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与教育的发展*——第22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生讲习班学术见闻录

2015-02-01王润斌贺冬婉

体育教育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

王润斌,贺冬婉

(1.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曼尼托巴大学 运动与休闲管理系,加拿大 温尼伯 R3T 2X2)

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与教育的发展*
——第22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生讲习班学术见闻录

王润斌1,贺冬婉2

(1.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曼尼托巴大学 运动与休闲管理系,加拿大 温尼伯 R3T 2X2)

摘要:全面介绍了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组织召开的第22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生讲习班的学术活动。活动分为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和参观体验等,涉及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历史、哲学等维度。此次活动主要的收获和启示包括:一是充分认识了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地位与作用,二是全面把握了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的主题与热点,三是深刻领会与掌握了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与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D08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TY01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5M570551),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JN1503)。

关键词: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研究生;讲习班;奥林匹克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6-0001-05

Records of 22ndInternational Olympics Graduate Workshop

WANG Runbin1, HE Dongwan2

(1. Sports Science Dept., Fujian Normal Univ., Fuzhou 350117, China;

2. Sports and Recreational Management Dept., University of Manitoba, Winnipeg, R3T 2X2)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22nd International Olympics Graduate Workshop orga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s institute. The workshop includes academic lecture, paper report and visiting in the aspects of Olympic society,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is workshop can help fully recognize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Institution, grasp the themes and hot spots of the Olympic researches and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Olympic education.

Key words:international Olympic institution; graduate; workshop; Olympic education

由国际奥委会授权、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主办的第22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生讲习班于2015年9月1日-30日在希腊共和国举行。讲习班面向全球1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奥林匹克学院进行遴选,在读或毕业的硕博士均可申请,最终招录了35名学员参加为期1个月的讲座研习。本文的两位作者有幸作为大陆学员代表参加了此次讲习班,学习期间聆听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奥林匹克专家学者讲座,寻访了古希腊著名竞技赛会遗址,做了与奥林匹克主题紧密相关的口头报告,参与了纪念顾拜旦的仪式和圣火接力仪式等。本文旨在对讲习班期间的学术见闻进行总结与思考,以期向国内奥林匹克学界传达更丰富、更权威、更前沿的学术信息,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开展国际奥林匹克研究。

1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简介

国际奥林匹克学院(International Olympic Academy)是在国际奥委会的领导之下,由希腊政府出资、希腊奥委会运营的一个国际性的奥林匹克教育与文化中心,其总部位于雅典,校区位于奥林匹亚市,与古代奥运会的遗址相毗邻。经过法国的顾拜旦、德国的卡尔·迪姆和希腊的科迪西斯等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先驱的共同努力,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于1961年正式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宗旨,正如其章程所说,是一个国际文化中心。它把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研究和解释奥运会的教育、社会价值及奥林匹克理想的科学性作为自己的任务,使奥林匹克理想日趋完善。”这些目标均与古希腊的哲学理念以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所主张的准则完全一致——以古代奥运会为主体框架,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给青年一代的身体、意志、精神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因为,顾拜旦始终相信:“奥林匹克主义应触及哲学和教育两个方面,应帮助绅士阶级形成价值观体系,并且覆及宗教运动家和接受奥林匹克教育的青年们。”[1]

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最重要的活动是组织各种各样的学术研讨班和讲习班。成立之初,学院只举办国际奥林匹克青年研讨班,而经过54年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拓展,目前举办的学术班次有:国际奥林匹克青年研讨班、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生讲习班、国家奥委会与国家奥林匹克学院联合研讨班、国家奥林匹克学院院长研讨班、国际高等体育教育者研讨班、国际体育记者研讨班、国际奥林匹克奖牌获得者研讨班等。本文作者参加的第22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生讲习班就属于上述主体班次之一。除了主体班次,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与耶鲁大学、乔治城大学、哈佛大学联合开展了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学术研讨会。此外,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还与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大学联合培养奥林匹克研究方向的硕士生,以期通过更多的奥林匹克教育专家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践行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还在全世界建立了147个国家或地区奥林匹克学院,逐步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跨文化的奥林匹克教育网络。

