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015-02-01徐杰王雪伟
徐杰 王雪伟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徐杰 王雪伟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外周血管时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将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 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给予患者相应处理措施。结果60例患者中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5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3%;经过积极处理后,所有患者并发症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针对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时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原因给予有效预防措施, 并及时给予处理, 能够实现患者康复。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预防;处理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是近年来临床开展的新的介入路径, 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小, 同时不受体位限制, 术后患者可较快恢复, 无需服用抗凝药物, 因此在临床使用较为广泛。桡动脉解剖部位血管较细, 同时解剖变异, 因此可对穿刺血管造成损伤[1]。介入治疗时若患者不能良好配合, 可导致较多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轻者出现少量渗血,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现象, 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 因此对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进行观察分析有着重要意义[2]。作者将本院近2年收治的60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采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60例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43~76岁, 平均年龄(58.35±4.35)岁, 其中不典型胸痛18例, 稳定型心绞痛13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 心肌病5例, 瓣膜性心脏病5例;其中11例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脂固醇、甘油三酯均出现异常。
1.2 方法 患者均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 具体如下:飞利浦FD20 血管造影机, 患者取仰卧体位, 右上肢用托架托起, 自然外展30~50°, 桡动脉穿刺点取前臂桡骨小头内侧近端桡动脉波动最强点, 手术侧一般选择右侧。以穿刺点为中心, 环形半径6 cm左右进行消毒, 并常规消毒铺巾, 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预防血管痉挛出现。血管进行穿刺时患者手腕过伸, 保证动脉充分暴露。皮肤30°角进针, 进入皮肤约为2 cm之后缓慢退针, 直至针尾涌出血液, 桡动脉穿刺采用桡动脉专用5F-6F动脉鞘进行, 将鞘管置入。经鞘管将硝酸甘油200 μg缓慢注入, 预防血管痉挛, 肝素3000 U常规抗凝。造影钢丝引导下, 将多功能冠状动脉造影管JL3.5、JR4.0冠状动脉造影管插入, 选择性的对右冠状动脉及做冠状动脉进行造影, 同时对病变血管进行PCI治疗。
患者术后均送往CCU, 观察术后指端血运、是否出现术后渗血等, 同时对右上肢进行观察, 若患者诉出现不适感或者上肢疼痛, 则立即查看, 若发现皮下瘀血、局部肿胀等,则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同时对病变部位进行标记。若患者出现前臂剧烈疼痛、掌侧肿胀、手指感觉尖锐、屈指力量减弱等, 则怀疑是否为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2 结果
60例患者中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5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3%, 其中外周血肿4例, 经及时抬高患肢、局部加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治疗后康复, 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 急诊骨科将筋膜室切开减压, 清创治疗25 d后, 患者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出院时无前臂缺血坏死、桡动脉闭塞、前臂血肿、桡动脉痉挛、手掌缺血、动静脉瘘等并发症, 未出现死亡患者。
3 讨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临床常用入路方法, 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 该段动脉口径较细, 同时分布迷走神经相对较小, 因此基本不会导致迷走反射的发生;经桡动脉远端介入治疗后通过加压包扎即可实现止血, 同时无需制动, 术后患者可下床活动, 避免了长期卧床导致的尿潴留、腰背疼痛、下肢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然而经桡动脉入路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若操作不当或者患者不良好配合等可引起上肢血管破损、桡动脉痉挛等, 进而导致上臂血肿, 出血导致局部颈部、颈动脉分支血管损伤导致动脉夹层、纵隔血肿导致压迫大血管, 进而引起患者死亡。
为减少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医护人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3]:术前进行常规桡动脉检查, 观察患者手部血液循环情况, 并对桡尺动脉侧支循环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减少急性血管并发症, 在操作中医护人员要尽量轻柔、准确、快速,桡动脉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对于分支较多、血管闭塞的复杂病变, 医护人员要准确认识, 同时术前做好准备, 术中对导丝走行方向进行观察, 避免误入进分支血管。为提高患者配合度, 术前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 保证患者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 从而避免动脉撕裂出血、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要将穿刺局部压迫位置、时间及力度合理调整, 并对桡动脉穿刺处及血管走行区域血液循环和局部组织张力变化情况观察, 随时警惕上臂外周血管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术后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局部肿胀程度、弹力绷带张力、手部感觉、生命体征等监测, 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上臂外周血管血肿最有效手段为局部压迫, 一般采用无菌纱布对血肿部位进行10~15 min的压迫, 对血肿情况进行观察, 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延长压迫时间, 同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安抚,避免焦虑、恐惧等情绪引起的血压升高。压迫止血后, 可直接使用弹力绷带进行适当包扎, 严格控制包扎力度, 具体根据肿胀程度、出血状况、疼痛程度选择, 一般绷带包扎时间控制在6 h左右, 期间需要观察患肢远端供血、局部伤口、皮肤温度、颜色及动脉波动情况等, 避免动脉血栓发生。患者卧位时将患肢抬高, 从而对局部血液循环进行改善, 同时可通过冰敷等手段进行缓解。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3%, 经积极治疗后患者均痊愈。
综上所述, 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中通过有效的预防手段, 能够减少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 通过积极处理可实现患者康复。
[1] 杜雯, 刘慧敏, 刘佳, 等.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分析.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2):236-237.
[2] 张昕, 龚开政, 王顺娣, 等.冠心病介入诊治术的外周血管并发症及其处理.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25(14):550.
[3] 周滔, 周胜华, 沈向前, 等.心脏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临床分析.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2(1):156-15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079
2014-11-03]
450007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徐杰);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王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