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学科思想方法整合语文教学
2015-02-02黎松龄
黎松龄
什么是语文?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一直说法各异,争议不断。直到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终于给出了明确的说法: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迄今为止,以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义,用清晰而肯定的语言给中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作出的最恰当的定义。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们开始着眼于从语文学科思想方法的角度与高度,重新认识语文教学,重新去研究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把握语文学科思想方法
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种工具,工具承载的是人文。语文作为交际工具,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人类的文化则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保存并流传下来的。也就是说,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承载文化的载体,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工具学科。
2. 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种实践,而且是综合实践。语文作为交际工具,本身就离不开实践,而这样的实践则不断构建、传承和改变着我们的文化,呈现出纷繁的人文色彩,即语文在交际的实践中综合着各种方式,折射出文化的不同层面,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实践课程。
以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听、说、读、写来说,无一不是基于生活,反映生活实践,体现思想情感的综合;而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则体现了工具的使用与人文思想的多向交流,是师生基于一定内容和目标的综合语文实践过程。我们把这种关系理解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是不可分割而相互依存的整体。
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语文学科思想方法的几个“统一”,而不是组合或者叠加。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交流过不少所谓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的有之,偏离语文教学的有之,甚至有的课堂变成了无组织、无主题、无目标的“茶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就是强调要保持其内在的有机性,因为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着力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用学科思想方法指导教学
一个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一个学科的思想方法,而学科思想方法的确定则直接影响学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用语文学科思想指导语文教学,促使我们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生身上。
1.关注过程与方法
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精神价值,也是语文人文性的精髓所在。当我们本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思想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时,关注的就不仅是字、词、句、篇的语言教学,也不只是历史文化思想的渗透,而是关注预设与生成目标的落实。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存在,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这也正是语文学科思想方法关注的核心所在。
以《游侠列传》教学为例。对于高一新生来说,这篇文言文在文字、内容、思想上都具有较大难度。对此,教师通常会有几个选择:侧重“工具性”,梳理文本,积累文言词汇和用法;侧重“人文性”,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理解和拓展“侠”的文化;侧重实践或综合,带领学生通过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而按照语文学科思想方法来教学,在教学内容的侧重、目标的设置、教学中的关注倾向、教学方式的运用等方面的选择就变得相对明晰而更切实际了。我们将关注点放在“过程和方法”上,先带领学生粗通文本,针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生成的问题和争论,将学生带到图书馆,引导他们查阅资料,同时根据兴趣与所持观点自行组成若干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生成了如下研究性学习课题:从郭解的兴亡看“侠”存在的社会环境;“侠”的概念及其演变;“侠义精神”的产生、影响;侠士行为与精神古今之比较;从《游侠列传》的详略安排看司马迁“知识分子的良心”;从“刺客”与“游侠”看《史记》的人民性;“侠”与“儒”之比较;我们现在是否还需要侠义精神。
由于问题与课题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变得异常高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司马迁写作《游侠列传》的目的与中国侠文化的理解,而且有所拓展;在合作、探究的综合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也帮助了学生在初高中的衔接过渡中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成长。
2.关注综合性与实践性
语文本身就是一个综合实践课程,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道德品质、健康个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必须靠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实践性与综合性统一,就是要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和协调发展。语文教学是以学生读、写、听、说的综合实践为主的活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将社会生活、传统文化、个性品质和应试能力有机地组织起来,虽然听起来有些理想化,但就操作而言,其实是有可为的,且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
以高二议论文起步教学为例。我们根据之前进行的关于高中议论文写作的课题研究成果,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将议论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议论的材料和处理、论点的概括和表述、论证逻辑的构建和表述、论证的结构和语言。
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我们做了以下调整。
形式上,以篇幅短小的议论文为主,通过议论性小语段写作的指导,培养学生说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观点材料的表述能力,以及一般说理的结构能力,然后再进行扩展和组合性练习。
内容上,强调三个“结合”与一个“挖掘”:紧密结合学生的情感和认知需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议论文写作的相关要素;挖掘历史文化传统素材。
操作上,教学按以下流程实践:教师明确写作要求—学生根据关注点自由选择写作内容—师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修改原文—学生课上进行演讲展示—学生对演讲内容、形式和表现进行评议—学生根据大家的意见再改定稿。
这样安排起步阶段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正是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统一的语文学科思想。力图从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针对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重、难点,安排适合学生起步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内外形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议论文写作知识放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运用,通过个体辅导和班级交流,兼顾个体和群体发展的不同需要,将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结合,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发展。
将语文学科的“统一”思想延展到学科活动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堂教学固然是学生语文实践的主阵地,但仅靠课堂教学,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毕竟有限,有目的地开展各种语文专题、专项活动,是将实践性与综合性统一的有效方法。
比如,课前演讲的时事评论,课余由班级到年级的辩论会;学完先秦诸子散文后开设多样形式的“诸子讲谈”;结合乡土文学专题开展京味文化体验;利用学校百年校庆的机会布置学生进行“校友访谈”;配合戏剧和诗歌教学设立“戏剧节”和诗歌创作诵读比赛;通过研究性学习组织人物传记主题阅读活动、文学名著的文化价值讨论;等等。
开展这些活动,是要为学生提供运用语文知识的平台,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增加他们的语文体验和实践,从而促成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知行统一的活动中,扩大语文学习范围,深化思维认知结构,实现学科思想。事实证明,这样的语文活动对于唤醒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自我”,很有帮助。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数理化不同,知识缺少系统性,内容极具广泛综合,加之对应用性实践的要求,使得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也极具综合性。但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注重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成长,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统一的必经之路。也只有基于语文学科思想方法的语文教学,才能让我们走上实现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