2讲习班的学术活动

2.1专家学术讲座

在为期一个月的讲习班里,主要活动是聆听来自世界各国的奥林匹克专家举行的讲座,这些讲座共同的主题是“奥运会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历史学、哲学与社会学视野的探究”,同时,讲座又严格按照奥林匹克研究的主题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内容均由各自领域的专家担纲主讲[2]。

第一单元讲座的主题为“古代奥运会及其哲学思想”。具体内容包括:对古代奥运会竞技精神“Agon”的解读,运动员如何参与古代奥运会的集训,奥运会如何组织(裁判组成、运动员分组、项目日程安排、获胜奖励等),古奥运会如何融入城邦政治以及如何成为古希腊世界的精神纽带,古奥运会的裸体竞技与妇女禁忌,观众入场和集会祭祀活动,古代奥运冠军的地缘分布和社会地位,古代奥运会的职业化、商业化,古罗马时期的奥运会及其消亡。这一单元的讲师是加拿大的尼吉尔·克劳泽(Nigel Crowther)教授与奥地利的英格玛·威勒(Ingomar Weiler)教授。前者曾经担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是体育史名著《古代体育》(Sport in Ancient Times)的作者。后者是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知名的奥林匹克研究专家,多年潜心研究古代奥运会的考古历史和文物发掘历史。

第二单元讲座的主题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奥运会的复兴及其历史演进”。具体内容包括:19世纪中期开始的希腊复兴奥运会的努力,希腊人埃万杰洛斯·扎帕斯(Evangelos Zappas)的贡献及其对顾拜旦的启发,英国人威廉·彭尼·布鲁克斯(William Penny Brooks)组织的马奇·温洛克奥运会(Much Wenlock Olympic Games),国际奥委会的创立和1896年首届奥运会,研究现代奥运会的方法学基础,顾拜旦与孔子—不同文化语境的竞技赛会,奥林匹克宪章及其教育维度的倡导,《奥林匹克改革2020议程》的伦理与教育价值,2016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理念与路径等。这一单元的讲师是希腊的康斯坦丁诺斯·乔治亚迪斯(Konstantinos Georgiadis)教授和德国的奥托·尚茨(Otto Schantz)教授。前者是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荣誉院长,同时担任伯罗奔尼撒大学运动机能与健康学院院长一职,长期研究奥运会的复兴与奥林匹克教育。而后者是德国科布伦茨·兰道大学的体育史专家,他参与编写的三卷本《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一百年:思想、主席、成就》(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One Hundred Years,The Idea-The Presidents-The Achievements)是奥林匹克史学的鸿篇巨制。

第三单元讲座的主题是“奥林匹克教育与现代奥运会的社会政治学维度”。具体内容包括:奥林匹克体系演进的历史,国际体育管理及利益相关者,国际奥委会的治理实践与效果评估,奥林匹克2020议程解读,奥运会的项目设置与变动,新媒体时代的奥运知识产权保护及奥运营销,奥运会对性别的建构---从媒介形象到组织规训,透过奥运会参赛争议与仲裁审视运动员的权利,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价值,如何通过奥运会来建构族群认同等。这一单元的讲师是瑞士的金·洛普·夏普利特(Jean-Loup Chappelet)教授、美国的卡梅隆·梅勒(Cameron Myler)博士以及奥地利的奥特玛·威斯(Otmar Weiss)教授。夏普利特教授是瑞士国家高级公共管理学院(IDHEAP)有关体育治理方面的专家,他的《国际奥委会与奥林匹克体系:世界体育治理》(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and the Olympic System:The Governance of World Sport)一书是了解国际体育组织治理的必读书籍。卡梅隆·梅勒博士目前是纽约大学的助理教授,也是一名职业律师和国际体育仲裁院(CAS)里少有的女性仲裁员之一,还曾经是美国无舵雪橇国家队队员,参加过四届冬奥会,她作为运动员和仲裁员的经历使得相关奥运选手争议与仲裁的案例剖析无比生动和有说服力。奥特玛·威斯教授是奥地利维恩大学体育社会学方向的领军人物。

