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眩晕98例病因分析
2015-02-01孙树林朱冬燕邵风扬
孙树林 朱冬燕 邵风扬
老年眩晕98例病因分析
孙树林 朱冬燕 邵风扬
目的 对老年眩晕发生的病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老年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98例患者中包含前庭系统性眩晕81例与非系统性眩晕17例, 主要病因为后循环缺血、脑肿瘤、脑炎、小脑出血、眩晕性癫痫及脑外伤等, 此外还有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结论 老年人眩晕病因复杂且多数病因可明确, 检查方法较多, 在临床中应选取适当方法予以正确诊断, 从而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眩晕;病因;老年人
眩晕是内科常见的综合症, 引起眩晕的病因较为多样,明确患者发病原因, 并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是提高该病治疗效果的重点。然而目前临床上仍存在有较多因病因不明而引起的误诊、误治现象。本研究对98例老年性眩晕病历资料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发病原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门诊、住院诊断明确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老年眩晕患者98例,男59例, 女39例。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68.0±5.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眩晕的定义, 急性起病66例, 缓慢起病32例,既往有眩晕病史36例, 首次起病62例。
1.2 检查方法 本组98例患者均进行全面体检、X线常规检查、心脑电图检查等, 本组中12例患者同时进行前庭功能检查, 37例患者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75例患者同时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44例患者同时进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 52例患者同时进行头颅CT检查, 8例患者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44例患者同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眩晕。
2 结果
本组患者病因具体见表1。其中前庭系统性眩晕占比显著高于非系统性眩晕, 患者主要原因为后循环缺血、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内听动脉供血不足等。
3 讨论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 其主要是指位置性或运动性错觉,导致患者大脑皮质中对人和周围环境、空间的关系的反应错误, 进而所引发的起伏、旋转、倾倒等感觉。该病患者人数较多, 据调查, 约5%的内科门诊患者均伴有眩晕症状, 而约15%的耳鼻喉科门诊患者伴有眩晕症状。该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 故而及时明确导致眩晕症发生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组前庭系统性眩晕中, 中枢性眩晕37例, 该种病因中又以后循环缺血多见(25例), 占中枢性眩晕病例的67.6%, 该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复视、眩晕、运动障碍、走路障碍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意识障碍, 其和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耳源性眩晕区别性较大。
在后循环缺血中, 眩晕在24 h内消失, 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占48.2%;个别病例呈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表现,为突发性眩晕、常伴意识障碍、外展神经及动眼神经麻痹, MRI提示脑干、丘脑、小脑、颞枕叶梗死灶, 临床上常诊断为多发性脑梗死[1]。后循环缺血患者经CTA、DSA证实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者占70.8%, 因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仅2例, 支持后循环缺血多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颈椎病所致只是罕见现象的观点[2]。本组脑血管患者者中共5例患者出现小脑病变, 而该5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伴有Wallenberg综合征, 另3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小脑出血现象, 患者发病初期均伴有眩晕症状, 且均具有发病急、眩晕症状持续, 常伴共济失调、颈枕痛等特点。其均因对小脑绒球和小结、延髓背外侧区的前庭神经核等造成了损伤而引起的眩晕症状。但若梗死灶较小, 或出血量较小则通常不会引起较为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 从而极易引起误诊。本研究中曾有个别患者出现误诊现象, 后因伴眩晕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而性CT检查, 最终明确诊断。因而, 对于突发发作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老年患者应及时进行MRI或CT检查。临床研究显示约66.6%的脑干肿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耳鸣、耳聋等症状, 且患者症状会不断加重, 早期极易误诊为美尼尔综合征[3]。眩晕性癫痫多为突然阵发性发作, 排除其他原因, 脑电图常提示痫性放电, 抗癫痫治疗有效。脑炎引起的眩晕, 多为病毒感染, 眩晕常伴头痛、恶心、呕吐, 颈抵抗,早期常因无发热被误诊, 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脊液检查可以确诊。脑外伤因损伤脑干、小脑致眩晕, 外伤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周围性眩晕44例(44.9%), 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21例, 占总眩晕数的21.4%、周围性眩晕的47.7%, 与既往的报道相符[4]。BPPV特点:眩晕持续时间通常在60 s内, 眩晕发作和头位变化的关系较为密切, 患者通常无耳蜗受损现象, 且未出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临床上通常将手法复位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 老年人前庭系统退变耳石易脱落, 故发病率高, 既往常误诊为后循环缺血,对急性眩晕诊断不明确时, 如无禁忌证, 均应作Dix-Hallpike检查[5]。本组患者中共3例患者眩晕因药物所致, 其中1例患者因服用降糖药物造成低血糖所致, 另2例患者则是因服用庆大霉素、双氢克尿噻对前庭神经造成损伤所致。本组患者中临床表现有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的9例患者中3例患者伴有美尼尔病, 3例患者伴有前庭神经炎, 2例患者伴有迷路炎, 1例患者伴有中耳炎。心血管疾病是导致老年人非系统性眩晕发生的常见因素, 其中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及血压异常等造成脑缺血是导致该类眩晕发作的主要因素之一。该类患者多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现象, 病情多呈一过性,极易引起误诊、漏诊[6]。本组患者中共11例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 其中4例患者在首次诊断时无心血管异常现象, 再次发病时可见短暂性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等现象。而通过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检测可为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有助于减少误诊率。研究表明内分泌失调也会对患者的前庭功能代谢及心血管功能造成影响, 进而极易引起前庭功能紊乱。老年人继发性神经症发病率较高, 常表现精神性眩晕, 结合病史、其他精神症状及精神量表检查不难诊断。上述研究显示诱发老年眩晕的因素主要为心脑血管系统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耳石症等。部分医务人员因缺乏对眩晕的认识,在实际的临床诊断中极易发生误诊、漏诊现象。为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需对老年眩晕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查, 特别要加强对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检查的重视。BPPV是眩晕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如病情允许, 均需进行Dix-Hallpike检查[7]。
此外, 作者认为因眩晕症涉及的学科及疾病种类较多,加之眩晕的发作通常无明显症状及确切诱因, 故而对于非系统性眩晕, 医护人员必须要认真对其病史进行询问, 同时需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对于未明确发病原因的患者应进行严密随访, 及早明确病因, 并进行对症处理。
[1] 徐姜定.中老年人眩晕发作常见原因及治疗措施.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3):225-227.
[2] 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9):786-786.
[3] 粟秀初, 孔繁元.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1, 37(11):702-703.
[4] 谢蓉, 林丹, 李芳, 等.参麻止眩汤治疗老年眩晕56例.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6):4038-4039.
[5] 李同凯.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疗效观察.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4, 27(8):839-841.
[6] 李旗.经颅磁刺激与盐酸地芬尼多片对颈性本体感觉性眩晕的影响.广东医学, 2014, 35(15):2422.
[7] 秦标, 李梅.美式整脊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9例.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4):635-63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4.078
2015-03-20]
100141 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