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吸收线在妇科手术切口应用的对照分析

2015-02-01卢彬彬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7期
关键词:缝线妇产科妇科

卢彬彬

可吸收线在妇科手术切口应用的对照分析

卢彬彬

目的 探讨腹部横切口普通丝线缝合与可吸收线缝合在妇科手术切口应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妇科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线, 对照组采用普通丝线, 对比两组切口的缝合时间及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缝合时间为(14.0±2.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0±3.6)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切口为甲级愈合, 对照组中有切口脂肪液化5例, 及时处理后二期愈合,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个月腹部切口出现瘢痕的比率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可吸收线不增加切口疤痕, 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临床可积极应用。

可吸收线;妇科手术;手术切口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患者对切口美容的效果要求增加,对妇产科医生有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要求缩短手术时间, 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手术效率等[1,2]。本文探讨妇科手术切口普通丝线缝合与可吸收线缝合的临床疗效, 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7 月行妇科手术患者120例, 本文以妇产科手术腹部横形切口缝合用线进行研究, 手术缝合时间、一期愈合例数、皮肤切口瘢痕形成情况等几个方面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7月行妇科手术患者120例, 其中异位妊娠40例, 子宫手术48例, 附件手术32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所用患者麻醉方式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腹部横形切口, 手术缝合由指定医师进行。附件及异位妊娠患者, 术后预防应用抗生素1 d, 子宫及剖宫产患者, 术后预防应用抗生素2 d。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缝合材料与方法

1.2.1 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合线, 无毒性, 可以通过水解作用吸收, 在手术2个月后可完全吸收, 可以减少反应性瘢痕产生, 羟基乙酸为有效的抗菌剂是缝线的分解产物, 可以减少感染, 故有利于伤口充分愈合。切口缝合方式采用皮内连续褥式缝合, 自切口一顶端至另一侧顶端, 最后将线结埋于一端皮下。

1.2.2 对照组采用普通丝线缝合, 切口缝合方式采用皮内连续褥式缝合, 自切口一顶端至另一侧顶端, 最后将线结埋于一端皮下。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切口的缝合时间及愈合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切口缝合平均时间对比 观察组平均切口缝合时间(14.0±2.6)min, 对照组平均切口缝合时间(17.0±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及瘢痕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切口为甲级愈合, 对照组患者中有切口脂肪液化5例, 及时处理后二期愈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的所用患者中出现34例腹部切口瘢痕, 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的所用患者中出现37例腹部切口瘢痕,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外科缝线的作用是靠拢组织, 利于组织愈合, 直到不再需要缝线支持, 缝线应自行吸收。但目前丝线是持续存在的不可降解的缝合物, 是一种异物, 长时间存将引起不良的排斥反应, 可以引起炎症反应, 最后引起瘢痕形成、钙化或慢性炎症。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的革新及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 妇科手术逐渐增多, 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许多女性患者已不满意对疾病本身的疗效, 患者对术后整形程度要求逐渐提高[3-5], 在妇科临床工作中, 应用可吸收缝线是目前外科技术革新中的重大飞跃, 满足了患者对术后伤口美观的需求,同时降低了术后阴道残端不规则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可吸收缝合线有无毒性, 可以通过水解作用吸收, 在手术2个月后可完全吸收, 可以减少反应性瘢痕产生, 羟基乙酸为有效的抗菌剂是缝线的分解产物, 可以减少感染, 故有利于伤口充分愈合。就本院对纳入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分析, 本文对两组患者术后结果分析, 两组患者切口均无红肿、硬结等不良愈合。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显示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缝线牢度增强,可以利于连接的组织的对合, 提高缝合速度, 充分缩短手术时间。对瘢痕等预后结果分析显示两组瘢痕的形成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吸收线能降低常规针线缝合时带来的缝合创伤和相应的皮肤瘢痕。观察组的切口为甲级愈合, 对照组中有切口脂肪液化5例, 及时处理后二期愈合。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的所用患者中出现34例腹部切口瘢痕,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的所用患者中出现37例腹部切口瘢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妇产科开腹手术中应用可吸收线, 可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及经济效益, 减少患者痛苦, 依从性好, 可吸收线能缩短切口缝合时间, 减少切口瘢痕形成, 能够有效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出现,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享万红, 杨红悔.横切口剖宫产脂肪层自然对合法40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7(6):322.

[2] 刘波, 戴淑真, 魏敏.改良筋膜横切口保留腹壁浅静脉的临床意义.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7):401-402.

[3] 陆叶.两种妇产科手术切口缝合方法的比较.中国医药导报, 2010(34):147.

[4] 周芸.妇产科腹部切口两种缝合方法的比较.中国现代医生, 2010, 51(21):133-134.

[5] 孙江川, 漆洪波.腹壁皮内缝合不拆线法在妇产科的应用.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7, 13(2):10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203

2015-02-26]

028000 通辽市医院

猜你喜欢

缝线妇产科妇科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外科缝线标准中线径问题的研究
秒懂妇科体检报告 这个可以有!
留学生妇产科学见习课全英教学探讨
缝线抗议
浅谈妇科中急腹症的临床治疗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
介入治疗在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