第四单元讲座的主题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哲学伦理探视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运动员权利”。具体内容包括:现代奥运会中志愿主义的产生、变迁与适应,21世纪奥运会等大型体育事件中的志愿者与体育旅游,当今社会中的奥林匹克主义——文化、多元文化主义与全球文化主义,作为生活哲学的奥林匹克主义——方向与挑战,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伦理与欧洲中心主义,权利视野中的残疾人选手同时参与奥运会与残奥会争议,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国际奥委会与反兴奋剂政策,体育组织的治理兴起,体育组织治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体育组织治理模型与评估等。这一单元的讲师是加拿大的乔治·卡利斯(George Karlis)教授、英国的迈克·麦克里米(Michael McNamee)教授和希腊的迪米特·帕帕迪米特劳(Dimitra Papadimitrou)博士。乔治·卡利斯教授是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健康科学学院专门从事体育志愿行为研究的专家。迈克·麦克里米教授就职于英国斯旺西大学工程学院,是知名的体育哲学和伦理学专家,还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先后三次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迪米特·帕帕迪米特劳博士是希腊帕特雷大学商学院的助理教授,其研究领域是体育治理及其公共政策分析。

2.2学术论文报告

除了安排专家的学术讲座之外,讲习班还要求所有参加者提交一篇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学术论文,论文保持在3500个单词以内、不超过8页。参加者还需要围绕论文进行15min以内的英语口头报告,每天安排一至两名学员进行报告,并有30min的交流讨论。论文将被收录在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年度论文集中,并由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图书馆收藏以便供大家交流学习。本研究按照不同主题,对参加者提交并报告的代表性论文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析。

一是以奥林匹克教育为主题的论文。中国台湾的关博图(Kwesi Botu)对台湾地区学校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西班牙的玛利亚·莫丽娜(María Molina)对西班牙两所高中的体育课程安排、目标设置和教学实践进行了个案考察,以此探究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及其对高中生的影响。伊朗的穆罕默德·哈桑·佩曼法(Mohamad Hasan Peymanfar)对伊朗政府的奥林匹克教育与伊朗的本土文学进行融合的教育策略进行了分析。巴西的卡洛斯·雷·佩雷斯(Carlos Rey Perez)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巴西奥运选手所理解的奥林匹克价值观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改善巴西2016奥运会教育项目的建议。乌克兰的尤里·奥利尼克(Yuriy Oliynik)采用大规模样本统计,针对乌克兰的反兴奋剂教育体系进行了解读。德国的伊娃·贝雷斯薇儿(Eva Bereswill)采用实验研究法,利用奥林匹克颂歌、奥运会主题曲等音乐形式对德国的小学生进行了奥林匹克教育传播。巴西的安娜-梅·海贝斯鲁特(Anna-Mei Habitzreuter)对如何提升奥运会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提出了建议。

二是以奥林匹克历史、哲学为主题的论文。巴西的爱丽丝·碧翠芝·安莎曼(Alice Beatriz Assmann)探究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出现的两支巴西国家代表队的冲突矛盾。澳大利亚的玛瑞莎·考索普-克夫特(Maressa Calthorpe-Croft)以表演理论作为分析基础,将运动员视为表演者、奥运会视为剧场,考察了两者关系的互动。瑞典的乔汉·埃克伯格(Johan Ekberg)以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为理论工具,对奥林匹克主义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英国的凯瑟琳·加内尔(Catherine Garner)分析了奥林匹克主义和现代体育语境中的“卓越”价值理念,直指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观系统的内在矛盾和外部挑战。加拿大的赫科特·麦基(Hector Mackie)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等意识形态对奥林匹克主义的影响和冲击。

三是以奥林匹克社会、文化和传媒为主题的论文。美国的拉菲·卡伦(Rafe Karen)以其所在高校魁地奇球队伍中的男女性别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为个案,纵向梳理了美国社会变迁视野中体育领域的性别平等。南非的娜娜·奥多姆-阿博加耶(Nana Adom-Aboagye)用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和南非三个国家的案例来解释加大对非洲女性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力度。波兰的亚当·奥莫泽雅克(Adam Omorczyk)通过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奥运会主办城市面貌的社会变化及其社会影响。葡萄牙的乔·曼宁·佩雷拉(Jor Manny Pereira)结合其在加拿大留学的经历,对土著加拿大人在奥运会中被阐释和代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挪威的莫滕·雷斯诺·桑维克(Morten Renslo Sandvik)以所在国家某自行车俱乐部选手为个案,调查他们对兴奋剂的态度,并分析了问题背后的社会现象和道德困境。西班牙的何塞·基拉(Jose Gila)分析了近三届青奥会在社交媒体Facebook上的传播特征。

