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蠕形螨相关疾病的研究*

2015-02-01段永池田晔王子文姚爱霞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24期
关键词:蠕形皮脂腺外耳道

段永池田 晔王子文姚爱霞

人体蠕形螨相关疾病的研究*

段永池①田 晔①王子文①姚爱霞①

人体蠕形螨是寄生在人毛囊和皮脂腺内的一种永久寄生虫。本文对人体蠕形螨的致病机制、相关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人体蠕形螨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蠕形螨; 蠕形螨病; 致病机理; 防治

蠕形螨又称毛囊虫,属蛛形纲,是一类永久性寄生虫。人体蠕形螨较多寄生在额头、脸颊、鼻翼、下颌、眼睑周围等部位的毛囊和皮脂腺内,有超过140种和亚种,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主要是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1]。人体蠕形螨虫体前端有刺吸式口器,呈不规则形,以上皮细胞和腺细胞的内容物为食,对人体皮肤产生损害,引起人体蠕形螨病。

本文对人体蠕形螨的致病机制、相关疾病、临床诊断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人体蠕形螨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 人体蠕形螨的致病机理

国内外学者对于蠕形螨致病性的主要观点有:(1)蠕形螨对宿主没有致病性[2]。(2)酒渣鼻、斑丘疹、痤疮和其他皮肤疾病是由于蠕形螨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的作用[2]。(3)蠕形螨是一种条件致病螨,宿主感染后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临床症状[3]。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否导致蠕形螨病及其严重程度由感染蠕形螨的数量、寄生时间和宿主抵抗力等共同决定。调查显示,痤疮、丘疹、酒渣鼻等类型的重症皮肤病患者的蠕形螨感染率较高,且临床症状越严重则蠕形螨数量越多[4]。

李文龙[5]研究表明蠕形螨致病机理主要有3种:(1)机械性刺激:蠕形螨机械性刺激是致病主要原因,由于蠕形螨螯肢、带刺足爪和蠕形螨虫体在皮肤毛囊内的直接刺激作用,使人体皮肤产生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等症状。(2)继发细菌感染:蠕形螨感染可使皮肤继发细菌感染。王秀虎等[6]研究结果表明,蠕形螨继发细菌感染主要是需氧菌,其次是兼性厌氧菌,两者占总数的97.9%。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附着在蠕形螨虫体上,随着蠕形螨出入人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可使人体面部继发细菌感染。(3)免疫病理作用:蠕形螨的代谢产物、分泌物和虫体等对人体而言属于异物,容易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免疫细胞浸润,分泌淋巴因子和免疫抗体,导致红肿和瘙痒等症状。当蠕形螨穿过人体真皮层时,真皮层中辅助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可使蠕形螨周围的免疫细胞增生和浸润,然而T淋巴细胞分泌CD3、CD4、CD8等淋巴因子,引起血管扩张和组织水肿,是产生痤疮、丘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的重要因素[7]。

蠕形螨是否致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夏惠等[8]以为蠕形螨的致病性主要体现在蠕形螨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长时间积累效应。由于人体的内分泌水平不同以及个体敏感性差异,特别是人体各自的皮肤特征影响蠕形螨寄生的微环境,有时合并不同种类细菌感染,则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当细菌的致病性强于蠕形螨时,则表现细菌感染症状;当蠕形螨的致病性强于细菌时,则表现为皮痒、痤疮、酒糟鼻、脂溢性皮炎等疾病;当蠕形螨与细菌的致病性相等时,则表现为两者兼有的症状。Bonnar等[9]认为机体内激素水平也影响蠕形螨的致病性。在一定浓度的激素诱导下,酒渣鼻患者中蠕形螨密度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说明人体内的激素水平与蠕形螨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如果蠕形螨的虫体封闭在毛囊皮质腺出口处,使人体外排分泌物受阻,使人体皮肤产生阻塞性痤疮,如果蠕形螨同时携带细菌感染,则会进一步加重症状。然而激素水平与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由此推断,当人体激素水平失衡加上外界环境急变时,人体免疫力就会下降,蠕形螨就会大量繁殖,通过机械刺激和化学性刺激使人体产生痤疮、丘疹、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目前,人体对蠕形螨产生免疫应答具体过程和机制还不太明确,相关文献和资料较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2 人体蠕形螨所致疾病

