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抓作风建设 促“双保”双赢
2015-02-01刘晓玲
◎刘晓玲
“国土部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果我们的干部职工不能依法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作风浮漂,一旦出事谁也救不了你,只有你自己救自己。”这是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冯正道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说的一番话。
“办个用地报件得跑几天,几个科室转下来头都是蒙的。”一些用地单位常常发牢骚说。
不仅如此,在市里开会一提到建设项目上不去,多数单位的矛头都对准国土部门,社会不理解,用地单位发牢骚,领导有埋怨,再加之国土部门个别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作风浮漂,办事人员说话难听,办事效率低,一度国土部门的形象降到低谷。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态,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狠抓工作人员作风提升。局党组成员明确岗位职责,出台责任追究,调整不胜职人员。有一办事群众打电话咨询土地过户手续一事,因工作人员说话生硬而被惹恼,一气之下,该办事群众将这一情况发贴上传到“济源论坛”,带来了负面影响,为引以为戒,局党组责令当事人上门向该办事群众公开道歉,取得了办事群众的谅解后,主动删了帖。
针对个别工作人员庸、懒、散、不作为问题,该局出台了相关纪律:接待办事群众不准态度粗暴;今天办不了的事必须告诉对方,解释清楚;上班不准打游戏、不准上网……一旦发现,全局通报,调离相关岗位。
针对社会各界反映的土地报批组卷和过慢的问题,该局重新梳理了办理程序,将各个环节进行压缩、优化,并在《济源日报》设置栏目,将国土资源报件办理程序向社会进行公示。对列入报批范围的民生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建立用地报批“绿色通道”,成立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协调领导小组,实行部门联动,将组卷的时间由规定的20个工作日压缩到不到5个工作日,特事特办项目不过夜。仅今年初至四月底,省政府已经批准近600亩用地,其他用地项目已组卷上报省厅。
“既要守住耕地这条红线,又要保障全市经济发展,一边是矛,一边是盾,这看似两个矛盾对立的双方,只有做到相互融合,才能顺应新形势、新发展。”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冯正道介绍。
济源86%的面积属于山区丘陵,新常态下的占补平衡给济源国土部门工作增加了难度。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杨立新介绍:“过去的占补平衡是‘先补后占 、 占一补一’,项目建设占好地,而补充的可能是偏远的、土壤条件差的耕地。现在国家提出‘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占补平衡,不仅要在数量上取胜,更要在质量上创优,做到占优补优。”为此,在确定土地后备资源库的基础上,加大找地造地力度,仅去年济源市就投资8516万元用于土地开发,实现新增耕地3930亩,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项目,全市62万亩耕地、57万亩基本农田的资源“红线”得到了坚守,实现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双保双赢”。
在保障方面,济源局一方面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支持民生工程、重点项目、集聚(开发)区项目用地,另一方面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城乡规划、环评以及节能减排要求、达不到节约集约用地标准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并加大土地批后监管,促进了全市合理调控、节约集约用地。到去年底,该局共争取到3086亩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了当地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