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现场

2015-02-02

东方艺术·大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水墨艺术家艺术

“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展

10月30日,由王春辰策划的“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大型群展在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Eli and Edythe Broad Art Museum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开幕,这是一个筹备了两年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以“未来的回归”主题,展示任何的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可能性,提示出“回归”是一种目标,是一种文化复兴与丰富的可能。因为在现今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精准预测未来的中国,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代中国正在改变,其文化心理如何呈现、现实场景如何被解读、创造性思维如何成长等都是本展览所探讨的主题。

本次展览分三个单元:“文化与再测绘”(Culture and Re-Mapping)、“现实与可能”(Reality and Possibility)及“未来与想象”(The Future and Imagination)。

“文化与再测绘”单元揭示出当今中国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改变,但似乎在相当的精神层面以及文化基因方面,又体现出中国的那种文化意味、因素、记忆、伤感。“现实与可能”单元表达的是,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是一个事件,并非仅仅是其人口世界最多,也并非仅仅是其历史的久远,而在于现实的中国所发生的那种变化,这些恰恰是作为艺术家的群体所发现、所揭示、所表征的现实中国。“未来与想象”单元则将问题指向未来,现今中国的文化艺术的矛盾性和杂糅性使得未来的想象更加扑朔迷离,其内部的文化咀嚼与消化是否足够诞生新的未来文化和艺术,都是值得期许的,但并非是预设的。

德国出版英文版姬子研究著作

美国学者大卫·布鲁贝克(David Brubaker)与中国学者王春辰合作完成的《姬子及其艺术:墨道山水》(Jizi and His Art in Contemporary China:Unification)一书近日由德国出版社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电子书与纸本书同时推出。

作为德国最大的学术图书出版社,这是斯普林格第一次出版《中国当代艺术丛书》,也是第一次邀请中国学者担任丛书出版主编。该丛书出版旨在向国际学术机构以及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人士,提供一套由全球学者研究、撰写的系列研究丛书。

该丛书今年推出首批三本,除《姬子及其艺术:墨道山水》外,还包括华裔学者周彦的《谷文达》及英国学者Paul Gladston的《论中国当代艺术》。

《姬子及其艺术:通悟化一》作为该丛书第一本书,是美国学者大卫·布鲁贝克历经三年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对话访谈,写作而成。它呈现了国际学者对中国水墨艺术的当代实践的研究和理解,不仅解析了水墨美学问题的历史,还展现了思考与理解水墨绘画问题的独特角度。本书引言论述了“中国当代水墨之路”,正文分为“问题”、“谁是姬子”、“中国当代艺术路径”、“水墨艺术哲学”、“山川与宇宙之精神”、“水墨艺术与全球变革”等6个章节。本书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居住北京的水墨画家姬子的绘画实践进行了个案研究。姬子的绘画作品将宇宙洪荒、雪山冰川、圣域西藏等大自然与个人存在境遇相结合。作者认为,姬子成功地表现了不同维度的统一性,这是对荆浩经典的“图真”论的延展和应用。本书的研究扩展至李泽厚、阿瑟·丹托(Arthur Danto)和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等学者的理论。

关于《姬子及其艺术:墨道山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Mary Wiseman教授评价道,“作者对当代水墨绘画予以严谨、深远而原创的分析,将我们的视野引向一位独立特行的画家姬子及其创作:他的作品展示了水墨艺术与当代问题不可思议的联姻关系”,而英国考陶德艺术学院Wenny Teo博士评价道,“这部著作聚焦于一位艺术家的激发思绪的水墨绘画:他历经几十年实践,孜孜致力于探索水墨的技法、形式、哲思与体悟。本书所收论文、评论及画家画论展示了姬子的创作的特殊视角,对当代全球情景下的水墨传统的生命力延展的日益增长的学术研究富有贡献。”

瞿广慈个展—终北国

11月22日下午4点,由北京今日美术馆主办、马爹利干邑独家呈现,稀奇、家天地共同协办的“瞿广慈个展—终北国”在今日美术馆揭幕。此展由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担任策展人,以温度、能量与态度为策展线索,完整的呈现了艺术家近20年来对艺术的思考,是探索以及再现其生活脉络的一次详实的整理与综述。这也是瞿广慈继2012年上海的个展上推出《大饭局》系列后再度推出的大型个展。

