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及饮食补充叶酸B族维生素治疗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5-02-01许健鹏
许健鹏
药物及饮食补充叶酸B族维生素治疗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许健鹏
目的 探究实施药物和饮食补充叶酸、B族维生素对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120例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患者分为三组, 观察组40例给予叶酸片、维生素和营养的饮食护理;对照组1组40例给予叶酸和维生素进行护理;对照组2组40例给予谷维素片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及期前收缩、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和胆固醇变化。结果 对比三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 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P<0.05), 而对照1组又优于对照2组(P<0.05)。结论 药物及饮食补充叶酸、B族维生素治疗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疗效确切, 发病机制可能与改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有关。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维生素;叶酸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血管损伤性氨基酸, 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许多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2009年3月~2011年4月本院采用药物及饮食补充叶酸、B族维生素进行治疗40例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患者, 并比较单纯使用药物补充叶酸、维生素治疗40例患者、使用谷维素片口服液治疗4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1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120例心内科患者, 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等三组, 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15例, 女25例,年龄38~62岁, 病程1~44个月;对照组1组中男16例,女24例, 年龄32~56岁, 病程1~41个月;对照组2组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龄40~55岁, 病程1~40个月。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评估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程度。症状:心悸、气短、虚汗、手发抖、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尿频和腹胀等。体征:有时心动速度很快,偶尔出现期前收缩, 心搏有力。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口服叶酸片0.4 mg, 1次/d;口服维生素B12片25 μg, 2次/d, 补充富含维生素和叶酸的食物, 比如花椰菜、鸡肉、鱼肉、大豆、牛奶、芝麻、花生等食物。坚持治疗30 d。
1.3.2 对照组1组 口服叶酸片0.4 mg, 1次/d, 口服维生素B12片25 μg, 2次/d。坚持治疗30 d。
1.3.3 对照组2组 口服谷维生素20 mg, 3次/d。坚持治疗30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的症状、心率和心电图非异性ST-T、空腹血糖(FPG)和血清胆固醇(TC)的变化。
1.5 疗效判定标准[2]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效果。治愈:全部的症状和心律失常均消失, 心电图检查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得以改善或发作间歇时间变长, 实验室检查得以改善。无效:所有症状和心律失常均未改变。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三组之间的疗效 观察组的治愈率72.5%, 好转率为20%, 无效7.5%, 总有效率92.5%;对照组1组的治愈率42.5%, 好转率为25.0%, 无效32.5%, 总有效率为67.5%;对照组2组的治愈率22.5%, 好转率25.0%, 无效52.5%, 总有效率47.5%。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组和对照组2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照组1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治疗前后心电图非异性ST-T改变及期前收缩发生情况 观察组治疗前心电图非异性ST-T改变发生率25.0%,期前收缩发生率为20.0%, 治疗后心电图非异性ST-T改变发生率为15.0%, 期前收缩发生率为2.5%;对照组1组治疗前心电图非异性ST-T改变发生率27.5%, 期前收缩发生率为17.5%, 治疗后心电图非异性ST-T改变发生率为17.5%,期前收缩发生率为10.0%;对照组2组治疗前心电图非异性ST-T改变发生率22.5%, 期前收缩发生率为20.0%, 治疗后心电图非异性ST-T改变为15.0%, 期前收缩发生率为15.0%。三组治疗后心电图非异性ST-T改变及期前收缩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前收缩发生率和心电图非异性ST-T改变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1组, 对照组1组优于对照组2组。
2.3 三组治疗前后Hcy、人类C反应蛋白(CRP)、FPG、TC、血压、心率比较 三组治疗后Hcy、CRP、FPG、TC、血压、心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 三组治疗后Hcy组间和心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1组, 对照组1组优于对照组2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Hcy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血浆和组织浓度受到叶酸、维生素、生活方式和某些药物等方面的影响。临床研究发现, 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和血浆高Hcy有密切的关系。高Hcy血症都是冠心病、急性心肌炎梗死和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包括机体凝血和纤溶的平衡、对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毒性、影响脂质代谢等, 使机体保持血栓前状态, 有相关医学研究显示, 对已有动静脉疾病的患者及时补充叶酸、B族维生素, 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浆Hcy浓度, 另外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摄入叶酸可以减小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饮食疗法以“食疗”、“药膳”的名称著名, 药膳是指具有保健防病的功效、包含传统中药成分的特殊膳食, 食疗则是指膳食产生的疗效。药物和食物的关系十分密切, 米、豆、禽肉、鱼和蔬菜水果都是中药的种类。临床表明, 药物和饮食补充叶酸和B族维生素治疗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效果远远比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更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1] 赵刚, 窦晋景, 齐超.叶酸、B族维生素干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心血管事件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7(18):19-21.
[2] 张琛, 朱惠莲.B族维生素干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的Meta分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2, 9(1): 55-6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8.135
2014-10-23]
524006 湛江市霞湖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