四是以奥林匹克产业、营销、管理为主题的论文。捷克的雅各布·霍利克(Jakub Holicky)以偷袭式营销(Ambush marketing)为切入点,探究了耐克公司、必茨耳机等公司在伦敦奥运会前后采取的偷袭式营销手段,进而探究了奥林匹克无形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奥地利的杰斯明·西蒙特(Jasmin Simoneit)以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大型体育赛事的项目管理问题。希腊的哈莉特梦妮·托蒂娅(Haritomeni Tsordia)以品牌平等模型为理论视角评估了奥运会赞助商的经济效益。立陶宛的(Gintare Kauzaite)以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为切入点,探讨了奥林匹克主义价值观念在网络世界传播的策略与技巧。巴西的比昂卡·伽马·佩娜(Bianca Gama Pena)以跟随其导师——知名的奥林匹克专家拉马丁·达科斯塔——所做的志愿者项目为例,探究了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的创新策略。西班牙的卡拉·桑切斯(Carla Sánchez)则对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自治大学的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管理结构与框架进行了分析。

2.3学术参观体验

除了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活动外,讲习班还组织学员们进行了参观体验活动,对雅典卫城博物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古代奥运会考古博物馆等希腊著名的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同时还对迈锡尼文明遗址、阿尔戈斯地区的尼米亚赛会遗址、德尔菲的皮托赛会遗址、厄皮达洛斯的医神节赛会遗址、泛雅典运动会体育场以及最著名的古代奥运会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体验。

希腊是世界上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国家之一,特别是许多大型博物馆收藏文物体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希腊人对自由民主伦理和精神世界高度关注的理念造就了辉煌的文化,而这些文化恰恰是吸引国外参观者的重要原因。笔者在卫城博物馆外遇到几位耄耋之年的长者来参观,他们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在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无比崇敬和渴望。在众多博物馆中,总能找到古希腊体育的痕迹,甚至是新的谜题或线索,例如: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有一副显示着按照奥林匹亚德(Olympiad)纪年的历法图,旁边的说明文字是这样写的:“奥林匹亚德为4年一个周期,每一年都有冠冕赛会被安排,如尼米亚赛会、皮托赛会、地峡赛会、奥林匹亚赛会和奈亚赛会(Naia)。”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奈亚赛会几乎从未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之中,更不要谈能够与人们熟知的四大赛会共享“冠冕赛会”的荣耀。笔者后来在奥林匹克学院图书馆里读到了马克·格顿(Mark Golden)的《古代体育词典》(Sport in the Ancient World from A to Z),从中发现了词条“Naea”,从该词条的出处看,指代的就是奈亚赛会:“兴起于公元前4世纪的厄皮鲁斯地区多多那城邦的竞技赛会,目的是为了祭祀多多那的宙斯神。”[3]

在参观众多古希腊竞技赛会考古遗址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学术上的体验收获。在尼米亚赛会旧址,给讲习班学员做介绍的是加州大学的希腊历史考古专家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他的专著《阿瑞忒:古希腊体育文献录》(Arete:Greek Sports from Ancient Sources)在我的几篇论文中多次被引用。关于尼米亚赛会,米勒教授的贡献有两点:他组织发起了考古挖掘工作,让尼米亚的宙斯神殿和运动场重现天日并得到修复,因此希腊政府专门立碑纪念;此外,他还组织还原了现代尼米亚运动会,让尼米亚赛会得以流传和弘扬。在古奥林匹亚考古遗址,或许是之前期望值太高,真正地参观了,心里却有些许失落:断壁残垣令人唏嘘,不论是毁于地震或洪水,在这一片废墟中已难觅当年的神圣与宏伟。体育场、角力学校、皇家酒店、宙斯神庙、赫拉神庙、还有菲蒂亚斯工坊都只剩下几根多利安柱子和几片碎石头,顶多就是罗马人的砖墙屹立于间。而恰恰是这个偏僻的山村,能够吸引数万人前来朝圣、吸引各邦选派杰出运动员用十个月训练备战,它能够延续千年而薪火相传的确是一个奇迹,这就是《品达颂》(The Odes of Pindar)里赞扬的如同太阳和黄金一样璀璨的奥林匹亚的魅力吧。在德尔菲的考古遗址,有三个建筑场所令人印象深刻:阿波罗神殿、剧场和运动场,它们是构成希腊人神圣与世俗生活的重要场所,尤其是运动场,能在悬崖峭壁间的弹丸之地选就一块足够大的场地并且愿意建做体育场,充分说明了德尔菲的确是神赐之作,反映出德尔菲人的智慧选择。

