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观察及护理
2015-02-01侯玉洁
侯玉洁
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观察及护理
侯玉洁
目的 分析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措施。方法 95例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 其中 15 例并发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其临床特点, 总结护理措施。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患者发生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最早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第8天, 最晚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第55天, 平均时间(28.56±10.14)d, 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持续时间最短 6 d, 最长66 d, 平均持续时间(31.26±14.28)d, 其中有 2例为Ⅱ度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 6 例Ⅲ度, 7 例Ⅳ度,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间断脐周痉挛性腹痛、腹泻、大便呈黄绿或黄褐色, 加重时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性便。经药物治疗、饮食干预、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综合护理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患者的腹泻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病情得到控制。结论 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发生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周之后, 病情维持时间较长, 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积极干预。
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护理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常用手段, 疗效确切, 而由于病理复杂, 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便是常见的类型。临床表明, 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发生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2 周之后, 病情维持时间较长, 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积极干预[1,2]。本文旨在分析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措施, 特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诊治的15例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诊治的95例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 其中术后并发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本组患者中男9例, 女6例, 年龄3~8岁5例, 24~59岁10例,平均年龄(41.84±16.39)岁, 其中有5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 2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例为Fanconi贫血。有9例通过非血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另外6例亲缘半相同。
1.2 护理方法
1.2.1 腹痛腹泻的护理 腹痛、腹泻是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典型表现, 护理人员需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 准确记录的大便的数量、性状、次数、颜色及腹泻的伴随症状等, 并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和精神状况, 每日至少测量1次患者的体重、腹围, 对于腹痛患者及时通过添加衣物、暖手宝、热敷等方式做好腹部的保暖, 并严格按照医嘱应用解痉、镇痛药;其次是加强用药护理, 按照医嘱对患者应用抗感染、保肝护胃、抗排异等药物, 并注意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的反应情况, 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用药, 并报告责任医师。
1.2.2 肛周护理 由于患者皮肤较嫩, 大便次数多, 每次便后使用0.5‰碘伏水清洗, 并用无菌棉球沾干, 肛周给予0.5%碘伏消毒达到抗感染的作用;当大量腹泻时, 为防止肛周皮肤进一步受损, 应最后在肛周皮肤表面涂抹一层含有多聚溶液的皮肤保护膜, 可帮助完整的或受损的皮肤黏膜免受粪便的浸渍。
1.2.3 饮食干预 对于腹泻程度较重的患者进行禁食处理,并实施静脉营养液维持营养, 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弹性及中心静脉压, 合理调整营养液输注速度和数量, 并注意观察静脉输液是否通畅, 腹泻程度较轻者则可进食易消化、高维生素、无渣、适量蛋白质的食物, 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饮食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则, 避免进食芹菜、韭菜等粗纤维食物。
1.2.4 口腔护理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洁, 勤漱口, 对于出现口腔溃疡的患者及时应用5%碳酸氢钠及口泰增加漱口次数, 并行口腔护理[3], 做口腔护理时, 动作要轻柔, 以免刺激引起呕吐, 避免刺激性食物对黏膜的损伤, 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 ml/d;若口腔疼痛严重者可在饭前给予2%利多卡因含漱。
1.2.5 心理护理 积极通过微笑引逗方式、玩具、鼓励性语言、沟通交流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病情刺激,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患者发生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最早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第8天, 最晚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第55天, 平均时间(28.56±10.14)d, 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持续时间最短6 d, 最长66 d, 平均持续时间(31.26±14.28)d, 其中有 2例为Ⅱ度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 6例Ⅲ度, 7例Ⅳ度,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间断脐周痉挛性腹痛、腹泻、大便呈黄绿或黄褐色, 加重时可呈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性便。经药物治疗、饮食干预、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综合护理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患者的腹泻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病情得到控制。
3 小结
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是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 同时也是导致手术失败及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 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而由于移植治疗的刺激性较大, 患者本身的自主意识较低, 依从性较差,加强病情的恢复与日常饮食等方面关系密切, 因此加强护理干预非常重要[4,5]。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发生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周之后, 病情维持时间较长, 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积极干预。
[1] 乔淑敏, 陈广华, 王易, 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疗效观察.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3, 21(3):716-720.
[2] 朱莉, 孙爱华, 黎智, 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9):850-851.
[3] 张跃男, 张静, 丁小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7):47-49.
[4] 李庆山.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Th17细胞重建与IRF8调控Th17细胞分化机制的初步研究.南方医科大学, 2014.
[5] 郑静静, 谢新生, 万鼎铭, 等.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14):2226-223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156
2015-01-15]
450008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