在《列子.汤问》中,一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国都—“终北国”,其土平整却不生草木,气候温顺,无鸟兽无风雨霜雪。那里的人“柔心而弱骨”,不劳作不思考更无喜怒哀乐。每日悠悠的走着,唱好听的歌而终日不缀音。国中有一座锥型之山,内有神酿,其国人掬酿而饮,之后不饥不饱无病无灾无思不想,一直活到百岁幸福的死去。又说周穆王偶游终北国,三年忘归,回来后“慕其国,怅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乃复。”瞿广慈说:“这个终北国,或许是我的那些小胖人希望建立的国度:无思无想,极尽快乐!”展览同时展出了各界名人对终北国的畅想视频,宋丹丹说:“终北国,一个没有爱的奴隶的地方!”;芭莎公益慈善基金发起人苏芒说“终北国是一个疲惫不堪的人们心中的幻想国”;围棋国手常昊则说“或许终北国只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一片净土。”

2015年度“青年艺术100”全国海选即将正式启动

2014年11月7日下午三点,“青年艺术100”组委会在北京名泰空间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2015年度“青年艺术100”全国海选在线报名通道将于2014年12月5日至2015年1月5日正式开通。58艺术网(www.58art.com)作为“青年艺术100”唯一官方报名通道,届时将接受来自全国优秀青年艺术家的自主报名。欲报名2015年度“青年艺术100”的青年艺术家请登录58艺术网(www.58art.com)。

“青年艺术100”作为“青年艺术第一推广品牌”,是文化部文化产业重点推广项目、京津冀一体化文化产业重点推荐项目、北京市文化局重点文化推荐项目。2015年度“青年艺术100”重新界定了“青年”的年限,2015年度“青年艺术100”只接受1980年1月1日(含)之后出生的青年艺术家。“青年艺术100”是一个开放多元的展示平台,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各种门类的青年艺术家都可以报名参加“青年艺术100”。“青年艺术100”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欢迎各位怀揣艺术梦想的青年艺术家踊跃自荐,加入到“青年艺术100”这个大家庭中。详情请关注“青年艺术100”官网微信:artnova100和官方网站www.artnova100.com,时刻了解“青年艺术100”的最新动态。

冯法祀百年诞辰专题展

—冯法祀的“开山途”

作为中国卓越的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家,冯法祀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杰作,这些作品以其独特而多样的风格面貌丰富了中国油画的语言,并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今年适逢冯法祀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中央美术学院为了更好地梳理老一辈油画家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弘扬与深入研究,由我院宣传部、油画系及美术馆共同发起,美术馆策划为冯法祀举办一个特殊的回顾展,这个回顾展不是对冯法祀一生作品的全面展示,而是主要集中在20世纪40-50年代,即冯法祀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两个重要时段。

“开山途”的“开山”,是展览中首先映入观者视野的一件作品的名称,“途”强调的是过程,以此为题,旨在一语双关,点明冯法祀开掘现实主义这座大山的实践过程,其中既包含由代表作结构起来的冯法祀现实主义探索的总体过程,也包括在每一幅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产生的数量惊人的创作稿。这些创作稿,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创作构思和草图,而是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其所承载的不仅是冯法祀对待现实主义创作的情感变化,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冯法祀艺术创作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及过程美学。

偶像的底片—王广义个展

11月16日,“偶像的底片”王广义个展在泉空间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王广义近些年的新作。此展是王广义自2012年今日美术馆“自在之物:乌托邦、波普与个人神学——王广义艺术回顾展”之后的又一重要个展。此次王广义个展亦是更是泉空间梳理和研究的重要一环。

众所周知,王广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如果说他赖以成名的《大批判》系列作品是对“文革”大批判文化向新消费主义文化转变的表达,那么他近些年的新作则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深刻和内敛。王广义将创作的主题转向了对于人类、宗教、政治及哲学的思考,将观者引入一种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王广义此次新作利用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图式、形象、符号从古典的宗教绘画到政治人物形象,均采用了照片负片的方式进行了处理,虽然采取了相对传统的绘画技法,但其参考的“机械方法”给予了画面一种不可捉摸的暧昧涵义,画面上流淌的色彩与灰黑色的背景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将这些图像所指涉的固有关系直接打破,形成了歧异的效果,因而重新开启了观者对这些元素新的阐释可能,并且不断暗示观者,图像结构背后的异样意义。

王广义通过它的作品,只是提出了他所关注的问题,却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也许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或许一旦当我们想要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我们又将落入过去那种为了寻找安放自我信仰的形象时的桎梏当中。

曾经的永远—孙滋溪艺术生活轨迹

11月28日上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承办的“曾经的永远——孙滋溪艺术生活轨迹”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以孙滋溪先生的回忆为线索,将作品分成曾经的军旅、曾经的学习、曾经的教学、曾经的日子、永远的创作五个板块,共200余幅展品,通过展品、画语录、艺术年表、档案资料、视频,相互穿插关联,饱含了孙滋溪先生不同时期的艺术情感。开幕当天,耄耋之年的孙滋溪先生坐在轮椅上,用并不清晰但尤为响亮的声音对在场观众说到,“谢谢大家光临,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表现出了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对于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孙滋溪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老教授,更是中国老一代著名画家,他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影响着中国画坛。其许多经典作品如《天安门前》、《小八路》、《母亲》等均有展出。孙滋溪先生的作品含蓄感人,是时代性、艺术性、思想性完美结合的结果。通过展览所展出的大量手稿以及访谈创作的报刊,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曾经的”素描、草稿和“永远的创作”之间的关联、递进,以及“永远的创作”后面隐含的审美、社会意识。

