活动中所要追求的目标,同样也适合于体育课堂教学领域。
班级教学仍是我国当下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的缺陷在于无法照顾与关注班级群体中的每一个学生,较难实施差别性、个别化教学等。但是,它也有一定的优势,即班级人数众多,而且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性别差异、兴趣差异、个性差异、能力差异、行为差异等特点,并通过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组合进行游戏活动与竞赛活动,起到调节课堂氛围的效果,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合适的时机安排一些游戏与运动竞赛,可以调节相对枯燥乏味的课堂,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与教学效果。
3.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人的自尊与自信,虽为个人基于自我评价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的观念,但它又是通过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比较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虽也是一种自我评价,但它更多的是在与同伴之间的身体运动表现比较过程中得到体现的。游戏与运动竞赛的特点正是利用学生相互竞争的机制,强化学生之间的身体运动表现,特别是一些集体运动项目,在运动竞争中又包含了“合作”的因素,即通过合作与竞争,发展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促进人际关系,这种“合作与竞争”机制的效果是: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价值,这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4.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道德观念
“遵循运动规则”是体育游戏与运动竞赛的显著特点之一,即所有参与体育游戏与运动竞赛的学生都需要遵循游戏与运动竞赛的规则,实现其公平性、公正性,那些违背体育游戏与运动竞赛的各种行为就会受到制裁,而裁判员正是主持公道、维护公正的执行者。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游戏与运动竞赛,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比赛等方面的体育道德精神,而这些体育品德同样可以迁移为一般的社会公德,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游戏活动,特别是运动竞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德与社会公德心。
二、体育课堂教学安排体育游戏的必要性
我们在观摩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体育教师在教案设计与教学实践中安排了种类繁多的游戏(有一些还是非身体活动类游戏),其中既有准备活动中的游戏、基本部分中的游戏,又有结束部分中的游戏;既有身体练习的游戏,又有集中注意力游戏;既有强度较大、时间较长的游戏,也有强度较小、时间较短的游戏等。这些游戏活动安排的主要作用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变得好看,场面变得热闹。但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是,每一节课都要安排游戏吗?体育课应安排什么样的游戏?体育课安排游戏的原则是什么?
首先,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课都是需要游戏的,如学生课堂气氛本身较为活跃的课、学生年龄较大的课等就少安排甚至不安排游戏。因为游戏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某些课本身就比较有趣,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那么安排游戏可谓多此一举。由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比较喜欢游戏,我们可以在课中安排一些身体活动游戏,有助于他们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游戏的兴趣逐渐下降,因此,初中及以上的学生应尽量减少游戏的数量。而对于高中及以上的学生而言,如果再一味安排一些重复性较大的游戏,则是不合适的。
其次,游戏的种类很多,有智力性游戏、身体动作游戏、体育游戏等,根据体育教学原则,应尽量安排与体育有关的游戏,避免安排一些与运动无关的游戏,如智力游戏等,体育课改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如电子竞技游戏等,这是必须禁止的,因为它与体育活动无关,是体育教学的异化现象。因此,在选择游戏种类上,我们要结合体育课堂运动技术教学的需要、学生身体活动的需要等。
第三,安排游戏的目的在于调节课堂气氛,但不应喧宾夺主,影响了体育课堂主体内容的教学。因此,在时间安排上,一定要适当控制,不宜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同时要控制游戏的数量与阶段,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不宜同时安排多个游戏,游戏一般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不宜安排在课的结束部分,因为课结束部分的目的是调整心率,使学生课后的心率基本下降到平静时的心率,以便上好随后的课程,而若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游戏,反而使学生更加兴奋,不宜平静身心,不利于之后的课程教学。
第四,要注意游戏与运动技术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这是大家容易忽视的方面。笔者认为,若能把体育游戏与运动技术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那就会使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更佳。因为在学生运动技术教学之前能够结合游戏开展一些前期的身体练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气氛,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身体准备活动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因此,这个思路对于开发与选择体育游戏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否则什么课都是“贴膏药游戏”,学生对游戏就会产生厌倦与逆反的心理。
三、体育课堂教学安排竞赛活动的必要性
竞赛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调节课堂氛围,还能对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产生一定作用,但运动竞赛与游戏不同,运动竞赛更与体育教学活动相关,因此,我们需要在一定的阶段安排一些运动竞赛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但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有三个:每一节课都要安排运动竞赛吗?体育课应安排什么样的竞赛活动?体育课安排运动竞赛的原则是什么?
