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是直升梯还是牢笼?
2015-02-01StevePavlina思含
Steve Pavlina 思含
邂逅,偶然相遇。
阅读感评
看到“朋友(Diend)”这个词,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忠实”、“忠诚”这些搭配,而这些词在英、法、德文中都是一个拼法——“loyal”,当然英文中有时还可用“true”、“faithful”等。不管在中西方.对待朋友的态度都应该是真诚以待、不离不弃的,而且还应该是无条件的。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把自己所交往的朋友看作供自己攀升用的“升降机(elevator)”,你将会被标以“势利眼(snob)”而为人所不齿。我们也说“牢笼”,被一起关在里面的称“难友”,其情谊就类似于战场上的战友,但绝没有像原文中所含的要“逃离”的意思。类似的说法,我们通常还以凶险水面上的船来比喻,称“同舟共济”。当然,西方人有时会讲“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不过,这一般仅限于形容国家之间的关系。
受到如上这样文化熏陶的人,看到原文作者说自己每当生活有重大转折——如改行、搬家、毕业时,他的朋友圈也随之改变,我想他一定会感觉不是滋味。不仅如此,作者还把朋友关系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the strengthor weakness of your existing connections”(目前朋友关系方面的优势与缺陷),认为前者是一缕阳光(a shininglight),能激励你迈向新的高度(encourage you to reachnew heights),而后者只能带来坏影响(bad influence),让你的人生倒退(cause you to backslide)。作者提出对于朋友要精挑细选,不能靠缘分保持(populate this list bychoice instead of by chance)。最后,作者明示了自己对于“忠诚”的看法:必须服务于达到最高、最好自身的目标.同時与自身的杨心价值观相一致。一句话,“我”的发展是核心.朋友圈的取舍必须服务于此。通读全文,作者似乎还隐藏着以下意思:对于因缘分而生的友谊的忠诚是一种低层次的忠诚,而以价值观为准绳靠理性选择而来的友情,对它的重视才是更高层次上的忠诚。当然,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应该是在自身发展的空间里尽最大可能地攀升。
我们有“孟母三迁”的典故,目的是为幼小的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们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显然古人早就知道了交往圈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决定性影响。不过,即便如此,中西文化对于为了功利目的去交友,同时抛弃那些他们认为对于自身的未来发展鲜有帮助的旧友,也是持排斥、批评态度的。这在我们这儿叫“忘本”,而非像作者所认为的是一种“双赢”。苏格兰就有首民歌,叫《往昔的时光》(“Auld Lang Syne”),开头一节就要人们珍视老朋友:“老朋友怎能遗忘,怎能不放在,让,老朋友怎能遗忘,还有那往昔的时光。为了往昔的时光,老朋友,为了往昔的时光,让我们再干一杯友情的酒,为了往昔的时光。”显然,在该民歌的作者彭斯(Robert Burns)看来,仅仅是大家共同度过的那些美好的岁月,就足以让我们无条件地珍视这份友情!
在这个人人希望成为“最好自己(the best self)”的时代,让自己人生的每一步与每一方面都以此为目标,尽可能地用理性而非情感去选择,完成朋友圈的“优胜劣汰”、“新陈代谢”,这似乎也无可厚非。因为这种人一般都是强人,脑子(mind)往往要大干心(heart),他们不习惯于顺心而为,更看重顺势而为,我想他们有这个选择的自由!不过,不知怎地,这让我联想起了我们的邻居日本。日本是一个典型的相信“强者法则”的民族。隋唐时师从中国.把儒家思想与论语视为天条。到了该国明治时期,脱亚入欧.蔑视中国,唯西方(主要是德国)的马首是瞻。“一战”时德国战败,马上釜底抽薪,用武力征服德国在山东半岛的殖民地,转而与战胜国英国结为同盟国。在两次大战之间的几年中,都一直在单方面叫嚣要加强这个同盟关系。随着德国国力尤其是军事力量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急剧攀升,日本又马上加入到了德、意等国的轴心国阵营。“二战”惨败后,又旋即攀附美国,甘愿当美日同盟这个链条中的一环。与强者为伍,确实让日本尝到了一些甜头,至少是国力强大了,但对于整个人类尤其是对于其原先的“朋友圈”——东方邻国而言,由于这个民族执著于一厢情愿、不惜代价的自身目标的达成,逐渐失去了良知,最终带来的是灾难而非“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