人体蠕形螨感染呈全球分布,不同地区、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均可被感染。目前我国人体蠕形螨感染率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国外报道感染率达到27%~100%[10],然而我国报道感染率是0.8%~81%[11]。人体蠕形螨感染年龄跨度大,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到90多岁的老人均可被感染[12]。当人体感染蠕形螨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代谢产物的化学性刺激,对人的皮肤组织产生严重损害,引起人体蠕形螨病,主要表现为感染部位的皮肤血管扩张、炎细胞浸润、组织水肿等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或散发性的针尖样痤疮[13]。以下分别介绍螨性酒渣鼻、螨性睑缘炎、螨性痤疮、螨性乳头炎、螨性外耳道瘙痒症和脂溢性脱发等几种人体蠕形螨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

2.1 螨性酒渣鼻 酒渣鼻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多发生在成年人,主要在鼻尖、额部、下颌、鼻翼等部位出现瘙痒、小丘疹、持久性潮红等临床症状。大量文献表明,酒渣鼻病因多而复杂,具体致病机制还不甚明确,其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力下降,然而相关研究表明蠕形螨感染与酒渣鼻密切相关[14]。胡铁中[15]研究表明,酒渣鼻患者的蠕形螨感染率比无酒渣鼻人群高32%,对三种类型的酒渣鼻患者的分析表明:(1)红斑型患者以轻中度痤疮为主。主要发生炎症反应,使上皮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出现局部小丘疹,表皮细胞轻微角化。透明胶带法镜检结果显示有大量蠕形螨寄生,且以毛囊蠕形螨为主。(2)丘疹型患者病变部位以中度痤疮为主。面部血管轻度扩张,皮肤油腻,皮脂腺增生,皮肤分泌旺盛,毛囊孔部分堵塞。透明胶带法镜检发现有大量皮脂蠕形螨寄生。(3)鼻赘型患者的病变部位以重度痤疮为主。患者皮脂腺丰富,表皮细胞发生角化,局部伴有炎性细胞浸润,棘细胞层和表皮层轻度肥厚,伴有不同程度结缔组织增生。当有细菌感染时,可形成肉芽肿,晚期可发展为脓包。毛囊口扩张,呈不规则状态,用透明胶带法进行蠕形螨病原体检查,发现有大量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寄生。

2.2 螨性睑缘炎 螨性睑缘炎俗称烂眼边,是发生在人体眼睑周围皮肤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眼睑发痒溃疡、畏光和刺痛、睫毛脱落和倒睫、眼部烧灼感和大量脓性分泌物。

王开文[16]研究表明蠕形螨可以导致眼部痤疮,伴有局部眼结膜充血水肿、晶状体混浊、角膜炎、眼睑溃疡等病理特征。李朝品等[17]对人眼睑缘蠕形螨寄生睫毛处的干性分泌物进行镜检发现有蠕形螨,组织切片检查可见蠕形螨切断面,虫体周围有角化物质包绕。Kamoun等[18]对睑缘炎患者与非睑缘者进行蠕形螨病原学检查,结果发现睑缘炎患者蠕形螨感染率明显高于非睑缘炎者,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蠕形螨感染率也随之增加。Demmler等[19]研究表明慢性睑缘炎患者蠕形螨感染率明显高于急性患者。穆剑等[20]研究表明91例睑缘炎患者蠕形螨感染阳性82例,占90%;65例非睑缘炎患者蠕形螨感染阳性21例,占32.3%。田晔等[21]的眼睑蠕形螨检查结果显示其中睑缘炎患者感染率达50.69%,其他眼病患者感染率为11.65%,健康者感染率为10.51%。以上研究表明,睑缘炎与蠕形螨感染密切相关,可以推测蠕形螨感染可能是造成睑缘炎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螨性痤疮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常见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22]。按照病变性质和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三度:I°仅有粉刺;II°不仅有粉刺,还有炎性丘疹和脓包;III°除有上述症状外,还有结节、囊肿和瘢痕等症状。谢淑霞等[23]对痤疮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研究,其中I°和II°痤疮患者分别占36.5%和35.1%;III°痤疮患者占28.4%。

痤疮形成主要与人体内激素过多、腺导管堵塞、蠕形螨感染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陈诗翔等[24]对275例痤疮患者皮肤进行蠕形螨数量和种类研究发现,蠕形螨镜检阳性患者237例(86.2%),以毛囊蠕形螨感染为主。凌萍等[25]对36例红斑痤疮患者进行蠕形螨病原体检查,其中阳性患者22例,占84.6%。可见,痤疮患者多伴有蠕形螨感染,蠕形螨虫体容易堵塞毛囊和皮脂腺导管,引起炎症反应,从而发展为痤疮。

