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阑尾炎围手术期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5-02-01李英权曹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阑尾炎出血量发生率

李英权 曹辉

护理干预对阑尾炎围手术期患者的效果观察

李英权 曹辉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围手术期的阑尾炎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进行干预护理,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康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在总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为97.5%, 高于对照组的82.5%,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中, 使用具有针对性的、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 对患者的康复效果十分显著, 能很大程度地提升患者满意率和护理有效率。

阑尾炎;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阑尾炎是指阑尾由于多种因素而形成的炎性改变, 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临床上一般有右下腹部疼痛、体温升高、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 一般采用手术切除进行治疗,而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康复效果不仅与手术医生的技能相关,还与对患者在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联系[1]。为帮助患者能够尽早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探讨了护理干预对阑尾炎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本院在2012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阑尾炎患者, 在围手术期对其分别进行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所有患者中男47例, 女33例, 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41.3±11.1)岁。患者均出现过腹痛、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实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①术前护理:提醒患者手术前4 h要禁食禁水, 并通过宣传册等途径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 与患者积极沟通, 缓解其紧张恐惧的情绪;对患者的血压、体温、心跳等体征指数进行检查记录, 并避免患者服用相关药物掩盖病况。②术中护理:根据患者的不同麻醉方式选择合适的躺卧方式, 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并准备好发生各种情况的应急措施。③术后护理:手术后应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并给予持续低流量的氧气吸入;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患者的手术切口处后上药, 保持切口处干燥和清洁, 并定时换药, 以降低感染;按摩患者腹部,以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疼痛情况注射适量的镇痛剂或镇静剂, 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和睡眠压力;谨慎安排患者术后饮食, 并鼓励和帮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总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并对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总住院时、手术时间和手术总出血量比较本次研究中, 观察者患者的总住院治疗时间为(6.79±1.50)d, 手术时间为(36.12±5.45)min, 手术总出血量为(112.9±25.18)ml;对照组患者总住院治疗时间为(8.33±1.76)d, 手术时间为(49.93± 5.90)min, 手术总出血量为(187.68± 25.79)ml, 两组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情况对比 在进行手术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0%, 其中切口处感染2例, 粘连性肠梗阻2例, 内出血1例, 腹部脓肿1例;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2.5%, 其中切口处感染8例, 粘连性肠梗阻10例, 内出血5例, 腹部脓肿6例。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30例满意(占75.0%), 9例基本满意(占22.5%), 不满意1例(占2.5%), 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护理后17例满意(占42.5%), 16例基本满意(占40.0%), 不满意7例(占17.5%), 满意度为82.5%,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常表现为阑尾壁受到不同程度的细菌侵袭所致的化脓性感染, 其发病机制一般是细菌感染和阑尾腔的阻塞[2]。因阑尾的管腔狭小而细长, 远端又封闭呈一首端, 管腔发生阻塞是诱发急性阑尾炎的基础;而腔内存在大量细菌,主要通过直接侵入、血源性感染和邻近脏器感染蔓延而引起阑尾炎。因此, 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3]。

在进行阑尾切除手术的围手术期, 除了对手术医生的操作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外, 对患者在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的总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在护理后,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8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看出:对患者诊断出阑尾炎后进行手术, 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显著减轻患者身心压力, 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通过对阑尾炎围手术期患者进行心理与生理上的针对性的、全面的护理干预, 让患者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自我调整, 使身体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 并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工作的有效率。

[1] 曾瑞琳.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疗效观察.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0):74-76.

[2] 陈蓉, 刘小菊, 孙丽, 等.老年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15):295-296.

[3] 朱英, 王瑞青.阑尾炎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11):1417-141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5.184

2014-12-29]

136600 吉林省白泉镇中心卫生院

猜你喜欢

阑尾炎出血量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超声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皮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疗效探讨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单纯急性阑尾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