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动脉瘤的急诊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15-02-01杨强郭放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杨强 郭放

颅内动脉瘤的急诊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杨强 郭放

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的急诊手术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45例, 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手术治疗, 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经血管造影复查所有患者瘤蒂夹闭均理想且动脉瘤消失, 治疗效果为恢复良好37例, 轻残4例, 重残3例, 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9%, 且主要为脑积水及短暂性脑缺血, 其中脑积水经过V-P分流术治疗后均缓解, 短暂性脑缺血自行好转。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行急诊手术治疗可对再次破裂出血予以有效预防, 同时可对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血肿予以彻底清除,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颅内动脉瘤;急诊手术;预后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为常见的原因, 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当动脉瘤发生破裂后容易引发脑血管痉挛或再出血, 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1], 严重时可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应尽早给予有效治疗, 对患者预后予以有效改善[2]。为分析颅内动脉瘤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选取本院急诊科收治的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对其急诊手术效果展开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中心在2013年1月~2014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5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头颅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 且患者均伴随有程度不同的脑池积血症状,其中18例患者伴随脑内血肿表现。45例患者中男26例, 女19例, 年龄36~75岁, 平均年龄(55.6±10.4)岁;其中单发动脉瘤43例, 2个动脉瘤2例。47个动脉瘤的位置为:脑中动脉瘤11个, 前交通动脉瘤15个, 后交通动脉瘤14个,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3个, 颈内动脉系统其他部位动脉瘤4个。所有患者均于发病3 d内入院接受急诊手术治疗。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诊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行额颞骨瓣开颅并从侧裂入路, 展开瘤蒂夹闭。其中3例脑中动脉瘤患者在术前经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的形状不规则, 在术中容易再次发生破裂出血, 故而在开颅前充分暴露同侧颈部颈内动脉, 以便在手术过程中可将颈内动脉临时阻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可于术中将同侧颈内动脉近心端游离予以临时性阻断, 对出血加以控制。对有脑内血肿伴随症状者在手术中及时清除患者脑池内积血及动脉瘤四周血块。对动脉瘤夹闭后利用已浸泡过3%罂粟碱的棉片对载瘤动脉进行20 min覆盖。

1.3 疗效判定标准[3]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良好:经治疗患者可以正常的学习、工作;轻残:经治疗患者有轻微的神经系统症状, 而对工作及生活无明显影响;重残:经治疗患者仍伴随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无法实现生活自理, 生活需他人照顾;死亡:患者死亡。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术后经血管造影复查, 所有患者均实现瘤蒂理想夹闭, 动脉瘤均彻底消失。45例患者治疗效果恢复良好37例(82.2%),轻残4例(8.9%), 重残3例(6.7%), 死亡1例(2.2%)。45例患者中共4例出现并发症, 其中脑积水1例, 短暂性脑缺血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9%。脑积水患者通过V-P分流术进行治疗后均缓解, 短暂性脑缺血未经处理自行好转。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 主要致病机理为脑动脉关闭局部先天性缺陷及腔内压力明显升高引发。当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后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同时动脉瘤破裂可引发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4], 造成患者残疾或死亡。因此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十分必要。

近年来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及医学研究不断深入背景下,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已有较快发展, 且该病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多。然而动脉瘤夹闭手术由于可对动脉瘤予以确实有效的夹闭, 可促使载瘤动脉保持通畅, 能够实现动脉瘤理想的治疗效果, 故而现阶段仍是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而接受度高的重要治疗方法[5]。另一方面, 开颅手术对重要功能区域内或位于深处的动脉瘤而言并不适用,这是因为开颅手术常会给患者造成巨大创伤, 同时该术式存在一定风险, 故而现阶段很多学者认为应该采用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方法为患者展开治疗, 这样既可预防患者颅内再次发生出血事件, 同时又可通过将蛛网膜下腔积血予以清除的方式促使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风险大大降低, 有助于降低患者残疾率与死亡率。在本次研究中本院对于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术后经血管造影复查所有患者瘤蒂夹闭均理想且动脉瘤消失, 治疗效果为恢复良好37例, 轻残4例, 重残3例, 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9%。通过本次临床实践作者认为在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展开急诊手术治疗时, 应采用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以便获取患者更为全面的信息, 避免遗漏多发性动脉瘤。在手术中医护人员应保证患者麻醉诱导平稳, 在患者肌肉完全松弛后进行全身麻醉插管。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输液的良好显露, 应尽量采用咬骨钳咬除蝶骨嵴, 必要时可采用气动磨钻朝内侧磨, 磨到眶膜动脉位置, 以便和侧裂处构成锥形空间从而分开侧裂, 并对颞叶或额进行适度牵引, 以便扩大手术视野, 保证动脉瘤显露充分。

综上所述,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行急诊手术治疗可对再次破裂出血予以有效预防, 同时可对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血肿予以彻底清除,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1] 冉启山, 余云湖, 李航, 等.24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临床效果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36(10):1077.

[2] 出良钊, 杨华, 董明昊, 等.颅内微小动脉瘤栓塞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6):608-612.

[3] 张佳栋, 迁荣军, 孙勇, 等.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186例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3, 29(11):1141-1142.

[4] 梁旭光, 杜崇颖, 朱迪, 等.Enterprise支架在宽颈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3, 29(12):1268-1270.

[5] 冯九庚, 曾春辉, 洪涛.70岁以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显微外科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1):2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0.049

2014-11-03]

450047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颐和医院神经外科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