3收获与启示

3.1充分认识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地位与作用

按照任海教授等专家的观点,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体系主要由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三部分组成,其他相关组织均围绕这三大支柱而建立。金·夏普利特教授等将国际奥林匹克组织体系分为三种类型:经典组织系统、扩展组织系统和规制组织系统[4]。无论是哪一种体系都没有将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这样的组织容括进来,这与《国际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明显不符,也与国际奥委会将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国际顾拜旦学会、国际公平竞争委员会等组织归为被承认的“推动奥林匹克理想公平竞争的教育组织”的举措不符。

此外,国际奥委会于近期通过了《奥林匹克议程2020》(Olympic Agenda 2020)改革方案,《议程》拟定了三大主题“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运动员为中心、奥林匹克主义的传承教育”。与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密切相关的是第三个主题——“奥林匹克主义的传承教育”。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在推动奥林匹克主义的传承教育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必将推动国际奥委会最新改革方案《议程》的践行与落实。例如: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一系列对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相关的学术研讨为改革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学理上的合法性;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可以通过自身的研讨会活动和国家奥林匹克学院体系,使奥林匹克主义思想更大范围、更加通畅和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还可以通过培养奥林匹克专业的研究生,为奥林匹克的文化教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5]。因此,必须立足国际奥委会的宏伟改革蓝图,审视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的角色扮演与作用发挥,从而推动组织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3.2全面把握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的主题与热点

关于奥林匹克的研究,在论域和学科归属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视奥林匹克运动为一种社会运动,关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应该属于对某一论域的研究,无法清晰地界定它的学科归属;另外一种观点将奥林匹克学视为体育学下的分支学科,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7]。从此次讲习班的学术讲座和论文报告来看,绝大部分的主题都限定在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依然紧密,如兴奋剂的检测离不开生物化学和医学、奥运场馆的建设离不开工程技术学、奥运信息的收集离不开信息技术学。考虑到本次研习班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传播与分享,大部分研习的主题厘定在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

通过对学术讲座和论文报告的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当前的国际奥林匹克研究有以下三个热点。其一,奥林匹克组织的治理。瑞士的夏普利特教授就FIFA出现的贪腐事件,以及背后自治与善治的矛盾引出奥林匹克组织自治与善治的矛盾,并以佩雷斯的公司治理模型为理论工具将IOC的治理分为五个层级,非常有新意也有解释力;而希腊的迪米特·帕帕迪米特劳博士则强调体育治理的基本理论,如代理理论、制度理论、资源依附理论等,这些理论来自公共政策学、公司治理等,也将在今后的奥林匹克组织治理中发挥工具性作用。其二,奥运选手的权利及其保护。《奥林匹克议程2020》确立的三大主题之一就是“以运动员为中心”,美国的卡梅隆·梅勒博士和英国的迈克·麦克里米教授以及部分研习班学员的论文,均将问题讨论的焦点指向运动员参赛的公平性与合法性、少数/弱势群体运动员(黑人、妇女、土著)如何彰显权利等,而且在商业化和传媒化气氛日益浓厚的赛场上,运动员的利益保护、权利维护无疑任重道远。其三,奥运会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再造。康斯坦丁诺斯·乔治亚迪斯、奥特玛·维斯、英格玛·维勒、尼吉尔·克劳泽等专家从古代奥运会价值理念的传递和现代社会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理念的拓展衍生等两个层面表达了奥运会理应传承“卓越、友谊、尊重”的核心价值以及“个人的和谐成长、社会的和平发展”的宏大理想。

3.3深刻领会与掌握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与方法

按照荣誉院长康斯坦丁诺斯·乔治亚迪斯的理解,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所设立的研究生讲习班是一次学术研习,也是一次教育活动,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会将在奥林匹亚的所学、所见、所闻、所思转化成宝贵的思想财富与教学资源,更好地在各自国家和地区推广、教授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弘扬奥林匹克价值[7]。