荒徒─李真凡夫系列首展

由殷双喜策划“荒徒─李真凡夫系列”首展于11月15日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开幕。李真作品中的人物,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沉浮,如同歌德的《浮士德》,在神与魔之间纠缠拷问,对人类心性迷失在现代社会的物欲洪流中进行了严峻的审视与反思。

凡夫系列呈现人性的不完美,它不单是一种 “沉重”,其巧妙的龟裂表现出心识的复杂。这褐黄的泥土展现尘埃的归途,这崩裂是岁月、烦恼、思索产生的伤痕,而生命最终还是要在一个人的荒芜中总结。这正说明了李真身为一位艺术家,除了关注雕塑的本体语言之外,更关心的是如何传达内心的感悟。随着政策与科技的递变,西方现代雕塑深刻地影响了华人雕塑界,“雕塑” 与精神连结的可能性被重新思考,而李真正是当代雕塑从形式—空间—观念转型的代表人物。

秦琦个展呈现绘画的多变性

11月8日,站台中国(北京)秦琦个展呈现艺术家秦琦近两年的全新作品。

展览中的作品是秦琦的一些全新的尝试。他剥离了绘画单纯的叙事性,从不同的题材角度出发,进一步选择了更为丰富且与以往不同的绘画语言;与此同时,“这些奇特的画面组装,既非一个任意的偶然世界,也非一个梦幻的想象世界”,他作品的经纬度显得更加宽广。他以全新的方式进一步地显示了对绘画的思考,展现了一批经过了深思熟虑却不乏趣味性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承认,世界可能是诡异的,可能是匪夷所思的,但是我们必须严肃地对待”。

秦琦在绘画的实践上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这源于他本人的怀疑和自省精神,使得他的创作显现出不拘一格的多变性以及题材内容的宽泛性。

追寻至美—闻立鹏作品展

11月15日,“中国油画院油画家学术研究系列:追寻至美——闻立鹏作品展”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展出,展览以时间为脉络,汇聚闻立鹏先生的百余件作品,展现闻立鹏先生从60年代至今的创作历程。涵盖闻立鹏先生早期的历史画创作,风景、人物写生,以及最近十多年来的综合材料创作。闻立鹏先生作为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继承了其在艺术上的天赋。60年代,闻立鹏先生创作的《国际歌》就成为脍炙人口的历史画。此次展览以《国际歌》展开,为我们呈现了《国际歌》创作的来龙去脉,同时展出闻先生为此幅大型创作而作的大量手稿,以及与此相关联的部分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皆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闻立鹏先生的作品尤以象征性的革命历史画和纪念碑式的大型风景画为主。画中没有世俗的沾染,正如他在画作《子夜》中荷花所显出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他的画作也不是对事物的完全描摹、叙述,照搬客体,而是以个人的纯正情怀,对生命的感悟和象征意义,进行着理性的精神书写。画中的山林粗粝中有水墨般的层层尽染,不是古人闲情逸致所寄情的山林,它们立于磅礴的天地之间,具有纪念碑式的象征意味,表现出先生刚健正大的精神内涵。整个展厅充满了闻立鹏先生英雄主义式的气质和力量。

新水墨研究系:“游心虚淡”在先锋当代艺术中心开幕

11月10日,先锋当代艺术中心将以《新水墨研究系:游心虚淡》为题,在其1865创意园的展览空间开幕大型新水墨邀请展。展览陈孝信先生策展并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呈现了金兆韬、仇德树、朱建忠、王彦萍、杨志麟、沈勤、韩冬、李津、张羽、南溪、刘庆和、叶放、张正民、阿海、桑火尧、蔡广斌、黄国武、白明、张朝晖、崔进、谢晓虹、张诠、陈钟、邱志杰、雷苗、李洁、田卫、王牧春、杭春晖29位艺术家的最新力作,均选取淡墨、淡彩一路的“新水墨当代”作品,有别于以往所做的各种“水墨当代”展览,探索“水墨当代”深层次的语言及精神问题。

