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的“陈情”艺术
2015-02-01刘颖华
刘颖华
《陈情表》的“陈情”艺术
刘颖华
李密的 《陈情表》 幸运地被南朝梁萧统编入 《文选》,一篇佳作得以保全,而作者李密也以《陈情表》名传千古。
这样的结局对李密来说,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李密写《陈情表》是迫不得已,他正处于忠孝两难、进退狼狈之境。李密向谁陈情呢?向晋武帝司马炎请求“辞不就职”。他“少仕伪朝(蜀国)”,新朝—— 西晋建国后,地方官员“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央政府先以“郎中”后以“太子洗马”征召,李密都“辞不赴命”。不难想象,在“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危急形势的背后,是晋武帝的疑心和愤怒:“供养无主”是实情还是托词呢?你李密多次拒绝“我朝”的征召,难道是要保持“不食周粟”的文人气节,不做“贰臣”吗?难道是心系旧朝、不事我朝吗?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李密只得“具以表闻”,希望能平息帝王之怒。好在《陈情表》不负“密”望,陈情成功。据史书记载,晋武帝看完《陈情表》,大赞:“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因此,后世认为李密之所以能如愿地“辞不就职”,主要有两点:一是为李密的孝心所动,晋武帝被他拳拳孝心打动,被他高超的委婉劝慰的“才辩”打动;二是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李密的孝也切合了晋武帝的治国方针——“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两点可归结为一个字——“孝”:为孝所动和取孝用之。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语言凄切哀婉,孝心情真意切,真真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但把晋武帝的恩准归结为为孝所动、为辞所动,这是不是有点夸大《陈情表》的魅力呢?晋武帝真是那种容易为人所动的软弱君主吗?
笔者认为晋武帝不是那种会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感念李密的孝心而做出偏私的至情至性之举的帝王。人说:“官大志坚”,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人其一言一行不能感情用事,每一个决定都必须经过理性的思考、权衡利弊才会做出。 高官尚且如此, 逼魏元帝曹奂禅位、被唐太宗高度评价的有为帝王晋武帝自然也是“志坚”一类。
晋武帝出于政治需求,因优待李密以示天下“以孝治国”的方针,以笼络天下士子,获取民心,这是符合情理的,但是在心存疑忌、李密忠心不明的情况下,晋武帝会愿意为天下之人树立李密这个“孝”的榜样吗?
想来李密的“孝心”固然感人,但这不是真正促使晋武帝恩准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笔者认为真正打动晋武帝的,是《陈情表》中李密那份隐于孝心之后的、被“孝心”光环遮蔽的对晋武帝的“忠心”。
品读《陈情表》,我们往往会为李密感人至深的孝心所打动,而忽略了其中或明或暗的忠心表白。其实,细读《陈情表》,我们不难发现其忠心表白之布局精心、环环相扣。
《陈情表》文章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无一赘言。全文共四个段落,实际上可分为三个部分,李密分三步向晋武帝表白忠心。
第一步:倾诉苦情,以消疑虑。文章首段,李密用客观、简洁的文字,向晋武帝诉说了自己的“夙遭闵凶”—— 特殊的家庭情况:李密六个月时父死失怙,四岁时母亲改嫁,而且“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的确“零丁孤苦”、孤寂无助。而李密能长大成人、成才,这完全归功于他坚强的好祖母刘氏。50 多岁的老妪刘氏强忍失独子之痛,独力支撑家门,“躬亲抚养”、教育孙儿。其间的辛酸苦楚可想而知。艰难岁月、患难与共,祖孙二人自然情深异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是李密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如此,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就显得真实可信,这大概也是李密急于向晋武帝表白的。一个“夙”字,一个“未曾”,委婉地向晋武帝暗示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少仕伪朝”时,祖母刘还未“婴疾病,常在床蓐”。他若想消除晋武帝疑虑,这是必须向晋武帝解释说明的关键所在。二是臣侍汤药,绝不能废离。对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李密来说,五尺应门之僮、侍奉起居的奴婢易得,但是承欢膝下、抚慰祖母孤苦之人非自己莫属,无人能替代。“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是李密的真言真情;“供养无主”是实情,绝非托词。