研习班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研习活动,无疑在内涵上容括了奥林匹克教育的诸多内容,而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讲师们丰富多彩的教育手段和学院精心展现的教育形式。尼吉尔·克劳泽教授善于用设问的方式切入主题,整个讲授均以问题为导向,如古奥运会如何选拔、如何分道次、如何决胜、如何奖励……讲座结束前他都抛出一个大问题以供思考。而英格玛·维勒教授更加严谨和仔细,他所选用的史料极其丰富,并且每个观点都有图片、文献、考古成果做支撑。乔治亚蒂斯先生的授课地点则直接选择在古奥运会遗址进行,他挑选几个主要遗迹,让大家讨论这些遗迹在古奥运会中的地位,以及在现代奥运会中的象征意义,并且要求大家从奥林匹克教育的角度发掘这些遗迹的价值。大家边参观边讨论,从体操馆到摔跤场再到菲蒂亚斯工坊和宙斯神庙,最后到宝库和竞技场,气氛非常热烈,过程也很流畅,遵守规则、追求卓越、公平竞赛、培育品行、身心和谐等话题被一一讨论。麦克里米教授在讲授奥运会残奥会的公平参赛时,将班级同学分为两组,以是否同意奥斯卡这样的残疾选手同时参加奥运会为命题展开辩论,无法回应者将必须加入对方阵营,直至一方被彻底击败,这种辩论方式极大考验着大家的思辨推理和临场应变能力。研习班期间,学院还布置了无领导小组讨论和小组汇报,小组讨论和汇报准备的过程令我印象深刻:大家真正分工协作,会有比较负责和积极的同学主动出来分析形势,安排任务,然后迅速分解工作,比如结业汇报,我们9个人的大组又分了讲座组、社会活动组和体育活动组,每组3人,所有图片报告等素材汇总到组长,各小组长再去找素材准备PPT,最后,所有小组成员共同陈述接受问辩。

4结束语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经指出:“用顾拜旦的话来说,‘奥林匹克主义并不是一个系统,而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可以渗透于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之中,而且没有任何一场比赛或一个时代可以被认为是对奥林匹克主义垄断的’。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给来自全世界的学生、学者、运动员、艺术家和官员提供了一次特别的机会,让他们齐聚古奥林匹亚来交换想法以及分享彼此的精神状态。”[8]显然,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不仅要发扬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探讨和实施与奥林匹克主义相关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准则,巩固奥林匹克理想的科学基础,更要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培养奥林匹克教育的骨干力量,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持续发展。笔者在短短的一个月讲习班期间,深刻地感受到了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寄予研习班学员们殷切的希望和深深的重托,也感受到了作为履行奥运使命愈发自觉自为的中国青年的荣光与责任,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者走进奥林匹克学院,传承弘扬奥林匹克主义的普世价值。

参考文献:

[1] Norbert Muller.Pierre de Coubertin (1863-1937) the Olympism:Selected Writings [M].Lausanne: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2000:86-90.

[2] Program of the 22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Olympic Studies for Post Graduates[C].Olympia:International Olympic Academy,2015:11-13.

[3] Mark Golden.Sport in the ancient world from A to Z [M].New York:Routledge,2004:108.

[4] Jean-Loup Chappelet,Brenda Kubler-Mabbott.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and the Olympic System:The Governance of World Sport [M].Oxford:Taylor & Francis,2008:7-18.

[5] Christina Koulouri,Konstantinos Georgiadis.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Academy:a history of an Olympic institution.[M].Olympia:International Olympic Academy,2011:1-10.

[6] 罗时铭,谭华.奥林匹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7] Konstantinos Georgiadis and Dionyssis Gangas.50 Years International Olympic Academy:Inspirations and Memories[M].Olympia:International Olympic Academy,2011:19-26.

[8] Jacques Rogge.To Explore and Enhance the Contribution of Olympism to Humanity in the 21st Century[EB/OL].www.ioa.org,2002-10-24.

收稿日期:(2015-10-29)

猜你喜欢

研究生
翻转课堂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学报》简介
“关键需求”牵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研究生誓做金牌“月嫂先生”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欣赏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欣赏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