“游心虚淡”分为两层意思:游心与虚淡。先说游心:“游心”即是“心游”,达到“心”的充分自由、解放和无拘无束,同时可以享受到“游”(放松、畅快、如痴如醉)的精神体验。再说“虚淡”。“虚”是老子最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老子的启发下,庄子进一步阐述了“虚”与“静”的关系, 庄子的“虚”也就是自然无为,超出一切概念、思考、功利的打算,所谓“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今要倡导的“游心虚淡”,它所要承继和复兴的正是远古的哲学智慧、思想光辉和中古“文人画”的“本”而非“末”。

本次展览展出淡墨、淡彩一路的新水墨作品,倡导“游心虚淡”的理念,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就像是一剂清新剂,给正在发着“高烧”的世俗心态降一降温,呼吁社会大众保持一份清醒,回归一种理性。

崔国泰:历史的寂静无风

2014年11月15日,“历史的寂静无风”崔国泰绘画作品展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1964年出生于沈阳的崔国泰是清华美院博士生导师陈丹青,他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是深刻触及中国大工业废墟题材的画家,他的画风对中国绘画界影响深远。其作品汲取东西方艺术的文化精髓,深厚蕴藉,大气磅礴,既有史诗般的神圣感,又极具反思精神和强悍的美学力量。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对其创作方向给予了高度肯定:一个艺术家,他看到大工业时代在自己家乡的衰颓过程,他抓住了这样重大的社会题材,并且投入了巨大情感和精力去创作,这对于当代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崔国泰这样对记者说,“90年代我开始抽象绘画的尝试,试图在中国画大写意和草书里寻找一种内心世界的图景,这是一种很私密的感受,一种酣畅淋漓的绘画阶段……此系列是该阶段的延续,它们是一种对故土的眷恋,是对一个行将消失时代的记忆和苍凉回眸,也是对自己受到重创心灵的抚慰……无论如何,艺术都该是感性的,诗意的,是废墟上的精灵。”

肖像进行时!—中国当代城市生活

首届“恭王府·时代”肖像艺术展

肖像的独特意义在于它之于艺术学、图像学和社会学领域都具有研究和探讨的价值在任何历史语境中,它都不具备形式上的纯粹性,而是某种精神和时代的象征。“首届 恭王府·时代肖像艺术展”,就以“肖像进行时!——中国当代城市生活”为创作主题进行了一次肖像作品展。此次展览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北京时代美术馆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为合作单位举办,于11月20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104位艺术家以“肖像进行时!——中国当代城市生活”为主题创作的油画、水墨、雕塑等作品100余件。

据悉,经“首届 恭王府·时代 肖像艺术展”国际评委遴选出的作品,将由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邀请艺术家参加第五届“J.C.雅各布森奖”肖像大赛的评选及展览。主办方旨在唤起艺术家对肖像这一独立题材的创作激情,使肖像审美得到新的突破,从而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肖像作品;也希望将中国优秀的肖像艺术作品,引领至世界艺术的舞台。展览开幕第二日“中欧肖像艺术论坛”在北京时代美术馆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中、欧嘉宾的主题发言展示了当下对于肖像画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性的传递与变异:三个亚洲案例

11月19日,“现代性的传递与变异:三个亚洲案例”文献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展出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潘天寿、日本的东山魁夷三位艺术家的文献资料,考察其最初的民族文化启蒙、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思考、以及对民族传统现代化之路的不同判断。此次展览作为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与德国ZKM媒体与艺术中心合作研究项目《从现代化到全球化》在亚洲巡展的第一站。

从东山魁夷的个案,或可体现“日本画”这一看似与欧美现代主义流派不大有直接关联的东方绘画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文化环境中,与西方现代性的传递有多么密切的联系。泰戈尔比他的同辈人对于印度文化有着更深刻热烈的感情,也对西方的传统与现代文化更深入广泛的了解,由此不能满意当时印度艺术对于西方的僵化因袭与对传统皮毛的矫饰呈现,而试图以“大破坏”来激活印度艺术。潘天寿对于中西“混交”,原本乐见其成,然而经历过杭州艺专取消“中国画科”事件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国画系改彩墨系”事件,他显然体会到中西“混交”在当时给中国画带来的“自我取消”之压力,遂提出“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主张,作为对同代文化人的“全盘西化”与“中西融合”主张的反思与再平衡。此次文献展线索清晰,脉络细致,为观者呈现了一次尤为深刻的艺术发展线索。

该展览展出六件潘天寿代表作原作,展览展至12月27日。

2014 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

2014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评选于2014年11月12-13日在CCAA北京办公室举行。经过激烈的评选,7位评委在55位候选人中选择了3位获奖艺术家。 他们是——年度最佳艺术家奖阚萱,年度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倪有鱼,以及杰出贡献奖宋冬。

