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积极推进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5-02-02
城市是人类社会高度集约的地域类型,学习型城市则是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新高度,是学习型社会的“缩影”。创建学习型城市是为学习型社会创设良好的区域性社会环境和奠定必要的组织基础。昆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学习型城市,将建设学习型城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06年1月,昆山市十届四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统筹发展各类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同年2月,昆山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构建城乡互动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至2010年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基本框架”。2008年6月,市政府召开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协调会议,审议通过《昆山市终身教育发展规划》,强调要牢固树立“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培养人”的观念,加快推进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2010年,昆山市政府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工作目标,加快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开创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崭新局面,为积极推进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精神动力。
一、建立健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管理机制
昆山市市级层面设立了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组织协调落实;镇级层面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辖区内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具体工作。全市形成了一个由决策、执行、咨询、监督、反馈等五大子系统构成的,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封闭回路的管理网络系统。
(二)健全运行机制
通过合理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网络,加快形成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结合、组织学习与自我学习相互补充的终身教育格局,为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建立统筹协调、分工协作、联合办公的运行制度,市教育局会同农业、科技等部门,抓好现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文化学习和继续教育;经贸委会同总工会抓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和学习型企业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抓好就业与再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等部门抓好氛围营造以及公民道德、法制、文明行为践行教育等。实行目标考核和奖惩制度,定期对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对于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三)完善投入机制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创建经费的落实。在政府层面,市镇两级财政在确保教育经费“三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全民终身学习专项经费,年投入学习型城市创建经费达3200万元。另外,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按不低于全市教师工资总额1.5%的标准安排,社区教育经费按常住人口人均3元的标准安排。在企业层面,企业每年按职工核定工资总额的2.5%提取并列入成本开支,为员工的终身学习提供资金保障。在个人层面,大力宣传投资学习就是投资自己未来的理念,尝试设立“个人学习账户”的做法,鼓励个人投资学习。2012年,昆山市教育总投人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3.66%。2006年起,昆山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每年免收学杂费近2000万元。2009年起,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参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绩效工资。
(四)共建共享机制
建立学习型城市共建共享机制,合理整合昆山市科博中心、图书馆、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市民活动中心、昆曲博物馆、书画院、老年大学、青少年宫、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以及亭林公园、森林公园等教育资源,共向市民开放文化、科技、体育、娱乐等场所2000余处。与此同时,各中小学图书馆、微机室、体育场馆等设施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促进社会各类资源的集聚联动,形成区域学习资源服务圈。
(五)优化队伍机制
坚持前瞻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原则,持续推进教师队伍的优化工程,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实施“鼓励昆山籍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资助昆山籍男性优秀高中毕业生就读师范专业”等政策,充实教师后备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性别结构。目前,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达2.3%、59.3%和90.5%。组织“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建立志愿者人才库。目前,全市拥有一支由教师、医生、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的37196人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在提供教育咨询服务、组织各类教育活动、开展扶贫帮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六)创新理论机制
在建设学习型城市进程中,昆山市注重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用以指导工作实践。在市社区学院建立了终身教育理论研究和推广中心,市、镇分别建立了一支研究者队伍。从2006年启动建设学习型城市以来,申报与立项的终身教育方面国家级、省级课题8个,已形成课题研究论文100多篇。6年来,相关工作者先后撰写了有关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论文200多篇,其中《建设学习型社区实践研究》《学习型社会视野下社区教育发展策略和走向》等论文在《中国社区教育》和全国、全省相关论文评选中发表与获奖。