2.4 螨性乳头炎 蠕形螨主要感染部位是颜面部,少数有乳头感染,女性多于男性。孙静等[26]通过对113例单纯蠕形螨感染而无其他病变的乳头标本研究结果发现蠕形螨主要寄生在生长旺盛的皮脂腺内,引起皮脂腺肿大,淋巴细胞浸润,基底细胞增生等现象。当乳头感染蠕形螨时,容易引发螨性乳头炎。早期表现皮脂腺肿大,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继而皮脂腺细胞变小,基底细胞增生,皮脂腺袋变小甚至消失等现象,可表现为瘙痒,乳头红肿和皮肤粗糙肥厚,伴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等症状。

2.5 螨性外耳道瘙痒症 蠕形螨可存在于外耳道皮肤的毛囊、皮腺脂或者耵聍中,引起局部皮肤红肿、耳痛、瘙痒或烧灼感等外耳道症状。

李朝品[27]对63具尸体标本外耳道皮肤组织切片镜检结果显示40具蠕形螨感染阳性,检出率为63%;对12人外耳道皮肤组织进行活检,均发现人体蠕形螨。张荣波等[28]对外耳道瘙痒症患者进行病原生物学研究,结果发现患者以毛囊蠕形螨或皮脂蠕形螨感染为主,并根据临床症状将螨性外耳道瘙痒症分为三型:(1)油耳型:上皮组织血管扩张,淋巴细胞浸润,毛囊和皮脂腺导管增粗,皮脂腺增生,腺细胞肥大,分泌物增多,耵聍多较稀薄,呈油糊状。(2)干燥型:腺体萎缩,表皮细胞角化甚至坏死,组织间水肿,耵聍腺袋状扩张,毛囊内物质增多,堵塞腺口,引起局部红肿。经病原学检查发现毛囊口可有蠕形螨聚集。(3)充血型:外耳道上皮细胞层严重角化,上皮组织血管增生和充血扩张,基底细胞排列不规则,外耳道皮肤弹性减弱,多伴有红肿。外耳道分泌物经病原学检查可见蠕形螨。

2.6 脂溢性脱发 当头皮感染蠕形螨后,蠕形螨则寄生在毛囊和皮脂腺内,通过吸食表皮细胞内容物,对细胞造成严重破坏,使头皮毛发营养供应不足。由于蠕形螨的机械刺激和分泌物的化学作用,引起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加重对宿主的损害,使毛囊和毛囊球严重受损,引起局部毛发脱落,因此蠕形螨的大量感染会一定程度上造成脂溢性脱发。

李朝品等[29]对头皮蠕形螨感染进行研究,实验组95例脱发患者,蠕形螨阳性者26例,占27.4%;对照组90例健康大学生,蠕形螨阳性者15例,占6.7%,可见脱发患者蠕形螨感染率高于正常者,脱发与蠕形螨感染相关。

2.7 其他 蠕形螨一般较多寄生在人体颜面部,还可少量寄生在口角、肛周、头皮、外阴等处,引起相应部位的临床病变,如口角炎、头皮脱屑、丘疹、外阴瘙痒等,迄今还未有蠕形螨腋下寄生的病例报道。蠕形螨还可与痔疮、结核、囊肿、肿瘤等疾病同时存在。孙静等[30]研究表明,面部肿瘤和基底细胞癌的发生与蠕形螨的感染率高低有一定的关系。

3 人体蠕形螨病诊断与防治

3.1 人体蠕形螨病诊断 人体蠕形螨一般较多寄生于油性皮肤人群,主要使皮肤产生红肿、瘙痒、斑丘疹、面部潮红和脱屑等临床表现,导致痤疮、脂溢性皮炎、酒渣鼻、睑缘炎等疾病。但根据临床表现诊断误诊率高,应结合临床表现并采用合适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找到蠕形螨进行确诊。