评委们高兴地看到在这三位获奖艺术家的作品中,都呈现出了对于文化保护的强烈兴趣。诚然,近年来文化保护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关键文化议题。在“新”似乎全面取代“旧”之存在的中国,文化保护尤其被热议。然而,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和文化思考者不仅对于保护文化传统和物件、对于古代和近代的技艺感兴趣,也尤其希望以古探今。这三位获奖艺术家的作品建立了一种鲜活的、当代文化文献库的视角,不留一丝怀旧情怀的痕迹的同时,研究和创作也变得更为不可分割。在中国工作的他们,拥有完美地翻译和传达他们主题及关注点的能力,以至于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深刻理解到这些濒危的文化议题。综上,这三位艺术家对于当下国际上关于文化保护的含义与目的、条件与局限等讨论,增加了一层思考和意义。

李华生:过程·心神·山水

11月29日下午,“李华生:过程·心神·山水”于草场地墨斋画廊开幕。展览回顾梳理了李华生老师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创作变化,在一幅幅巨大的作品面前,一种强有力的神圣性透过水墨构建起来的仪式性辐射出来。从1998年开始,李华生老师就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创作:在静谧的沉思中,用毛笔绘出水平和垂直的线条,交错组成线格。每一根线条,都仿佛是艺术家在时间中所留下的“心电图”,记录了每个瞬间的状态。这些线条都是心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中完成,这只有几十年执笔训练的水墨艺术家才能够做到。线条上任何微小的波动都是“气”的凝聚和消散,体现艺术家身体和精神的活力。

“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第三回展

“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第三回展于11月9日在798圣之空间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邓先仙、李军、李婷婷、潘汶汛、彭剑、彭薇、吴雪莲、徐华翎、杨宇、祝铮鸣等10位艺术家的作品。该组艺术家的创作,在画面构成、水墨技法层面均有一定突破,且对技法的研究并非目的,而是作为手段,旨在探寻水墨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偏重视觉图像的创造,强调观看的愉悦性,在创造形象的同时也在传达情绪,将传统画论中的“以形写神”在当代语境下进行新的演绎,与该展览主题“形神”相契合。此次展览是继9月、10月展出的第一回展“虚实”和第二回展“形神”展的第三次展览。该展览是是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重点学术项目“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除系列学术展览外,还包括与人民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系列丛书《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通过文献记录的方式呈现当代青年水墨的创作现状,梳理其中线索。

据悉,CCAD是Google艺术计划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为此CCAD同时也策划了“中国当代青年水墨年鉴”在线展览,三次展览的所有内容都将在Google艺术计划中永久保存,目前第一、二回展览内容已经正式发布,或许这又是一次不错的艺术体验。

百得利携手任思鸿呈现“日再日”个人艺术展

11月15日,“日再日”任思鸿艺术作品展在百得利汽车园海淀奥迪Terminal展厅开幕。展览首开先河进驻汽车4S店,实现了汽车工业与文化艺术的跨界混搭,是百得利集团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一次创新尝试,旨在寻求不同领域碰撞后的灵感与思考。

在过去二十余年间,任思鸿经历了青春的艺术热情,颠沛流离的骚动,步入了人生的不惑之年。他用亲身的社会经历,觉悟自身跟艺术的关系。凭借多年的艺术经历、丰富的人生感悟以及相互交织的意识沉淀,任思鸿将艺术创作推向生命真实的良知。此次展览是艺术家继199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个展以来,第二次在北京这座城市的个人艺术作品展。

本次展览的出品人、百得利集团投资人周小波表示:“任思鸿的艺术作品是反映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照亮了现实生活。希望任思鸿能够将更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到国际化的舞台。”

美丽家园——申树斌新加坡个人作品展

10月16日,由谢克策划,新加坡客艺廊主办“美丽家园——申树斌新加坡个人作品展”在新加坡客艺廊开幕。新加坡艺术总会会长何家良及著名画家到贺,新加坡环境理事会领导到场祝贺并开幕发言。本次展览集中展示申树斌近两年倾心创作的诸多油画力作,如创作于2014年的《我们的美丽家园》、《自由的愿望》等系列作品。申树斌的创作一直以来均以魔幻现实的表象,来表达自我对于外在世界的虚构化思考与哲学性反思,而其近两年以青灰色调为主的绘画作品,则进一步将艺术家的个体思考纳入到关于当下情景的未来思考与推演中。创作的主题一直以来都具有问题意识,看似关注环境问题的背后,他更多关心的是社会变迁中的人性问题,人除了人性以外还具有动物性的一面,社会发展中不断使人性异化,动物性的一面显露出来,这是现在深层的社会问题,他通过艺术创作持续对人性问题进行思考。正如批评家杜曦云所写:“申树斌推演出一幅幅绝望的未来图景,它们属于他个人的假想,未来到底如何,其实谁都难以预料。但预言的作用历来是为了警示当下的人。”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青年教师作品展

