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探讨

2015-02-02贾宪军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4年9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技能型实践性

贾宪军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今后将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全国600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也纷纷在办学理念上初步形成共识,强调应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关于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也渐成热点。然而,已有的研究较多侧重于学校如何确定办学方向、加强校企合作以及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笔者认为,上述内容固然重要,但在现实执行层面,作为引导教师行为的“指挥棒”,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的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即对此作一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特殊性

按照职业内容,一般将现代社会的人才分为学术型、技能型及应用型三类。其中,学术型人才的职责在于发现并总结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的客观规律,强调创新能力;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是在特定岗位熟练使用某项技能或工具,强调操作能力;而应用型人才重在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其核心之处在于知识向应用的“转化”,即如何将科学理论加工成可操作的方案或产品。从这个角度看,应用型人才可以说是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衔接。与之相对应,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学术研究型大学以及职业技能型高等院校,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兼具后两者的部分特征,而这本身又构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独特内涵。

在教学方面,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以保险专业为例,在教授人身保险产品相关内容时,学术研究型大学应以产品的精算定价原理为重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并为学生将来研发新的产品奠定基础;职业技能型院校则以产品条款内容、投保与承保流程等为教学重点,旨在教会学生熟练、准确地向客户介绍产品并辅助其完成投保合同;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产品的基本设计原理,还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客户与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产品与客户需求的契合点,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为客户做出全面的理财规划。可见,在教学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既要走出课题去调研市场,又要回归课堂进行理论思辨。

在科研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教学需要为动力进行研究,强调一般性的理论知识如何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仍以保险产品的相关科研为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研究不应以创新精算定价方法为主,而应运用其所掌握的理论方法,为保险企业设计符合市场实际与产品特色的营销方案,包括目标客户的确定、产品优势的定位、与替代产品的深入比较等。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设计者实际仍然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很有必要邀请相关专家深度参与。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与科研上的特殊性,要求在该领域针对专业教师实施与之相匹配的激励制度,而现实中,各高校在这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现状及问题

目前,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内的全国公办高校对专业教师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常规性的年度绩效考核,二是在此基础上的职称评定。在年度绩效考核方面,各高校普遍围绕教师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采用工作量化以及相关人员打分的形式进行综合考评,其中工作量化主要依据教师上课与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在职称评定方面,主要参照教学、科研工作量以及所获奖励等方面,其中科研工作包括专著、教材、课题以及论文等,学术论文的发表以及课题的申报立项处于关键环节。

上述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师科研与教学的重视,这种导向本身是合理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对科研与教学的评价方法并没有充分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殊性,导致最终的激励结果与学校的预期目标存在严重偏离。

首先,对科研的考核沿用了传统的学术研究型大学的模式。例如,对职称评定中发表学术论文的认定,普遍对论文是否属于SCI、SSCI以及中文核心期刊索引文献进行区分,发表在级别越高期刊上的论文在职称评定中越占优势,而那些级别较高的期刊一般对论文的理论性要求较高,对于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论文较少采纳。在这种激励规则下,许多教师将大量精力用于理论性科研以发表文章。然而,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来看,教师的科研恰恰需要围绕“应用”、“实践”来进行,这就导致了教师科研资源与学校科研目标之间的错位,最终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对教学的考核没有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许多学校虽然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实践课程,但在对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环节,没有进一步对理论课与实践课在课时权重、质量标准等方面加以区分,甚至还弱化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权重。事实上,在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强理论、弱实践”的知识结构下,其向应用型教师转型的难度是较大的,完成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需要付出远大于理论性教学的劳动量。此时若激励机制不到位,很容易使教师在实践课中敷衍,导致实践课程有量无质,背离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

三、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主要途径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师激励方面存在的上述错位,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自身应从以下两个途径进行完善。

一是在宏观制度层面,改革现有教师业绩考核及职称评定方法。在坚持科研与教学导向的同时,重点是创新评价标准,突出应用性科研、实践性教学所占的权重,弱化理论性学术文章在职称评定中的重要性。对于应用价值突出、与实践性教学结合紧密的科研成果加大奖励并在各种评比中优先考虑。对于指导学生完成的高质量科技型、创业类作品,给予一定级别的科研成果认定。此外,重视实践性教学的质量考核,提高该类课程教学质量在考核中的权重。

二是在微观技术层面,加强应用性科研、实践性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研究与设计。各高校应根据自身专业情况,探讨并制订符合实际的应用性科研及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既要体现评比规则的统一性与公正性,又要反映不同行业应用技能的特殊性。为使评价体系更加符合现实,在规则制订与评价执行过程中,应引入企业与行业专家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与实践引导功能。■

(责编 周继平)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技能型实践性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高校管理人员职称评定优化研究
职称评定应革除“三唯”之弊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工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角色定位及其路径
浅谈技能型人才发展状况与趋势
职称评定应正规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