二、完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兴则城市兴,教育强则城市强。近年来,昆山市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为目标,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途径,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为保障,积极构建与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教育事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100%,0~3岁儿童接受早期教育达90%;累计建成省优质幼儿园38所,占市幼儿园总数61.3%。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连续19年达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100%、100%和99.64%;累计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35所、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初中25所,占比分别为87.5%和92.6%;公办学校吸纳外来工子女的比例为66.5%。昆山市基础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9.5%,其中普高与职高招生之比为4.7:5.3;累计建成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所、省三星级普通高中3所,分别占33.3%和50%。努力保障弱势群体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放宽入学条件,保障外来工子女接受同等义务教育。2010年以来,新增外来工子女35000多名,全部妥善安置入学。落实特殊教育政策,完善帮困助学机制,保障残障儿童少年接受15年免费教育,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二)职业教育创新快速发展
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共开设专业23个,其中省级示范专业8个、苏州市级示范专业11个,拥有省级实训基地2个。学生顶岗实习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分别达98.6%和95%。累计建成省四星级中等专业学校2所、省三星级中等专业学校1所,分别占50%和25%。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通过了省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每万人拥有人才数已达到1500人。
(三)高等教育领先加速发展
全市共有高等教育项目8个,其中公办院校1所、军事院校2所、民办高等职业院校4所、科研机构1个,在校本、专科学生19904人。建有数控、汽修、服装、现代物流等现代化实训基地4个,设有数控技术、模具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50多个。昆山杜克大学(筹)获教育部批准并举行挂牌仪式。全市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7.4%。
(四)继续教育稳步持续发展
鼓励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参加成人高中、成人中专和成人高等教育学历进修。目前,全市参加中、高等学历教育的学员3.8万人。积极组织从业人员参加资格培训、等级培训和提高培训,每年培训各类从业人员38万人。积极开展“三有工程”和“富民强村工程”培训,2004年以来,培训农村劳动力30余万人次,其中80%顺利就业,30%取得国家级技能证书。依托镇社区教育中心校和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民7万人。建立外来工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对外来工进行科学文化素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外来工35万人。依托昆山市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企业、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市民开展心理咨询和调适教育培训,每年培训各类人员近5000人。通过发放“社区教育活动卡”等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活动。依托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面向青少年开展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等教育活动。依托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活动,昆山每年参加老年教育活动的人有7万。依托市、镇两级妇幼所,对社区家长进行科学育儿和家庭培训辅导,全市每年参加婴幼儿检查和教育咨询者1.6万人次。积极鼓励、支持市民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学考试年报名人数超过3万人,万人报考率连续17年居全国县级市首位,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誉为“昆山现象”,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
(五)社区教育高位特色发展
市社区培训学院已建成省级社区学院,11个区镇社区教育中心100%达到江苏省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累计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乡镇6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2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4个。21个街道学习中心和308所社区市民学校全部达到“六有”要求。注重内涵发展,组织实施3轮45个社区教育项目实验工作,6个项目被列为全国实验项目,其中,“实施低碳教育社区行,实现生活方式低碳化转型”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优秀项目;研究开发本土化社区教育特色课程48门和读本112种,其中“七十二个城隍潭”等20门课程被评为全国特色课程。全市市民年受教育培训达125.25万人次,占常住人口的75%,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教育培训的比例超过60%,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72%。
三、积极探索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有效途径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既需要可共享的资源内容,更需要可支持学习者共享的服务体系、机制方法及有效途径。昆山在建设学习型城市进程中注重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和完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使市民学有平台、学有方向、学有其所、学有动力、学有所用,营造出良好的全民终身学习社会氛围。
(一)“学在昆山”