临床检查蠕形螨常用4种方法:(1)透明胶带法:将透明胶带剪成条块状,且与载玻片等长,等宽。嘱受检者睡前用温水将受检部位洗净并擦干,禁用任何化妆品。将胶带贴于受检部位,睡觉时关灯,于第二天清晨将胶带从受检部位取下贴于玻片上,在光学显微镜下查找蠕形螨。此法检出率高且无痛无创但耗时较长。(2)挤粘法:将与载玻片等大的透明胶带贴于受检部位,用清洁手指顺胶带挤压,挤压力度应使皮肤分泌物溢出,直到分泌物溢出不明显为止,然后将胶带轻轻撕下,贴于玻片上,用显微镜查找蠕形螨。此法耗时短但检出率不高。(3)挤压刮拭法,用清洁的手指挤压受检部位,然后用消毒过的不锈钢采血针钝端轻刮受检部位,置于载玻片上进行涂匀,在光学显微镜下查找蠕形螨病原体。此法耗时短检出率较高,但可引起疼痛甚至皮肤损伤。(4)毛发检查法:用镊子连根拔取睫毛或头发2~3根,置于载玻片上,加甘油和盖玻片进行镜检查找蠕形螨。这种方法适用于蠕形螨睑缘炎、脂溢性脱发的检查[31]。

3.2 人体蠕形螨病的防治 人体蠕形螨病应以预防为主。人体蠕形螨感染为永久性寄生,一旦感染必须采用理化和生物因素进行除螨。人体蠕形螨对温度比较敏感,37 ℃是最适发育温度是,54 ℃是致死温度。当人体温度超过37 ℃时,蠕形螨则会从毛囊和皮脂腺内爬出,以雌性蠕形螨为主。人体蠕形螨对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抵抗力,在23~27 ℃环境中,大部分蠕形螨可存活2 d以上;在干燥环境中尚可存活1~2 d。蠕形螨的生命力较强,并且对酸碱耐受范围比较广,尤其是皮脂蠕形螨,普通的药物或除螨化妆品很难奏效,但3%来苏水和75%酒精15 min可有效杀死人体蠕形螨。预防人体蠕形螨病要做到4点:(1)避免与蠕形螨病患者接触,定期对生活用品进行消毒;(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和脸,剃须刀和其他生活用品应避免混用;(3)注意饮食,少食脂肪和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4)合理使用一些除螨化妆品和药物。

人体蠕形螨病的治疗常用西药是甲硝唑、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伊维菌素、双甲脒、硫化硒、扑灭司林、四环素等药物。西药的主要优点是见效快,使用方便。但长期使用西药则会有很多不良反应。如甲硝唑长期使用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硫化硒则会引起中毒症状。治疗人体蠕形螨病的常用中药包括百部、花椒、丁香、藜芦、桉叶、蛇床子、连翘、柴胡、地肤子、黄柏等中药材。中药的主要优点是副作用小,但中药具有见效慢、成分复杂等缺点。以上中西药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亦常见于痤疮的治疗中[32-33],因其各有利弊,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根据实际病情选择使用。

综上所述,人体蠕形螨是一种寄生在人体毛囊和皮脂腺内的永久寄生虫,主要引起螨性酒糟鼻、螨性睑缘炎、螨性痤疮、螨性乳头炎、螨性外耳道瘙痒症、螨性脂溢性脱发等皮肤疾病。蠕形螨病应以预防为主,感染后不经治疗将终身感染,一旦经病原学检查确诊蠕形螨感染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或除螨化妆品进行除螨治疗。

[1]赵亚娥. 蠕形螨的系统学研究进展[J].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3, 40(3): 166-170.

[2]Pena G P, Andrade Filho J S. Is Demodex really non-pathogenic[J]. Revista do Instituto de Medicina Tropical de São Paulo, 2000, 42(3): 171-173.

[3]Jansen T, Kastner U, Kreuter A, et al. Rosacea‐like demodicidosis associated with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1, 144(1): 139-142.

[4]李景文. 毛囊蠕形螨所致皮肤损害的病理学观察[J]. 临床皮肤科杂志, 1993, 22(3): 126-127.

[5]李文龙. 蠕形螨所致病性问题[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7, 7(6): 45-46.

[6]王秀虎, 朱娇媛, 刘众齐, 等. 面部炎性皮损与蠕形螨和细菌感染的关系[J]. 实用预防医学, 2007, 14(3): 863-864.

[7]许礼发, 田晔, 李朝品. 人体蠕形螨病的免疫学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 ,15(5): 483-484.

[8]夏惠, 胡守锋, 陈兴保. 蠕形螨感染与面部皮肤病的关系[J].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9, 7(3): 142-143.

