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患者的CT与MRI诊断效果比较
2015-02-01王振鹏
王振鹏
鼻咽癌患者的CT与MRI诊断效果比较
王振鹏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在鼻咽癌中的诊断效果, 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 106例鼻咽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CT组与MRI组, 每组53例。两组患者均对其鼻咽部位进行扫描, 对比两组诊断方式在诊断鼻咽癌中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在鼻咽部位的诊断中, CT组的检出率为52.83%, MRI组的检出率为84.91%, MRI组明显优于CT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颅底部位的诊断中, CT组的检出率为22.64%, MRI组的检出率为55.72%, MRI组明显优于CT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中, MRI检出率要显著比CT检出率高, 且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比CT诊断临床价值更高,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鼻咽癌;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
鼻咽癌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临床上对该病主要采用以放疗为主的治疗手段, 因此, 就需要对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侵犯状况等有明确的掌握, 还需要对患者的靶区进行精准的勾画。但由于鼻咽癌的发病部位邻近的组织较多, 且结构相对复杂, 甚至与颅腔相通, 因此使用传统的X线和造影技术则无法达到对鼻咽癌的诊断要求, 仅可以显示出骨质的变化和表浅的一些结构。近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CT扫描和MRI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到鼻咽癌的诊断中来, 根据CT和MRI的显示状况可以更好的探明局部侵犯的情况。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2]。因此, 为探究两种影像诊断方法的检出率,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106例鼻咽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CT组与MRI组, 每组53例, 对其检查效果进行探究,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于本院就诊并已确诊为鼻咽癌的10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CT组与MRI组, 每组53例, CT组患者中,男28例, 女25例, 年龄22~72岁, 平均年龄(46.82±3.21)岁;MRI组患者中, 男33例, 女20例, 年龄23~74岁, 平均年龄(47.85±3.52)岁。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疾病史、身体状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CT组患者行CT检查选用的是GE公司64排128层螺旋扫描仪, 层厚螺距5 mm, 分别对患者的上至头顶,下至锁骨头进行扫描, 在适当情况下增加扫描的强度。对比剂则选用非离子型碘海醇, 通过静脉注射, 最多注射100 ml,最少80 ml, 注射的速度应控制在3~5 ml/s, 3 ml/s使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推注, 在注射完45 s以内进行扫描。MRI组则采用荷兰飞利浦1.5T MRI进行扫描, 分别对矢状面、冠状面、更断面进行加强扫描, 翻转角度为90°[3]。
1.3 诊断标准 CT诊断:若患者的骨质密度矫正情况较高,同时有高密度斑片状阴影则确诊为鼻咽癌。MRI诊断:存在无脂肪高信号, 骨样低信号, 在加强后有强化的迹象, 或骨皮质和骨纹中有缺失和破坏的现象出现, 腔隙孔直径明显增加, 同时出现骨质增生的现象, 则确诊为鼻咽癌。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鼻咽部位的诊断中, CT组的检出率为52.83%, MRI组的检出率为84.91%, MRI组明显优于CT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颅底部位的诊断中, CT组的检出率为22.64%, MRI组的检出率为54.72%, MRI组明显优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诊断现状 在鼻咽癌的诊断中, 由于鼻咽的所处部位较深, 因此在对鼻咽癌内部病变进行诊断时, 通常采用影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辅助的诊断, 从而对鼻咽的病变状况进行评估[4]。在传统的诊断中, 通常采用CT断层扫描的方式进行检查, 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 核磁共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鼻咽癌的诊断中, 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对城乡展示结果的分析, 可以正确的将病变情况进行分期, 使得靶区的勾画更为精准, 从而有利于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鼻咽癌的特点之一是会出现浸润性增生, 通常情况下会直接侵犯颅底。由于通过CT扫描可以对患者的病变部位高密度的区分, 所以在临床中主要采用CT技术来评价病变的局部范围。但是由于CT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清晰的对颅底的侵犯状况进行显示, 同时也不能对副鼻窦进行检测。因此在临床中可能将炎症诊断为肿瘤, 降低诊断的准确率。3. 2 诊断效果 在MRI的诊断中, 通常只需要存在骨质信号较低, 无脂肪信号较高, 加强后有强化的现象即可对鼻咽癌患者进行诊断[5]。在本次的研究中, CT组的检出率为52.83%, MRI组的检出率为84.91%, MRI组明显优于C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颅底部位的诊断中, CT组的检出率为22.64%, MRI组的检出率为54.72%, MRI组明显优于CT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MRI对鼻咽癌的检出率无论在鼻咽还是在颅底均高于CT组, 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推广。
[1] 韩鸿宾, 谢敬霞. MR扩散与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8, 32(6):221-225.
[2] 林东虎, 孙德津. MRI与CT 在鼻咽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放射学实践 , 2009, 20(5):231-233.
[3] 卢丽霞, 吴湖炳, 曾宗渊, 等. MRI CT 和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检测差异的初步研究.中国肿瘤临床, 2009, 34(5):101-102.
[4] 朱良付 , 黄如训 , 盛文利, 等 .鼻咽癌的诊断在临床上采用 CT与 MRI 的比较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2004, 18(11):483-487.
[5] 苑仁冰, 庄永志, 徐丽杰. CT/MRI影像融合在鼻咽癌适行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1):119-12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3.050
2015-02-11]
136200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