“学在昆山”是昆山市委、市政府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从2010年开始,按照建设学习型城市先行先试、逐步推进原则,确立周市镇为“学在昆山”先行实验镇。该镇按照统一部署,开展了“学在周市”全民学习活动,经过“学习周市、力量周市、智慧周市”三个阶段的践行,取得实质性进展,效果显著。建立了科学运行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全民学习氛围;形成了“多元递进”建设学习型城镇运作模式和“建立机制、理论先导、主题鲜明、多元联动、搭建平台、创新推进、持续发展”运作程序;达到了全民学习全覆盖,创建了一大批优秀学习型组织,涌现了一批“学习标兵”和“中国好人”等道德模范人物,促进了周市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学在周市”全民学习活动所取得的经验已在全市全面推广。
(二)“昆山阅读节”
“昆山阅读节”是昆山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倡导的一项群众性读书活动,也是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民学习,建设学习型城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昆山阅读节”每年举办一届,紧扣“读、写、画、讲、赛、演”六个环节,精心策划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阅读节每届都确立一个主题,引领正确的阅读理念,如2010年“快乐阅读,拥抱世博”,引导市民更好地对接世博、参与世博、共享世博、服务世博。“昆山阅读节”2006年开展至今,已有70多万人次参与,每届阅读节活动均涉及20多个部委办局、社会团体和10个区镇。“昆山阅读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质,也大力弘扬了“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昆山城市精神,在全市营造出“阅读求知、阅读明理、阅读成才”的良好氛围。
(三)“市民大讲坛”
“市民大讲坛”是由昆山市委宣传部承办的面向社会公众的公益讲座服务。2006年以来,“市民大讲坛”紧紧围绕“传播知识,共享文明”,突出讲座的时效性、针对性、公益性,引导社会热点,释解民生疑惑,追求社会效益,举办了涵盖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各类讲座400余场,听众7万余人次,为全市市民建起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城市课堂”,被誉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大学”,成为提升昆山城市文明和市民文化素养的闪亮品牌。
(四)“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自2008年以来,由昆山市政府主办、昆山市教育局承办,每年举办一次“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城乡区镇联动,参与人数达20万人。通过广场咨询、发放学习指南、颁发学习型组织奖牌、组织社区教育系列主题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终身教育,积极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例如,2012年第五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周启动仪式、数字化学习社区行、“我与终身学习”征文等七个主题。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掀起了昆山市民学习新高潮,成为昆山市民学习的“助推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农家书屋”
2006年以来,昆山市积极实施以市新华书店为龙头、区镇书店为骨干、村级书屋为基础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市建成“农家书屋”173家,收藏书籍36.5万余册、报刊294种,实现了广大农村“有书香、有书借、有书用”的建设目标,成为第一个“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县级市。各区镇为解决“农家书屋”藏书少、更新慢的问题,建立了“图书流转”机制。千灯镇每个月组织一次“图书流转”——各个“农家书屋”把各自的“十佳图书”、经典书籍、特色书籍等拿出来交流,使“农家书屋”的图书“活”起来——“漂流”到村民手中,每天到“农家书屋”读书阅览的村民有100多人次,真正发挥了“农家书屋”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成为农民致富的“黄金屋”。
(六)“数字化学习”
昆山市互联网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70%,为社区居民参与数字化学习提供了支持与服务。昆山市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昆山市民学习在线”网站,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学习推荐等便捷的、人本化的服务。目前,网站课程资源达2100门,市民网上实名注册超过67万人,注册率达40%。全市有计划地开展万户家庭网上行、数字化学习社区行等系列活动,构建网上交流展示和互动体验平台,建成终身学习资源网上超市,并实现与“江苏学习在线”等学习网站的互联互通。每年评选24个数字化学习实验社区、1000名数字化学习星级学员。2010年昆山被评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
(七)“巡讲方舟”
成立宣讲团,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市巡回宣讲。宣讲团就像满载道德素养的“方舟”在昆山市的航道里行进,每年宣讲5000余场次,听讲的市民达30余万人。2008年以来,昆山市开展文明礼仪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工地、进课堂“六进”活动,昆山市民学习在线网站免费发放《现代文明礼仪市民读本》15万册。2010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一百家机关单位(社区、村)、一千家企业(个体经营户)、一万户家庭“共谋科学发展,同创昆山之路;共建和谐家园,共享全面小康”的昆山特色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对优化昆山人的人文素质、提升昆山人的价值追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还开展文明福万家、千场社科讲座进基层、青少年“七彩阳光”等系列教育活动,营造了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
(八)“乐学天地”
昆山重视业余文艺团队建设,拥有各类业余文艺团队708个,共计17000多人。组织开展“广场文艺天天演”进企业、进社区活动,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活动800余场,观看文艺演出的观众约40万人次。每年放映流动电影近2000场,观看电影的观众约60万人次。每年举办中国昆曲艺术节、中国昆山啤酒节、昆山国际文化旅游节、金秋经贸招商等大型文化活动,丰富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载体和内容。与此同时,各镇、街道每年都会组织文化艺术活动,初步形成了“一镇一品”的区域文化特色,成为广大市民乐学的天地。2010年昆山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市居民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达20%。■
本文摘自《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第一辑)
(责编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