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20例临床分析
2015-02-01林国杰
林国杰
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20例临床分析
林国杰
目的 探究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临床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20例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患儿, 治疗采用牵引、外固定和相关功能锻炼等治疗, 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20例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患儿, 治愈18例, 好转1例, 无效1例。1例治疗无效患儿, 经3周治疗后, 症状好转。结论 寰枢关节易发生半脱位, 由于其功能及解剖特点, 发病原因为颈部姿势不当或咽喉部感染, 而早期的诊断与治疗为提高临床效果的关键。
小儿;自发性环椎半脱位;临床效果
在临床上, 小儿自发性环椎半脱位是小儿多发病, 而这一疾病的致病因素为头颈部某一姿势过久或者咽后壁造成感染,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颈部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等, 以及部分患儿患有恶心、四肢乏力等[1]。本研究随机选取在本院治疗的20例患儿, 后期行颈托外固定关节组织修复治疗, 对比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20例小儿自发性环椎半脱位患儿, 男16例,女4例, 年龄4~14岁, 平均年龄(8.2±2.3)岁。其中.16例患儿发生咽后壁感染, 而4例患儿出现长期颈部姿势不当。而出现枕部疼痛患儿16例, 病程最短2 h, 最长28 d, 上述病例均行X线片诊断, 确诊为小儿自发性环椎半脱位。
1.2 诊断标准 X线检查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标准:①环齿前距>3 mm;②齿状突与前侧块间隙不对称, 且两侧块的宽度不一;③齿状突与前侧块间隙的差值>3 mm。
1.3 方法
1.3.1 抗炎治疗 寰枢椎半脱位的一个诱发因素为感染,而治疗该因素引发的半脱位, 除了牵引的同时, 给予患儿口服抗生素或者静脉滴注治疗, 在其体温正常之后, 在白细胞计数正常后, 临床感染症状消除后便可停药。
1.3.2 颈椎牵引 颈椎牵引用枕颌带床前卧式牵引法, 该方法主要是在患儿背部垫棉垫, 以抬高背部, 且使其轻度拉伸。而牵引的重量根患儿体重、年龄确定, 牵引4周, 经X线片证实复位后, 可解除牵引。
1.3.3 功能锻炼 颈托固定解除后, 可开始颈部侧转、后伸锻炼, 通常14~21 d后功能可恢复正常。
1.3.4 颈托固定 经牵引, 复位后便可改用颈托固定, 固定的部位为中立位, 固定时间为3~4周.3~4周后可解除固定。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 颈椎外观正常, 生理曲度和颈椎功能均恢复正常;X线片检查, 侧块间隙恢复到正常范围, 以及棘突连线与枢椎齿状突居中不偏移。好转标准:症状改善, 颈部活动基本恢复, 且颈椎外观仍有轻度侧倾;X线片检查, 复位不充分, 侧块间隙<3 mm,且棘突连线少许偏移。无效:症状无改善, 活动受限, 且颈椎外观头颈偏斜;X线检查, 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20例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患儿, 治愈18例, 好转1例, 无效1例。1例治疗无效患儿, 经3周治疗后,症状好转。
3 讨论
3.1 寰枢椎解剖特征 在椎体间活动度中, 寰枢椎为最大活动关节, 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关节[2]。寰枢关节包括环齿前后关节、左右寰枢处侧关节等, 而左右寰枢处侧关节有囊附着[3]。而环齿关节包括环横韧带、齿突和环齿前关节等,两关节均带有关节囊, 齿状突有齿尖韧带固定, 位于枕骨大孔前正中缘。①枢椎上关节面基本为水平的, 寰枢关节吻合面浅;②项夹肌、半棘肌及多裂肌附着于枢椎。上述解剖与功能特点, 及小儿关节囊松驰, 而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的重要因素。而寰枢关节, 由于受到颈神经后支内侧支中神经的限制, 颈2神经脱离硬膜囊后, 在寰枢关节内缘中部,沿关节边缘向外下, 其分支与副神经、耳大与枕小神经相吻合[4,5]。因此, 半脱位、关节肿胀及炎症剌激不良症状, 可造成颈部强直、胸锁乳突肌痉挛和枕部疼痛等。
3.2 诊断 小儿的适应能力强, 且多数患儿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不典型。因此, 在临床诊断上, 易出现误诊、漏诊病例。脱位产生, 主要的表现为:①炎症感染咽后壁, 造成关节充血、肿胀, 以及剌激颈神经后支出现反射性肌肉痉挛,从而引发韧带充血性脱钙, 韧带便会松弛, 引发半脱位;②头颈部维持不当姿势时间长, 造成关节囊充血、滑膜肿胀等,进而造成刺激神经肌肉痉挛, 最终造成关节脱位。患儿的临床表现包括:颈部不适感, 屈颈、生理曲度不良, 以及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僵硬、痉挛, 还包括头枕部疼痛等。而该疾病的治疗为:旋转固定头部, 寰枢椎棘突偏斜或压痛,诊断治疗比较容易。不过由于体征不明显, 无法查出, 对可疑病例或单纯胸锁乳突肌痉挛者, 可列为疑似病例。一般的常规影像学检查, 张口位及侧位X片显示:环齿前距>3 mm,寰枢棘突角>10°;寰枢关节间隙不对称, 齿突及侧块间距差>3 mm。就诊时间越早, 治疗的效果越佳.3周后, 患儿获得满意复位与恢复。本研究的20例患儿.1例治疗无效, 但经3周治疗后,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3.3 治疗总结与体会 本研究所纳入的20例患儿, 经治疗后.18例患儿治愈, 治愈率为90%.1例好转.1例无效, 经3周治疗后症状好转。经分析, 提高患儿治疗效果的关键是及早治疗, 可提高病例的治愈率。
[1] 刘长路, 李恒斌.儿童寰枢椎半脱位56例诊断与分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2(10):124-125.
[2] 吴兴凡.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3例误诊分析.广南医学.2012.23(9):1345-1346.
[3] 刘洪涛, 徐亮, 戴成福.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30例临床分析.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12(32):134-135.
[4] 陈雄德, 尹培荣.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的几种X线测量评价.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3(9):125-126.
[5] 张伟.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与分析.中国医疗卫生杂志.2013.23(21):245-24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1.066
.510045 广州市正骨医院
201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