我们认为,首先,没有必要每一节课都安排运动竞赛,因为安排运动竞赛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转换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巩固前期所学的运动技术。因此,若某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热情较强,那么就没有必要刻意改变教学环境,毕竟安排运动竞赛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如讲解竞赛规则,学生出现违规现象时还要停止活动、批评纠正等;若某节课是单元教学的第一次、第二次课,由于学生运动技术学习正处于初学阶段,试想一下,如果此时安排与运动技术相关的运动竞赛,那么对学生“巩固初学所得成果”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我们要根据运动技术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的运动竞赛活动内容,如此才能更好地衔接运动竞赛与前期运动技术学习的内容,以确保体育课堂教学各个部分的有序性与衔接性,如果安排的运动竞赛与前期教学内容无关,那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却导致了“为了安排运动竞赛而安排”的现象,并没有起到以运动竞赛方式强化运动技术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在选择运动竞赛的内容过程中,需要结合课堂前期运动技术的教学内容。例如,某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篮球运球”,那么可以结合篮球运球这个技术,在学生之间开展篮球原地运球次数、连续运球时间、连续运球距离等方面的竞赛,这样的运动竞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兴奋性,同时对篮球运球技术起到了强化与巩固的作用。
第三,在体育课堂安排运动竞赛时要注意运动竞赛的时间、重复次数、竞赛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因为运动竞赛时间过长容易使学生产生身心疲劳现象;重复次数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竞赛组织方式雷同,会减低学生竞赛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安排运动竞赛时,在时间上要适当、重复次数要合理、组织方式要经常变换,这样才能提高运动竞赛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又不至于影响运动技术教学的质量。
四、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知道结果的体育游戏
[案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中后期阶段,某教师安排的一个“四组迎面接力”游戏,但是,老师宣布这个安排时,学生们总是提不起精神,当问学生为什么没有很高的兴趣时,学生们说,每一次都是A组第一,C组第二,结果都是一样的,没啥意思。
[分析]:这个案例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反思,体育游戏若失去了结果的悬念,那么,游戏也就会索然无味了。导致这个结果的关键原因是游戏的组织形式出现了问题,由于体育课堂班级教学中,常规的队伍基本是固定的,体育教师若采取常规队伍进行游戏,可以省时省力,因此,在很多的体育课中,老师们基本采用这种组织形式进行游戏活动,但是,按常规队伍进行游戏容易造成的问题是:每组的学生是固定的,而每组学生一旦固定下来,那么每组学生接力游戏的成绩也是基本固定的,这就容易形成“结果的可知性”,也就大大降低了体育游戏的乐趣与情趣。
那么,要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重新分组。每一次进行体育游戏时,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组,如男女学生搭配、实力搭配、技术搭配等,使每一组学生的水平相当,这样可以提高体育游戏或竞赛的悬念;第二种方式是在原有组别的基础上,增加“或然性”因素,使游戏或竞赛活动充满悬念,如在接力队伍的对面安排一个学生,当同组学生跑到对面时,需要经过另一个“或然性”游戏环节:如进行“石头剪刀布”游戏,胜者通过,输者继续,直到胜了对方才能通过。由于这种概率游戏比的不是体力与能力,而是运气,因此,增设了这个游戏之后,又给了每一组学生重新获胜的悬念,无论哪一组学生都不会因为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较弱而失去争取冠军的机会。
(二)案例分析——牺牲前期学习效果的运动竞赛
[案例]:在一堂小学体育课中,教学内容为蛙跳,教学对象为水平2三年级学生,在课前一阶段学习蛙跳之后,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接下来的运动竞赛是“蛙跳接力比赛”,但结果出现了以下的现象:前几轮小学生们还是比较认真地做蛙跳动作,但之后的竞赛中却发现小学生们为了“争取比赛的时间、争夺名次”,蛙跳动作做得也不完整了,有的学生甚至不蛙跳直接跑步了。
[分析]:对于以上现象,我们认为,这是体育课堂教学安排运动竞赛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小学生如此,初中、高中学生也会如此。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应如何去解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考虑的问题,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必将影响体育课堂运动技术教学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认为,首先,从安排运动竞赛内容角度来看,这节课的蛙跳接力竞赛是完全符合课堂运动技术教学需要的,它可以与前期学习内容相互衔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蛙跳接力竞赛过程中,蛙跳的数量与设置的距离出现了问题,即要求小学生做四个蛙跳后绕过标志物跑回队伍,刚开始学生还是很认真去做蛙跳,但后面几个学生做的质量就差了,这说明蛙跳的数量太多、距离太长,导致学生运动能力的下降而影响运动竞赛的效果;第二,运动竞赛的规则不合理。我们安排蛙跳接力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巩固蛙跳动作技术质量,并在质量保障情况下提高蛙跳速度。但是,问题在于学生蛙跳技术没有固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为了获胜,必然会违反原定的规则,有的学生蛙跳就不规范了,有的甚至用跑步替代了,产生这种现象之后,体育老师又没有及时指出他们的问题与错误,那么到了最后,学生们都跟风,蛙跳接力变成了跑步接力。结果,这样的蛙跳接力既丧失了运动竞赛的功能(大部分学生都不遵循规则完成身体练习),又丢失了运动竞赛对于前期运动技术巩固与提高的效用。因此,这种牺牲前期运动技术学习效果的运动竞赛是不足取的。
那么,应如何改进这种运动竞赛方式呢?我们认为,改进的方式有以下几个策略可供参考:第一,比蛙跳的质量,不比蛙跳速度。这样就不会导致为了争取竞赛时间而牺牲前期运动技术学习效果;第二,减少竞赛过程中学生蛙跳的数量与接力的距离。由于小学生蛙跳需要消耗很多体力,因此,降低小学生蛙跳次数、缩短接力距离,相对而言可以提高运动竞赛的效果;第三,在蛙跳接力比赛过程中增加对蛙跳技术质量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动作不到位,则可以采取减分的手段,最后以“速度与技术”两个方面的评价来确定最终的竞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