第二步:屡表忠心,以示归附。第二、三段是李密或暗示或明示屡表耿耿忠心的部分。首先,李密以卑微的姿态,来表现自己的忠诚。《陈情表》中的李密是卑贱低微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匍匐称臣。李密一直自称“臣”,尊称晋武帝为“陛下”,奉西晋为圣朝,称蜀汉为“伪朝”。中国古代是等级森严的社会,等级的差异反映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称呼就是其中之一。李密就巧妙地利用称呼上的尊卑褒贬, 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君臣名分已定,自己对新朝俯首称臣,并没有心系前朝,不满新朝;君君臣臣,自己恪守臣下的本分,甘为牛马。二是自贬。李密自言“微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姿态谦卑,这是在向晋武帝暗示自己深知自己“亡国贱俘”卑微的身份,对圣朝怀着敬畏之情、臣服之心。无论是以臣自居还是自贬,都是李密在向晋武帝表明自己的臣服和忠诚。
其次,李密再以欲“奉诏奔驰”的迫切之心表明忠心。“诏书特下”“寻蒙国恩”,一个“特”字、一个“蒙”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圣朝对自己这个“亡国贱俘”的重视和礼遇。“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以此坦言:皇帝恩遇优厚,不是他杀身所能报答的;自己感恩戴德都来不及,怎么会心怀非分之想而以照顾祖母为托词借故不赴任呢? 再加上即便“刘病日笃”的情况下,“臣欲奉诏奔驰”,深感“进退”之“狼狈”,李密不就是在暗示对于“太子洗马”一职,他是心动不已;对于圣朝的征召,他是感激不尽。“辞不就职”不是李密不忠晋朝,而是忠孝抉择、无奈之举。
最后,自毁名节以表忠心。李密在第三段宣称“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之前在伪朝做官,本就为了高官厚禄, 并不想自命清高。 李密故意把自己说成是唯官是图、一味追求功名利禄的势利小人,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但是这与李密所受的儒家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可见,为了消除晋武帝的猜忌,为了表忠心,他不惜抹黑自己,即便为后世诟病也在所不惜。
第三步:明立誓言,以示真心。文章第四段有李密的苦苦哀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言辞凄恻,令人动容;有李密的自我表白:“臣之辛苦,……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以证自己所言不虚;还有李密的明立誓言:“尽节于陛下”。有了前文“消疑虑”“表忠心”的铺陈,李密的誓言水到渠成,显得真诚可信。至此,李密直白表达了“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即臣并非拒绝征召,并非不忠于晋,实在是“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恳请陛下允许我尽完孝心,之后定当“尽节于陛下”。李密的这一承诺、誓言并非是情急之下的敷衍之词,应该是深思熟虑后的“两全之策”。这从他后来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就任温县县令一职, 就可看出李密立誓“尽节于陛下”之言不虚。
“忠孝”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立国之本,“忠孝”已融入到士人的血液中,成为他们奉行的道德规范、金科玉律。“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中国古代忠孝观的最好的诠释。小家以孝为人伦,大家以忠为人伦,其实,忠君是孝亲的延伸。两者大多是统一的,也难免有“忠孝难以两全”之时。这时,人们往往“先忠后孝”,舍小家顾大家。有特殊的家庭情况(如家中长辈无人供养),可以特事特办。这也是李密敢于直白表达“先尽孝,后尽忠”想法的原因。其实,无论是先尽孝,还是先尽忠,李密向晋武帝表白的是自己的“忠心”。
李密的忠心表白得很有艺术性: 晋武帝以阴谋篡夺了曹氏天下,故而讳谈“忠”字,对此李密心领神会,故而文中无一“忠”字,仅以“尽节”二字代替,但是,忠心表白策略得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可以说,《陈情表》是忠心表白策略成功的经典案例。
《陈情表》以孝心感人打动了世人的心,成为大家推崇的“凄恻千古”的“至性之言”;《陈情表》更以忠心表白打动了晋武帝的心,使晋武帝答应了李密“辞不就职”的请求,满足了其终养祖母的“微志”,全了他的孝心。
[作者通联:上海南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