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中国空袭日本
2015-02-01池沙洲
□池沙洲
1938:中国空袭日本
□池沙洲
空军第十四中队队长徐焕升(中间)等东征日本前的合影。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让我们在新学期,学习更多的军事常识,记住更多的英雄故事,让英雄们百折不挠、遇强越强的精神,感召和激励我们取得新的进步吧。
轰炸机鼻祖
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架飞机,它的性能参数如下:
机长:13.7米 升限:7380米
机高:4.7米 续航力:2200千米
翼展:21.5米 动力:775匹×2
翼面积:63平方米 最大时速:346千米/时
净空重:6680千克 巡航时速:310.6千米/时
载弹:1吨 机枪:4 乘员:4
这是一架早期的轰炸机。1932年,它由美国马丁(Martin)飞机制造公司设计首飞,型号B-10。后来美国生产了很多有名的轰炸机,都是“B”字(表示轰炸机bomer)打头的:B-17“空中堡垒”、B-25“米切尔”、B-29“超级堡垒”、B-52“同温层堡垒”……如果一定要给B-10起一个外号,我们不妨叫它“轰炸机老祖宗”。
B-10是世界上第一款全金属悬臂低单翼(机翼没有支撑或牵拉)的轰炸机,也是第一款投入大批量生产的轰炸机。因此,它是第一架真正被称作“轰炸机”的轰炸机。
3年后,波音公司首飞了性能更为优越的B-17“空中堡垒”,B-10的领先地位被迅速替代,订货量锐减,马丁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濒临倒闭,只好把堆积在生产线上的半成品贱价脱手。这样一来,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国家捡了大便宜。
马丁机——中国涂装的B-10。
马丁机远征
1936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中国空军一共购置9架B-10。B-10的外销型号叫Martin 139WC,中国人叫它“马丁机”。
到了1938年初,日寇攻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中国的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并调集了14个集团军、110万人,为防御日军进攻武汉做准备。在中日空军交锋多次之后,中国的马丁机仅存4架,其中能用的只有2架,编号是1403和1404。
为了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人的抗日决心,以谋求更多的外国援助,更重要的是为了鼓舞中国军民的士气。3月份,军事委员会(中国战时最高参谋和领导机构)下达了长途空袭日本本土的命令。空军第十四中队队长、上尉飞行员徐焕升自告奋勇组建了特遣轰炸中队,招募队员,在成都凤凰山机场开始了秘密训练。
1938年5月19日15时23分,长机1403号由徐焕升驾驶,机员苏光华、刘荣光、吴积冲;僚机1404号由第十九中队副队长佟彦博驾驶,机员蒋绍禹、雷天眷、陈光斗。
两架马丁机从汉口机场起飞,向东飞行两小时,降落在宁波栎社机场,地勤人员用手动泵补充燃油。队员们一声不响地吃完了有油炒蒜苗的晚饭。23时48分,马丁机编队再次起飞,消失在太平洋的黑夜中。
马丁机有一只固定的尾轮,而前轮安装在收放式起落架上。起落架手动控制,用机械收进机腹,以减小飞行阻力。这一设计比日本同时期的轰炸机要先进。
马丁机有3个透明座舱,机组成员有360度视角,可以看清任意方向的情况。最前面的座舱是一座旋转炮塔,安装了一门0.3英寸的白朗宁机枪;在中间的是前座舱,为飞行员兼通信员席位;后座舱可坐2人,为领航员和射手的席位,安装有一门机枪,射击时须打开滑动座舱罩;为了增加飞机的续航力和载弹量,事先拆除了机腹的那一门机枪。
没有战斗机护航,马丁机是在“裸飞”。这时如果有日本战斗机拦截,他们就只能靠这4门机枪迎战了。当时日本海军的主力战斗机是三菱公司出品的A5M“九六舰战”,最大时速440千米/时,升限9800米,空战格斗性能要优于马丁机。
凯旋在子夜
为了避开日军航母,编队先向南飞行,然后折向东北,一路没有看到日本飞机。日本人根本想不到,在战争中处于劣势的中国军队还能对自己的本土发起袭击。从中国浙江飞到日本九州,直线距离大约是900公里。对于马丁机来说,这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不可能到达东京等更远的城市。
仪表盘开启了最小照明,仅够看清各种参数,机舱里漆黑一片。机组乘员们喝着热水瓶里的茶水,在发动机的轰鸣中静静等待着。
2个半小时后,也就是凌晨2时25分,云缝中出现了万家灯火。领航员查证航图,推定下面是日本长崎市。当时的日本军队在亚洲战场上得意忘形,竟然骄傲到没有在夜间实行灯火管制。
两架马丁机降低飞行高度,离地面3500米。“投弹!”两位机长一声令下。
根本不需要用瞄准镜定位,投弹手用力拉下扳手,打开弹仓,投下的不是一枚枚炮弹,而是成捆成捆的纸片,它们像密积的雪花一样向下翻滚,纷纷扬扬地飘舞在夜空中。
之前,在训练期间,徐焕升发现,马丁机加挂700升补充燃油,载弹量将缩减到不足500公斤。这样即使能够飞到日本,战略效果也非常有限。不如把投弹改为撒传单,打一场舆论宣传战,控诉日军的残暴行为,唤起日本人民的良知。
军事委员会批准了这项建议。这次行动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被称作“人道远征”或“纸片轰炸”。
双机编队继续向北,做大圆弧飞行,于3时45分到达福冈市上空,进行第二次“投弹”,在撒下传单的同时投下了照明弹。
传单的内容是由郭沫若(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作战部第三厅厅长)草拟的《告日本国民书》、《告日本工人书》、《告日本农民大众书》、《告日本工商者书》,以及日本反战同盟(由转变立场的日军俘虏和投身抗日的日本共产党员组成)写的《反战同盟告日本士兵书》,整合成一份单张纸报。
4时32分,编队将剩余传单全部投放,一共投下了100多万份传单。完成任务的马丁机立即掉头折向西南,沿原路高速返航。
这时,日本人终于发现了这些“纸弹”,马上拉响警报,实行灯火管制,高射炮也开始朝天空发射。可是,弹幕已经追不上马丁机了,成了欢送英雄凯旋的“礼花”。
8时48分,佟彦博在江西玉山机场降落。半小时后,徐焕升在南昌降落。经过加油、起飞,再次在空中编队,于5月20日11时30分返回汉口王家墩机场。
这是继蒙古大军东征日本600多年以来,日本第一次本土遭到攻击,彻底打破了“大日本神圣领空不可入袭”的妄言。比起1942年4月18日,美国陆军航空兵中校杜立德率领16架B-25空袭东京,早了整整4年。
抗战结束后,徐焕升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当时的“世界战功卓著的飞行员”(共12位)。
B-10机群飞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