11月13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青年教师作品展”在炎黄美术馆开幕。此次展出刘荣、徐海、丘挺、谢青、蔡梦霞、金瑞、张弓、徐华翎、陈相锋、张猛、祖彦飞、廖勤共十二名青年教师,涉及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青年教师的传统展览,旨在推广、学习、交流青年教师多年来教学之余的创作成果,对中国画文脉进行梳理,并邀请老师和老一辈艺术家进行批评和指正。

作品是教学的立身之本,教师队伍的创作对于传承和继承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绘画传统和教学精神尤为重要,透过青年教师队伍的作品,去观察和连接中国画学院学生作品的方向和素质。

安迪沃霍尔与许德奇

11月9日,由国际策展人桑弗·温琴佐sanfo vincenzo策划的安迪沃霍尔与许德奇的展览在位于尚都国际中心CW·ART稼颐开幕。安迪沃霍尔的pop艺术形式早已深入很多艺术爱好者的身心,其创作的《梦露系列》也被广泛大众所熟知。瞻仰大师作品的机会并不是经常会有,但是这次展览带来了安迪沃霍尔的《花卉系列》、《梦露系列》、《毛系列》,给了一次难得近距离欣赏大师作品的机会。此次展览同时还展出同样具有pop的艺术形式的许德奇的艺术作品。主要展出《鱼·女孩系列》和《水族女孩系列》。这两位艺术家,共同之处还在于:寻求一个多彩、欢愉和令人期待的世界,在日常生活的普遍性里探索最精彩瞬间。对于许德奇,和安迪沃霍尔有很多相同点,比如运用明人形象,传达生活的快乐与新奇,具有从积极的社会意义。

许德奇的作品与安迪沃霍尔所要表达的痛苦挣扎恰恰相反,他表达是幸福快乐以及对生活的渴望,他利用传播及广告积极的因素表达艺术家的pop视角。许德奇作品在主题的表达、色彩的运用、都极具中国文化特点,作品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以及趣味性。

闪烁其词—郑毅强作品展

11月22日, “闪烁其词—郑毅强作品展”在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开幕。此次展览是继2009年个展“浅层秩序”之后,郑毅强的系列新作再次集中展示于山艺术空间。展览展出了郑毅强的《增厚性动作》、《静至》、《无题》、《闪烁其词》等系列作品。

此次展出的所有作品,郑毅强都以两分法将每幅画面分割为尺寸一致的上下两个画面,藉并行于两个平面中的复杂视觉结构展开对艺术可能性的思索。《增厚性动作》系列作品通过主题分化、多重叙述,借两个平面中大量繁复的视觉结构,强调所有叙述的重要性,于不同事物、不同隐喻之间建立起有意识的阐述的能力,使丰富的材料与概念相互交织并重新整合,追求一种看得到同时却又看不到的观感。

《闪烁其辞》、《无题》、《静至》等系列作品抽离了抒情的形式语言,在画面中留下了节奏、形状和线条所构建的复杂景象,强调绘画的构造方式和美学的意识活动,探讨绘画基本元素单调或复杂关系的可能性,画面中色彩构成偏向工业化原始趣味,表现出彩虹般的视觉效果,细节绚烂。在这几个系列中,每组画整体构成一个空间,每张画是一个连接时间和空间的点,通过单纯的形式,试将消费科技所产生的视觉幻觉转译于艺术创作,催生出一种疏离的自然状态及诗意的虚无主义情绪。

2014第三届瓦尔达影像奖颁奖典礼圆满成功

崔健获得“特别关注人物奖”

11月27日下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城市设计学院和美术馆承办的2014年第三届“瓦尔达影像奖”在CAFA美术馆举办了颁奖典礼,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前院长徐仲偶、现任副院长黄建成以及评委会:青年艺术家导演曹斐、编剧导演刘伽茵、国际A类电影节资深选片人陈挚恒、爱奇艺微电影频道创始人于泳洋等嘉宾出席了颁奖典礼。

本次评选中,有来自全国12大合作院系从300多部作品中甄选的94部作品参赛。通过初选,58部作品进入复选。最终有17部作品入围参赛单元,20部作品入围参展单元。 崔健以极具魅力的跨界精神获得了“特别关注人物奖”;一等奖的获得者为石恒,作品《武馆》;二等奖分别颁给王元《雨烟囱、葫芦和我》及王诗函《Tarantula》;获得三等奖的作品是李东方、王朋飞、于庆增《戏》,及赵小伟《晴转多云》;而由爱奇艺特别奖则被欧谭海、周恒《我的左脸》收入囊中; 常永亮《痕》,董豪《坞道》,熊淼、张译丹、朱晶莹《我的城池》分别获得特别提名。瓦尔达影像奖给年轻导演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也给他们提供了更专业高端的创作平台。更加振奋人心的是,当晚播放了本次获得“特别关注人物奖”者崔健的影片《蓝色骨头》。影片放映结束后,崔健来到台前与宁瀛导演对话、和观众们交流,场面尤为火爆。