[9]Bonnar E, Eustace P, Powell F C. The Demodex mite population in rosace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1993,28(3): 443-448.

[10]Domonks A N. Andrews Desease of the skin[M]. 6th ed. Philadelphia:W. B. Saunders Co, 1971:515.

[11]詹希美. 人体寄生虫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73-275.

[12]刘素兰, 徐业华, 谢禾秀. 毛囊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学[J].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1, 14(3): 143-146.

[13]王亚辉. 人体蠕形螨病的临床症状分析[J]. 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 22(5): 13-15.

[14]Forton F M N. Papulopustular rosacea, skin immunity and Demodex: pityriasis folliculorum as a missing link[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012,26(1): 19-28.

[15]胡铁中. 酒渣鼻与蠕形螨感染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13(4):230-231.

[16]王开文.眼红斑痤疮3例[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11(3):176-177.

[17]李朝品, 段中汉, 李淮岗. 人眼睑缘蠕形螨寄生及致病性的探讨[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6, 12(1): 47-49.

[18]Kamoun B, Fourati M, Feki J, et al. Blepharitis due to Demodex:myth or reality[J]. Journal français d’ophtalmologie, 1999, 22(5):525-527.

[19]Demmler M,De Kaspar H M, Mohring C. Blepharitis.Demodex folliculorum,associated pathogen spectrum and specific therapy[J]. Ophthalmologe,1997,12(3):191-196.

[20]穆剑, 夏朝霞, 王梅, 等. 蠕形螨感染睑缘炎患者与干眼发生相关性分析[J]. 临床眼科杂志, 2010, 18(4): 358-360.

[21]田晔, 李朝品. 睑缘炎患者眼睑蠕形螨感染调查[J].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5, 17(4): 236-237.

[22]李丁纯. 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4-15.

[23]谢淑霞, 张云青, 王玲, 等. 痤疮对大学生人格倾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10,14(5): 324-326.

[24]陈诗翔, 徐敏丽, 黄育北, 等. 皮肤蠕形螨种类及数量在玫瑰痤疮的诊断价值[J]. 江苏医药, 2014, 40(12): 1447-1448.

[25]凌萍, 孙康, 王开文, 等. 85 例眼红斑痤疮临床分析[J]. 临床眼科杂志, 2005, 13(2): 181-183.

[26]孙静, 陈永莲. 女性乳头蠕形螨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2(5): 463-465.

[27]李朝品. 人体蠕形螨所致外耳道瘙痒症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J].锦州医学院学报, 1999, 20(5): 12-14.

[28]张荣波, 董宪明. 外耳道瘙痒症病原生物学的研究[J]. 锦州医学院学报, 1999, 20(3): 19-21.

[29]李朝品, 梁国光. 脱发与感染人体蠕形螨的关系[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1992,24(3): 115-117.

[30]孙静, 桂贤, 何金, 等. 毛囊蠕形螨感染与头面部皮肤肿瘤的关系[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5, 23(6): 428-431.

[31]刘彦, 梁瑜. 人体蠕形螨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J]. 衡阳医学院学报, 2000, 28(4): 385-386.

[32]周裕进. 3种方法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0):170-171.

[33]魏焕华, 魏梅. 中西医结合治疗13例痤疮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9(27):101.

Studies on Human Demodex Related Disease

DUAN Y ong-chi, TIAN Y e,WANG Zi-we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4):153-156

Human Demodex is a permanent parasitic mite in the human hair follicles and sebaceous glands. Pathogenic mechanism, related diseases, clinical diagnosis methods, and controlling methods of the human demodicidosi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provid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uman demodicidosis.

Demodex; Demodicidosis; Pathogenic mechanism; Controlling method

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55

2015-03-06) (本文编辑:陈丹云)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361098);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212);安徽理工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ZY1432)

①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田晔

First-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Medicin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232001,China

猜你喜欢

蠕形皮脂腺外耳道
蠕形螨睑缘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我国人体蠕形螨及蠕形螨病研究进展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
——外耳道成形技术进展
839 例常见外眼病患者蠕形螨感染情况分析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睑板腺囊肿与眼部蠕形螨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基于Matlab软件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CT影像特点分析
1例犬皮脂腺腺瘤的病理学诊断
皮脂腺瘤31例临床病理分析
保护好易受伤的外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