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
2015-01-31潘春华
潘春华
一、题例解析
从目前高考题的情况来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往往不单独设题,而是隐含在各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题中。
【例】20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汪曾祺)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从传统的考查角度看,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新考纲的阅读要求来看实际上它也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这道探究题有一定难度,光停留于一些文句和字词,是做不好的,必须要把握准小说的主旨和以及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小说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都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他作为手艺人,勤劳且灵巧。有其父必有其女,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才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也许是作者考虑到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侯银匠,所以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了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句唐诗,进一步写他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这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作家汪曾祺师承他的老师沈从文,对人物所处的更为本质的文化背景和环境是非常重视的,而女儿侯菊这枝叶正是侯银匠这棵大树生长出来的,她的勤劳、精细、能干正是源于她父亲同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二、方法指津
由于“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是新增加的,所以考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要处理好探究性试题的“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关系。
(1)开放性。从本质上说,探究性试题是具有开放性的,它鼓励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因而,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就应该得到肯定。
①见解力求独到。例如: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100字左右。(2006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
【参考答案】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文学上,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性人物,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许多著名诗篇,给后人提供了永远的精神食粮。在政治上,他屡遭打击,但始终不改其志,也留下了许多佳话。
②观点力求深刻。探究性试题要求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如果没有深刻的思维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力避求同思维,多用求异思维;不要面面俱到,但求一点深入。如:巴金“家”里的“翠凤”快乐地嫁人了,巴金《家》中的“鸣凤”却凄惨地投湖了。对作家这样的艺术处理,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怎样呢?请结合小说《家》或《家》的选文进行分析。
(2)限制性。尽管探究性试题注重开放性,但高考毕竟要体现其选拔功能,如果开放之中没有限制,那就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因而,探究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因此,在回答探究性试题时,既要充分利用开放性,又要注意限制性,做到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完美统一。
①关注显性信息。这里所说的显性信息,主要是指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的答题要求,如答题方向、字数限制等。例: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2006年高考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4题)这道题目中的限制信息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答题区域:开头景物描写的两个段落;②答题内容:修辞手法;③答题方法:要用比较法(从“更”字可看出);④答题指向:说出哪一段更精彩。
②挖掘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是指隐藏于题干中需要考生挖掘的有关答题要求的信息。如果对这些隐性信息视而不见,也会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
例如:“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其中“联系本文”四个字就非常重要,它告诉考生,对苏东坡进行评价时要以“本文”作者对苏东坡的评价为辐射源。
探究性试题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
(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