态—侯珊瑚2014新作展

由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夏可君策划的“态—侯珊瑚2014新作展”于2014年10月26日在太和艺术空间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侯珊瑚近作20余幅。展览开幕式邀请到的嘉宾有:艺术家侯珊瑚,策展人夏可君,著名批评家王端廷、高岭,美中商业协会常务副主席吴高林、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傅志刚、著名书法家邱振中、学者章华、著名收藏家孙惠明、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贾廷峰,现场人声鼎沸,来自海内外数百人参观本次展览。

开幕式当日,【雅昌圆桌】之侯珊瑚专题学术研讨会于开幕当日同期举行,艺术家侯珊瑚,著名批评家王端廷、高岭、夏可君,艺术经纪人贾廷峰,雅昌艺术网裴刚,分别就侯珊瑚的水墨艺术作出专业评论。

侯珊瑚作品中的“态”,是一种“质”之态,她努力超越已有的水墨经验和图像,更重视在一种有控制的,或者可以称之为理性的绘画过程中,把握水墨技巧的展开。

侯珊瑚的水墨,是一次完全不同寻常的艺术探险。给中国当代水墨艺术进行了一次最大胆的创造,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作品,摆脱了固定规则的生命体验,用脱尘不染的心灵,体悟营造出了一个陌生惊奇、自在欢愉的艺术世界。

广东省民间工艺大师精品展

11月22日上午,广东省民间工艺大师精品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纪大厅开幕。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李屹,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庹震等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包括11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7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内的44位广东工艺美术家创作的近200件民间工艺精品,涵盖了牙雕、玉雕、木雕、陶瓷、刺绣、砖雕、手拉壶、端砚等八大种类。其中既有气势恢宏的巨作,也有精雕细镂的微细小品,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代表了广东民间工艺发展的最新水平。这些作品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智慧结晶,展示了岭南民间工艺的无穷魅力。广东民间工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四大木雕之一的潮州木雕、广东彩瓷、广州三雕、石湾陶塑、肇庆端砚、枫溪瓷塑、潮汕抽纱等均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佼佼者,闻名海内外。

生活博览会:一群“局外人”走向公众的试验

11月21日至11月29日,应空间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活博览会”,看看会上这些咖, 大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势: 中医世家李振南针灸正骨咔咔、叶甫纳Exhibitionist展示癖指甲计划唰唰、某集体/交互北京屏气马拉松&生态智能氧泡乃乃、Dr.William你有病我有药之调配鸡尾药酒咕咚、十月食柿子Bia嗒,这些参展“局外人”及走向公众的方案组成了一场活生生的博览会。

在策展人毕昕看来, “生活博览会”将我们参与、纠结于其中的社会视为展示对象,将因我们而建构、显像的现实视为作品。当代艺术中的“参与”假设了我们“置身事外”,假设了艺术与社会之间存在一个边界,而实际上,我们的生命从来都被缠绕在社会现实之中,艺术家的工作与日常生活的时间也从来无法分清。

氤氲如玉—大千先生证道三十年纪念暨如玉展览

11月22日,由简斌策划的“氤氲如玉”—大千先生证道三十年纪念及弟子画展、玉展在北京长安俱乐部开幕。张大千,一位中国家喻户晓的中国画家,他以其博学多才以及在绘画上高深的造诣而影响世人。其艺术表达形式与独特内涵被其后学弟子们独步后尘,发挥更加淋漓尽致,氤氲迷人的气息,终而形成大千一脉嫡系正传。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其弟子的绘画作品,同时还展出了玉器。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德”说广泛传播并被社会所接受,成为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玉如人,人如玉,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于此造就了高贵、美丽而深刻的灵魂。

本次展览共展出张大千,孙家勤,张建富,周晓宁作品三十余幅,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结合玉器玩件请赏,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视觉盛宴。

翼—全国青年雕塑家优秀作品展 暨 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惠安站

11月9日,在福建省鼎立雕刻集团惠女广场,一场主题为“翼—全国青年雕塑家优秀作品展暨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惠安站”的开幕仪式活动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雕塑学会、惠安县人民政府、雅昌艺术网联合主办,中国雕塑学会沙龙、惠安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福建省鼎立雕刻集团承办,南通中心美术馆协办。

此次展览共展出48位中国青年雕塑艺术家的96件作品,其中有7位惠安本土的雕塑艺术家王向荣、孔武战、蔡建晓、张文山、陈玉坤、潘德春、张振雄的雕塑作品入选参与展出。该展览,是鼎立艺术馆开馆一周年后举办的第三个展览,先后举办了“问石—中国当代国际石雕艺术邀请展”、“随性随意—惠安雕刻艺术家作品联展”两次展览,自觉把惠安石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为惠安县与世界各地的雕塑艺术家提供了学术交流、展览的平台,在促进了多方面的艺术交流和推广惠安雕艺文化上起到了一定的引导性作用。

经过一年左右的酝酿,鼎立雕刻集团的新品牌“三摩地·石创”系列石、玉雕艺术作品再次开展,而且这些作品已取得了国家的外观专利和版权保护。

“零地带”武妍希作品展

“零地带—武妍希作品展”于10月26日在一直致力于推动当代抽象艺术发展的北京锦都艺术中心隆重开幕。由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荣剑先生担任策展人,旅美著名艺评家王瑞芸女士担任学术主持。

武妍希的画作初看很像是从哈勃望远镜观看到的宇宙中之天体,经过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她的作品是心灵的镜像,像日记般记录着变幻莫测的心灵世界。

北京锦都艺术中心举办的此次个展,虽然仅有武妍希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参展,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窥见武妍希的精神世界和创作状态。武妍希所继承的是古老的东方哲学思想,有意思的是,运用这一哲学观正好可以治疗现代世界物欲过度膨胀造成的都市病,这也许是古老的东方哲学重获新生的契机。武妍希采用了西方的物质媒材(油画)来承载东方的精神(修心、悟道),这使她的艺术处在了东西方文化交融对话的语境上,在这一层面上,武妍希的抽象绘画还有着深远的解读空间。

魏传忠《国学墨韵》丛书赠书仪式暨书法作品展在京举行

11月1日,由我国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人民美术出版社、雅昌文化集团出版印刷的“《国学墨韵—魏传忠书国学名句作品选》丛书赠书仪式暨书法作品展”在北京首都图书馆举行。“传播国学文化,彰显东方墨韵”是《国学墨韵》丛书的主题。该丛书荟萃了魏传忠先生近几年研习国学、临池习字的呕心之作。

此次捐赠仪式犹如一次接续传统文明、探讨国学文化、切磋书法艺术、沟通读者心灵的对话活动。赠仪式上,与会嘉宾在致辞中积极肯定《国学墨韵》丛书对弘扬、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认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国学墨韵》丛书的出版,开启了一扇学习、熟悉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为满足海内外读者的阅读需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文明互学互鉴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同时对魏传忠先生提出的“传播国学文化,彰显东方墨韵”和“每个书法家要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的理念给予高度评价。

吴允铁水墨小品展

11月15日,“空园余香—吴允铁水墨小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西街798时代空间开展,本次展出的吴允铁水墨小品作品随意、细腻、清新,画面精致谐趣。

吴允铁的作品以水墨为主要创作材料,同时又使用了诸多其他的绘画材料,属于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中在探索新语言形式方面比较成功的一位。吴允铁正式接受系统的绘画训练是在90年代中期,他于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系,2004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马瑞斯·派斯特奈克教授美柔汀高研班。对写实技巧的充分掌握、对形式语言的长期摸索以及对完美细节的苛求,都使他的画面充满精致谐趣意味,给人以功底扎实和技巧完善的印象。

吴允铁的幼年是在外婆家的大院子中度过的,由于当时没有年龄相仿的玩伴,于是外婆家的大院便成了他四处“发现”的未知世界。赏吴允铁的小品作品,可以捕捉到他对未知世界特殊的敏感细致及心里的宁静。随着年龄的增大,小时候熟悉的院子已日渐冷落,唯有空气中偶然飘来的花香触动温暖的回忆,顺着感觉及记忆里的片段,略做草稿,手随心动,仿佛进入了不受心境约束的时间隧道,那些带着机械齿轮的人偶八音盒,枯掉的树枝,机械的零件,假山石,无需刻意融入作品中,花的隐隐余香中似乎就藏着自己寂寞的童年。

小郭的痕迹—郭克轩作品展

11月15日,“小郭的痕迹——郭克轩作品展”于798艺术区第零空间开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郭克轩不同时期的数十幅作品,以文字、图像、空间三种相互并置的形式,将小郭不同时期的人生轨迹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此次展览的作品来源于内心某种安静的力量,在观看的时候可以慢慢渗入观者的内心,引起共鸣,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唤醒并放大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深思。他将事物的状态定格在某个瞬间,流露出对现实的忧虑与恐慌。

猜你喜欢

水墨艺术家艺术
水墨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泼尽水墨是生平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